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创论”破产之谜

“神创论”破产之谜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诺亚方舟”怎么会成为人类的避难所?……这些神话与传说是人类在未解开自身之谜时的猜测与想象。两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地上既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似乎可以停止了。老天爷得知女娲将人按俊丑配双,急忙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当地在每年农历3月初10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他们就是大地上人类的祖先。诺亚和妻子、3个儿子、3个儿媳妇都搬进了“诺亚方舟”。

面对日月交替、季节变迁、狂风怒吼、闪电雷鸣、洪水肆虐、猛兽啮人、生老病死,远古时代的人类只能靠虚幻的神去解释人类起源的谜底。在许多国家里,曾经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流行着神创造人的种种传说。女娲用什么方法造出人类来?亚当和夏娃为什么被赶出伊甸园?“诺亚方舟”怎么会成为人类的避难所?……这些神话与传说是人类在未解开自身之谜时的猜测与想象。其实,从古以来也有一些人不相信神造说,而相信生物是可变的。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来,已有一些人公开提出了“物种可变”的进化思想。人类是由马和鱼演变来的吗?世界上的物种是永远不变的吗?为什么物种的进化不易看出来呢?其间又遇到了什么阻力、发生了什么争论?

女娲用什么方法造出人类来?

上古的时候,盘古开辟了天地,临死化身,创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但偏偏忘了造人。传说人类的祖先伏羲和女娲成婚后一心想让人类成为天地万物的主人,但只靠他们两个是不行的,这就要有更多的人在地球上生活。怎样才能有更多的人呢?两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忽然有一天夜里,女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老天爷对她说:“你不用发愁,你可以挖些黄土,用云阳河的水和成泥,捏土造人。”

第二天,女娲就叫伏羲在山前整了一块平地,挖了些黄土,舀些云阳河水和成泥,动手捏泥人。女娲照着伏羲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又按照自己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她把捏好的泥人放到伏羲整好的平地上晾晒。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嘿,这小东西竟然活了,蹬蹬腿,伸伸腰,围着女娲又唱又跳。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女娲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经相当疲倦了。最后,她拿起一根绳子,伸进泥浆里,然后用力—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刻出现一个欢喜跳跃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地球上才有了人类。

地上既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似乎可以停止了。但伟大的女娲却在想:假如这些小人都死了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死一批再造一批吧。于是,女娲就将男女分开,还看各自的模样,俏丽配英俊,高个配高个,让他们结婚生子。

老天爷得知女娲将人按俊丑配双,急忙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没想到风雨雷电诸神把“论理”错听成“淋雨”,就一路电闪雷鸣,带着狂风暴雨一路奔来。女娲见天气骤然变坏,就赶紧往洞里收泥人,慌乱中把俊丑、高矮、胖瘦不一的泥人混到了一起,还有的泥人被碰断了胳膊、跌坏了腿、弄歪了鼻,自此世上便有了先天残疾之人,世上的婚姻也从此改变了按相貌结婚的习惯。为纪念女娲捏土造人的功劳,人们便把女娲造人的平台称为造人场。

现实中的女娲

有人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3月初10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亚当和夏娃为什么被赶出伊甸园?

天地形成以后,上帝耶和华从大地上取了一些尘土,仿照他自己的样子,做了一个模型。他朝它吹了一口气,那泥人忽然开始眨了眨眼睛,然后伸伸胳膊,动动腿。身上的泥土一下子变成了血和肉。上帝看着他的杰作,高兴极了。由于他是个男人,上帝就给他起了个男名“亚当”。

上帝让亚当住到伊甸园里去,去看守和修理这个园子。伊甸园可美啦!清澈的河流在园子里静静地流淌;园子里的奇花异草清香扑鼻;树上挂满了累累的果实,鲜艳可口;各种飞鸟自由飞翔,它们的鸣唱宛转动听;野地里的野兽追逐嬉戏,和平相处,它们还带着可爱的小宝宝和亚当一同玩耍。亚当多么快乐呀!可是不久,他就愁眉不展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感到很孤独。别的动物都有同类的伙伴,可是,偏偏他没有。

上帝知道了,就趁亚当睡熟时,从他的身体中取出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出一个女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夏娃。亚当醒来时,看到他的妻子,高兴得欢呼起来,夏娃也很高兴。当时,他们夫妻俩像其它动物一样,不穿衣服,光着身子,但是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快乐地生活着,他们在园子里到处闲逛。一天,他们发现园子里的一棵果树异常美丽,闪着悦目的光芒。他们正在惊叹它的美丽,上帝忽然出现了,告诉他们一定不要吃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否则必定不得安宁,再也不会长生不死了。亚当和夏娃点点头,他们答应会听从上帝的话。但是,狡猾的蛇告诉夏娃,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不仅不会死,而且眼睛就明亮了,能与上帝一样辨识善恶。于是夏娃就摘食了一颗禁果,并且劝丈夫也吃了一颗。之后,他们的眼睛果然明亮了,当他们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时,感到很羞愧,便折了无花果的叶子编织起来蔽体。

上帝知道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非常生气,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回到大地上生活,后来他们有了两个男孩,大儿子叫该隐,小儿子叫亚伯。他们就是大地上人类的祖先。

伊甸园在哪里?

