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师问我,为什么在化学课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开展得那么有序和积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且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事实上,我一直都没有对合作学习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做过深入研究,甚至还曾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但是看看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他们对于合作学习还是很积极的。
我没有对合作组建设做过深入的研究,也就没有按照规则区分小组,只是让前后四名学生一组进行研讨而已。但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氛围都很好,而且是真正的合作。我认为要让学生“真合作”,必须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因此,我很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注意搜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作为主题。如报纸上关于馒头添加剂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研讨的内容,还有如酸雨、大气污染、氢能汽车对生活区中污水成分的鉴定等话题也都在课堂上讨论过。交流的欲望在共同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对学生来说,竞争也是一种学习状态,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即使不能在人面前“露一手”,也绝不做“第二”。想想当年的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少年都有着一样的心境。但是我也不想看到同学之间因为嫉妒而愤怒,因为无序的竞争失去心态的平衡,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成绩”让学生在内心掀起“战争”,这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一名追求“教育美好”的教师愿意看到的。于是我在课堂上尽量让每一名学生参与积极的竞争。比如我要求每个组的组长汇报时,首先规定好程序,如“我们组××的问题在于……我们通过……凡是已经解决或者我们还存在这样的困惑……”组长汇报时,我就从组长汇报的清晰度和简练度以及组长对组员的关注度和热情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事实证明,只要认真对待,都能做到这几方面,从而避免了学生之间只是单纯关注知识水平高低的现象,同时,这几方面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我想用这种方式将学生引导到高于掌握知识的层面上,使学生逐步实现自我成长、自我锤炼。对于组员,我则采取这样的方式:汇报不会的问题时要说明知识的弱项是什么,组长是用什么方式帮助自己的。我很注重学生汇报时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不管自己水平如何,老师喜欢的是能够认真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而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保持高度的热情。由于具有周密的教学设计、生动的学习活动以及对学生及时的评价,因此,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参与。从小组合作时学生脸上的笑容和他们专注的目光就可以看出,有效的小组合作不是来自于对每个小组的量化管理,任何东西只要用数字来表达,就有可能陷入困境——因为数字没有生命!
合作学习要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体现其效能,我对学生有鼓励和欣赏,也有宽容和扶助,我要向学生传递的是“老师从不放弃每一个”“老师从不强迫每一个”。不放弃、不强迫的表现是“民主”,民主的另一面含义还有“自主”,为自己学习、为自己合作,就是真学习、真合作。
通过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得到一个启示:教育大师也是由普通教师开始的,只有那些用心做教育的人才能在教育的长河中畅游。而对于合作学习来说,能否实现有效合作,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热爱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