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原则的理解
一、生态管理方式原则按主体归纳和排序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12项原则不仅仅是深奥的理论,更是指导综合生态管理方式实施的行为指南。通过资源、人力和部门单位的相互合作与互动,发挥利益相关者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综合生态管理这种方式将利益相关者带回谈判桌重新协商社会契约,并制定出对各方都公平有效的目标来。利益相关者相互监督和平衡,使效率、公平和透明的原则得以贯彻。
(一)区域和利益相关者(原则一、十二、七、十一)
利益相关者
原则一:确定土地、水及其他生命资源管理目标属于一种社会选择。
原则十二:生态系统方式应该要求所有相关的社会部门和科学部门参与。
区域
原则七:必须在适当的时空范围实行生态系统方式。
原则十一:生态系统方式应该考虑各种形式的有关信息,包括科学知识、土著民和当地人的知识、创新的和习惯。
首先选出区域和其对应的利益相关者。依赖资源程度最高的是首要利益相关者,程度较低的是第二和第三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官员和国际保护组织。
符合实际的生态系统既遵循科学尺度,能正常提供管理能力,知识和经验,又顾及了行政和法律界限:须量力而行(原则七)。最后结果应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嵌入一块较小区域,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之进行不同程度的中期管理。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维护和管理(原则五、六、十和二)
原则二:管理必须下放到最低的适当层级。
原则五: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应成为生态系统方式的一个优先管理目标。
原则六:生态系统的管理必须以其自然功能为界限。
原则十:生态系统方式应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间的适当平衡与统一。
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将在科学家和当地居民合作下决定(原则五和原则六):如联合绘图,地表勘察和监测练习等手段可同时提供信息和建立互信。生态系统嵌入区域管理将平衡保护工作和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原则十)。同理,“最低可能层次”管理(原则二)转化为个体农民、社区、地区。
(三)收益问题(原则四)
原则四:考虑到管理带来的潜在收益,通常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管理生态系统,且必须:
(1)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有副作用的市场扭曲。
(2)协调刺激以促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内化目标生态系统的成本和惠益。
成本和惠益的公平分配因生态系统的地区而异,理解这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如良好的系统内在管理需要时间来应对有利和不利的刺激一样。必须制定规则来协调不同居民对生态系统的经济需求的分歧。
(四)适应性管理的时空性(原则三、七、八和十)
原则三:生态系统管理者应考虑其活动对邻接的和其他的生态系统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
原则七:必须在适当的时空范围实行生态系统方式。
原则八:认识到生态系统进程的特点是时限的变化性和效应的滞后性,应从长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原则九:管理必须承认对生态系统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地区改变管理对其邻近地区的影响是慢慢展现的。适应性管理认为,在生态系统管理早期信息并非完整,但它会随着知识普及和积累而日趋完善。想要知识流通更顺畅,必须有高质量的监测和良好的流通渠道,以便将深化了的知识传达给决策者。当然,这些过程也需要时间,不过一旦形成,将强有力地推动生态系统内部及生态系统之间更多更好的联系。
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点
有关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大量文献说明,这一方式将会带来持久、长远的社会惠益。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是个独立的过程,最后成果取决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另外,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也是个综合性决策制定过程,必须考虑到所有投入才能作出决定,所以很难定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目标。实现综合生态管理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目标点:
第一,确定区域。在恰当的地理范围中确定进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区域,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接下来邀请所有对这块区域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成员加入,进一步激发利益相关者对土地资源的兴趣。
第二,建立从经济学角度看最有效的模型。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来理顺利益相关者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便维系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固有社会、经济和传统的价值取向。
第三,举荐一个管理和行政框架。这一框架将最有力的实现从经济学角度看最有效的目标模型,并为改革后的系统提供足够的财政和人力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