《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4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这4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还有一条“比逊河,那里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红玛瑙”。根据这些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探寻伊甸园。但是,《圣经》中所说的4条河如今只剩下前两条,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确定伊甸园在哪里。有人说伊甸园在以色列,有人说在埃及,有人说在土耳其,还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至中国西藏等地,但都不能确定。

“诺亚方舟”怎么会成为人类的避难所?

地球上产生人类以后,他们的德行逐渐败坏,越来越不像话,所以上帝决定用洪水来毁掉大地上的人类和所有的一切生物,让世界重新开始。不过,大地上有一个人上帝很喜欢,他就是诺亚,于是上帝要他建一艘大船。这只船用结实的歌斐木(柏木)做成,内外都涂上沥青,这样就既防水又耐用,诺亚一家给船起名为“诺亚方舟”。诺亚和妻子、3个儿子、3个儿媳妇都搬进了“诺亚方舟”。他们还从山里、野地中找来了各种动物,每样雌雄一对放进方舟去,以保存它们的生命,让洪水过后大地上能繁殖出新的动物。

一切都做好后,上帝为他们关上船门。天上开始下起了倾盆大雨,地下的泉水和洪流也涌上地面,洪水一直不停,在大地上泛滥了40天,水不断地往上涨,把方舟也漂了起来。大地成了汪洋大海,连高耸入云的山峰也被洪水漫过沉入海底,树木、房屋更不用说了,早就被洪水冲得不见踪影。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动物、地上的爬虫,以及空中的飞鸟,凡是能用鼻孔呼吸的生物,全都死了。只剩下诺亚一家以及船上的动物了。

后来,雨停了,阳光照耀在汹涌的海浪上,正如世界最初被创造时的样。诺亚小心地打开一扇窗子,只见他的船安稳地漂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四周没有一片陆地,甚至没有一个岛屿。上帝又让强风吹扫大地,水便逐渐消退了。诺亚看到高山的顶端都露出来了,又过了一些天,他放出了一只乌鸦,结果它飞了回来。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可惜鸽子飞了很久也找不着一枚可以栖息的树枝,它只好又飞了回来。等了7天后,诺亚又放出了一只鸽子。到了黄昏的时候,鸽子回来了,嘴里衔着一片新鲜的橄榄叶。诺亚知道水已经退了。又过了7天,他再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回来了,诺亚知道这是好消息。

过了几天,诺亚的船停在了一个山顶上,又过了一些天,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大地全干了。于是,诺亚一家走出方舟,那些动物也被放了出来。动物在大地上开始繁殖生长,诺亚一家人又重新开始生活,并繁衍后代,成为当今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祖先。

“诺亚方舟”之谜

“诺亚方舟”故事虽然是个传说,但由于《圣经》中记载的很多事情都被证实是真实的,譬如,在一次战争中,一位军官根据《圣经》中的记载,成功地找到了大山里的一条秘密小道,并通过这条小道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取得巨大胜利。如果能证明“诺亚方舟”也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发现肯定将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所以,很多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圣经考古学家都希望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马和鱼是人类的老祖先吗?

从古以来,也有一些人不相信神造说,而相信生物是可变的,相信某些生物可以变成另一些生物,并且认为人是从别的生物演变来的。

例如,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一个叫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6)的哲学家,他富有想象力,认为人是从鱼变来的。他说:原来只有在水里披着鳞甲的动物,后来它们到陆地上来,逐渐变成陆地上的动物,最后变成了人。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那里虽然有许多想象的成分,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我国学者庄周(约前369—前286),也相信生物可变。他说;“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这就是说,庄周认为人是马变成的。至于青宁是什么动物,不知道,有人说是竹根虫,有人说就是貘,也有人说是豹。现在看来,说人的祖先是马,这当然是神秘的,荒唐的,没有根据的,不能说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这种说法也表示了生物可变的观点。

像这一类神秘的、粗糙的论点,是人们对自然界还缺乏知识的时代的产物。神造说也好,生物可变说也好,它们都表明古代的人们就想知道人类的由来。这就是人的好奇心,或者说是人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是很可贵的。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具有固定性质的东西,而是“无限定”,即无固定限界、形状和性质,它不生不灭,无穷无尽。从无限定中分离出汽和热、干和湿等对立物,因其运动而产生天体万物。他还提出,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生物是从湿元素中产生的,最原始的动物是从海里的泥变化而成,人是由鱼变化发展而来的。

世界上的物种是永远不变的吗?

