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纯碱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学习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总结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内涵。
3.通过对实验的深度分析,总结除杂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情境资源】
师:厨房中常见的食盐、纯碱等都是白色固体。老师在整理厨房时,误将盛有白色固体的两个容器都当作食盐合并在了一起。我怀疑其中混入了纯碱(展示样品)。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帮我鉴定其中是否混入了纯碱。
【设计原则】
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纯碱的化学性质。
这个情境教学的价值之一,是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自己寻找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体验“自主求知”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过去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改变为“解决问题—运用知识”,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目的之二是用熟悉的生活问题拉近学生求知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产生。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化学学习的观念。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样品展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提出解决方案,分析方案的合理性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2.总结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3.展示化学方程式,强调书写。
4.微观分析并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5.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第四环节,深度探究——哪一个方案适合用来除去食盐中的纯碱
1.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2.相互质疑,进一步总结合理方案。
3.总结除杂的基本原则。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与训练。
教学反思:
1.生本原则。在真实的学习氛围中解决真实的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学生为主,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程建设原则。情境资源既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也体现出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利用情境资源,将鉴别和除杂两个典型的化学知识贯穿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其核心要点,从而树立“我要解决”“我能解决”的信心。同时,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体现了对问题情境一以贯之的应用,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生活化原则。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是对化学知识生活化的体现,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当学科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时,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从而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4.实验原则。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增强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在实验中深刻感受到化学的学科特色时,实验观也就由此建立起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积极、自觉地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了。
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