首页 理论教育 蒸馒头时为什么要放碱

蒸馒头时为什么要放碱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蒸馒头要放碱是一种生活常识,然而在课前调查时发现,许多学生对此一无所知,何况是其中的内涵。1.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海水制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2.通过问题解决,帮助学生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和本质。

3.通过实验探究,感受物质反应的内涵。

4.通过阅读分析,总结纯碱与小苏打的用途及物理性质。

【教学情境资源】

蒸馒头时为什么要放碱。

1.播放录像:母子对话——蒸馒头时放碱与不放碱的不同效果。

2.观察、品尝油饼和面包的不同。

【设计原则】

海水制碱一节课知识点较多,且难度系数较高,包括氨碱法制纯碱、纯碱与小苏打的用途、侯氏制碱法、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都无法依靠学生自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让知识自然地步入学生心里,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成为选择上述案例情境的理由。

蒸馒头要放碱是一种生活常识,然而在课前调查时发现,许多学生对此一无所知,何况是其中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在课前准备了每人一小份的油饼和面包,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课堂流程】

第一环节,发放食品:观察与品尝(强调“发面”与“死面”的不同)

第二环节,播放视频——蒸馒头要放碱

第三环节,学生提出问题

1.为什么要放碱?

2.碳酸钠是一种盐,为什么被称作碱?

3.面粉中含有什么酸?

4.苏打和小苏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碳酸钠还有什么作用?

6.如何从海水中制取碳酸钠?

第四环节,问题探究与解决

1.实验探究

①设计实验证明碳酸钠呈碱性。

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

2.演示实验:加热分解碳酸氢钠

3.播放视频——氨碱法制纯碱,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其中的学科思想(元素守恒、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物质的反应内涵等)。

第五环节,总结梳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收获

第六环节,展示材料——食品添加剂

第七环节,提出新问题

教学反思:

一、设计原则:关键词——情境、问题、实验

1.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其中不仅体现出了学科的价值,同时,提供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本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与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让学生现场品尝和体验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并组织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会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3.运用实验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我近年来开展实验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对课程的思考

1.“用”教材不唯教材。从本节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围绕教材的原始顺序来开展,因为教材更多是拿来“用”的,它应该服务于教学实际,至于如何“用”,就由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师对学习目标和方式的定位来决定。

2.“用”情境不虚设情境。教学情境应发挥对学习的引领作用,否则,情境教学就是虚设。

3.问出来的真问题。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往往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无法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因此,让学生产生真问题,并真正去解决问题,才是延伸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关键是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空间,并通过“问题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

课程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定,是教师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所谓的课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资源,它应该是实现有效学习,甚至是从教学走向教育的一个真实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