基督教的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观念,在18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就连著名的生物学家林奈也曾对此深信不疑。1735年,林奈在《自然界系统》中写道,自然界中不存在新种,一种生物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每种物种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能全知的神,这个神就叫做上帝,他的工作就是创造世界万事万物。

如果我们观察上帝创造的物种,那么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得到更充分的证据:每个生物体都是从一个卵中产生的;而从每个卵中产生出的都是一个和亲代极其相似的后代,因此现今不会产生新种。通过繁殖,个体数成倍增加,因此现在每种物种的个体数都比上帝刚创造出来时的数目多得多。

由此可见,按照林奈的说法,世界上千变万化的蓬勃生物世界,每一个种都是上帝的有意创造,所以它们才这样巧妙,这样丰富多彩。上帝创造的物种永恒不变,即隐花植物就是隐花植物,显花植物就是显花植物;猴就是猴,鱼就是鱼。它们永远不变,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更不要说动物和植物之间,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转变和联系。

其实,林奈的这种物种不变的观念,是当时自然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不变论在生物学上的反映。因为当时发展最完善的牛顿力学认为,太阳系在上帝的“第一推动”下运转起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那么,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自然也是如此,原来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

林奈晚年的变化

林奈晚年对“物种不变”的思想有所改变。这是他对生物物种长期实践研究的结果。他在176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12版中,删去了有关“物种不变”的论述。但他最终没有彻底抛弃“物种不变”的观念而提出物种进化的思想,他只不过对“物种不变”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物种可变”的思想是怎么提出来的?

18世纪中叶,虽然“物种不变”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在该研究领域,教会的势力还非常强大,但已有一些人公开提出了“物种可变”的进化思想。

法国人乔治·布丰是第一个提出广泛而具体的进化学说的博物学家。布丰收集了不少有关自然科学的材料,编写了《博物学》。在书中,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变异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环境变了,生物会发生相应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会遗传给后代(获得性遗传)。按布丰的说法,地球形成以后,表面就相继出现了海洋、陆地、矿石、植物、鱼类、陆地动物、鸟类,最后才出现了人。而且随着地质的演变,地面气候、环境、食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人就是这种变化的产物。布丰还进一步推断,人最初出现时,地球的表面仍然灼热难耐,人的皮肤都被高温烤成了黑色,因此黑皮肤的人更能经受住热带的高温。怕热的人慢慢迁居到了寒带地区,皮肤也逐渐变白,加上人能利用火,并发明了衣服和工具,故能在世界各种气候环境下生存。

引导布丰形成进化观点的主要是两类事实:一是化石材料,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有明显区别;二是退化的器官,例如,猪的侧趾虽已失去了功能,但内部的骨骼仍是完整的。因此,他认为有些物种是退化出来的,类人猿就有可能是人退化的,驴和斑马可能是马退化的结果。

在林奈去世10年的时候,也就是1788年,布丰也去世了。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大革命开始,被称为科学的恐怖时期来临了。他的儿子被送上了断头台,他自己的陵墓和纪念碑也遭到了毁坏。但是,科学还是以它固有的步伐前进的。

莫泊丢

初期进化论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有法国科学家莫泊丢。莫泊丢是一位数学家,以研究曲线而著名。他还是一位有着光辉的思想的人,但他不善于用严格的实验来证实他的思想。莫泊丢认为,高等生物是由类似蠕虫一样的低等生物发展来的。每一种物种的精液中都含有许多适合形成该物种更多新个体的“小颗粒”。

为什么物种的进化不易看出来呢?

拉马克继承并发展了布丰的进化论的思想。拉马克的研究对象不仅有活的动物,还有古代的化石。按照《圣经》的传说,一个英国主教曾计算出,上帝造物的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10月12日上午9点。可是,化石却告诉拉马克,古代生物的存在至少有几万万年以上了。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的物种永远不会变。可是拉马克发现,古今生物形态虽有很大的不同,可它们之间都有血缘关系。

拉马克开始怀疑上帝创造万物和物种千古不变的说法,他相信今天的生物是古代生物进化来的。在他看来物种的稳定性只是一种错觉。那为什么物种的进化不易看出来呢?这是因为进化是逐渐的、缓慢的过程,而人类的寿命又很短暂的缘故。有人说,3000年前的木乃伊同现在人完全一样。拉马克则说,3000年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他说,假如有一种寿命只有一年的小虫,连续25代观察一座房屋,它们也会认为房屋是不会变化的。一个生物学家在观察物种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

他坚信自然界总是循序渐进地产生各种生物的,最先产生的是最简单的生物,后来产生的是复杂的生物,这就形成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系列。

