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四上的两节课中,笔者均采用了“满堂灌”进行授课。按理说,实行教改这几年来,已经习惯与学生之间以探究为主题开展的和谐的“双边”活动,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更大。但是给初四学生这样上课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笔者不禁反思:为什么“满堂灌”也能让学生情绪激昂,且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能让学生充分接受,特别是穿插着学习方法和人生道理的讲授,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这部分知识较适合以讲座形式进行传授;三是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感知到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
由此,笔者感悟到有效学习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任何一种模式能够解释清楚的。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有效的理解也不同,自然应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知识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有的知识点适合探究,有的知识点需要教师传授。教学场景的不同,决定了有时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有时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则需要教师有效地“告诉”,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是教师对教学认识的体现。
什么是创新?创新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最富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必然是尊重学习的基本原则,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想。
笔者不禁思考为什么一提到改革,就必然要抛弃过去的“满堂灌”呢?其根本原因是,过去的“满堂灌”来自于教师对讲台的理解,而非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满堂灌”实质上是一种程序化的、被所有人接受了的简单的教学方式。当教师能够从教学规律中探索出独特的教学方式而采取“满堂灌”时,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旧有的“满堂灌”的内涵。
试想,假如这种探究式教学,所谓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也被演绎为一种程序化的东西,而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那么与过去的“满堂灌”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其实,真正适合“满堂灌”的教师才是真正具有教学素养的教师。当学生陶醉于教师的“一言堂”,如同听书一样充满兴趣时,是否说明该教师具有非凡的才华,当学生能像观看影视剧那样对学习充满兴趣时,“满堂灌”一定要被否定吗?这样的教师就一定要实施探究式教学吗?
当然这绝不是从单方面肯定自己的做法,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反思: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可行的。应该说,一切能让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效的,一切能让学生身心投入的教学手段都是可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