那么,物种为什么会变化呢?拉马克认为,外界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直接原因。生物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经常使用的器官越变越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渐渐退化了。不仅生物的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这种后天获得的特性也可以遗传。这就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学说。比如,长颈鹿在古代时,它的脖子并不像现在这么长,是一种类似羚羊那样的原始动物。长颈鹿生活在干旱的非洲,靠吃树叶为生,吃光了低处的树叶后,不得不拼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于是,脖子渐渐变长了。这种获得的特征又传给了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长颈鹿的脖子越变越长,最后,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副模祥了。

拉马克的进化思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他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所谓“获得性遗传”,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猜测,没有更多的事实依据。实际上,现代遗传学实验证明,生物的获得性状是不能遗传的。也就是说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是无法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

拉马克

1829年12月18日,拉马克去世,享年85岁。由于贫困,连买一块墓地的钱都没有,他的遗体只得被埋在一个贫民公墓中。1909年,当进化论已广泛流传,全世界都在纪念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50周年时,法国终于意识到要纪念她的这个优秀儿子,但这时他葬在何处已难以确定了。后来,人们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巴黎植物园,为他建立了铜像。

居维叶的“灾变论”是对还是错?

拉马克的进化论是法国进化思想发展的高峰。然而,他的进化论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甚至受到了冷落和攻击。从这种意义上说,拉马克在与物种不变论的斗争中失败了。其中的原因除了他拿不出更多事实证明他的学说,他的学说还确实有待进一步完善外,还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者——居维叶。

1798年,居维叶对巴黎附近的许多化石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了许多今天已经绝迹的植物和动物的化石,而且还发现,在不同的地层中,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化石。地层时代越古老,化石就越简单,跟现代生物差别也越大。这实际上是发现了古生物形态与出土地层的关系,揭示了已绝迹的生物在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但是他认为在这许多地层中没有发现中间类型,这说明生物的历史是间断的,物种不是连续进化而成的,而是一些物种被消灭以后,又出现了一批完全不同的物种,所以在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是不同的。为什么一批生物会死亡?他认为这是灾变的结果。

客观地说,居维叶基于大量古生物学研究得出生物种群曾“大灭绝”的“灾变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他的许多结论与现代古生物学、地质学的结论是一致的。本来他发现的这些事实都是支持生物进化论的,并完全可能导出进化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却走上了反对进化论、支持上帝创造物种的道路。

居维叶曾列举了基督教《旧约全书》的洪水记载,古巴比伦人、希腊人、印度人、中国人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认为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好几次大的灾变,每次灾变时,大多数生物都死绝了,然后上帝又创造出一批新的生物来。他还得出结论:最后一次灾变就是《圣经》上所说的五六千年前出现了诺亚时代的大洪水。

居维叶

居维叶是法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769年出生于蒙贝利亚尔。4岁就能读书,幼时就喜爱布丰的《自然史》,是一位神童。14岁入德国斯图加特的加罗林大学学习博物学,19岁时给一贵族当家庭教师,解剖了许多海生动物。1795年经圣提雷尔的推荐,在巴黎博物馆任教。1809年拿破仑任命他为参政员,后又任督学。主要著作有:《比较解剖学讲义》、《四足动物的化石研究》、《地球表面的革命》。

欧洲学术界8个月的论战因何而起?

由于受到居维叶的阻挠和反对,法国的进化思想在拉马克那里到达了顶峰,然后就衰落了。不过,真正衰落的标志是拉马克的支持者圣提雷尔与居维叶之间的一场大论战,论战结果以圣提雷尔的失败告终。

圣提雷尔也是比较解剖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原来和居维叶是好朋友,可是,后来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成了论敌。

1830年,他和居维叶之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论战。起因是在科学院一次会议上,圣提雷尔提交了两个青年科学家的论文。这篇论文提出墨鱼处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在墨鱼身体中间有一根软骨,相似于脊椎动物的脊椎。圣提雷尔认为这篇论文证实了他所提出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有统一构造图的观点。

这篇论文遭到居维叶的强烈反对。争论的内容从比较解剖学、形态学扩展到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对立,论战一直持续了8个月,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

当时81岁高龄的歌德十分重视这场大辩论,称它是一次火山爆发。歌德也是位进化论者,他发现了颚间骨,进一步证明人是从兽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他称圣提雷圣是他的战友。

由于宗教界的支持,也由于圣提雷尔学说本身的不足,最后论战以圣提雷尔的失败而告终,居维叶由此获得了“生物学独裁者”的称号。

进化论者在法国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却为进化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久,进化论就在英国重新崛起了,正是以这些法国向仁的工作为阶梯,查理·达尔文才得以登上这个学说的高峰。

圣提雷尔

圣提雷尔是法国动物解剖学家、胚胎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曾任巴黎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解剖学的哲学》。圣提雷尔主张,物种不是不变的,在动物躯体的结构中,可以看到设计的统一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