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安德特人之谜

尼安德特人之谜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56年8月,在离德国杜塞尔多夫城不远的尼安德特峡谷,采石工人在一个山洞里发掘了一副人骨架。1864年,爱尔兰一位解剖学家研究后认为,这些化石代表着一个新的人种,他将其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纽曼受此影响,把自己的姓配上一个同义的希腊文尼安德特。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个峡谷称为尼安德特河谷。圣沙拜尔人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1908年发现于法国科雷兹的布里夫东南40公里圣沙拜尔村附近的一个山洞里。

1856年8月,在离德国杜塞尔多夫城不远的尼安德特峡谷,采石工人在一个山洞里发掘了一副人骨架。1864年,爱尔兰一位解剖学家研究后认为,这些化石代表着一个新的人种,他将其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最初面世的尼人为何遭到了白眼和讥诮?关于尼人的争议是如何平息的?他们长得究竟是什么样子?在文化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他们与现代人是什么关系?到底灭绝了没有?

尼安德特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风景秀丽的莱茵河曾哺育了无数名垂青史的艺术家、文学家,它缓缓地流淌着,沉淀了历史的遗迹,把文明的脉络布向远方。它的一条支流从一个幽美的峡谷里蜿蜒而出,仿佛是风琴奏出的悠扬乐曲。附近有个叫杜塞尔多夫的城市,这是大诗人海涅的家乡。17世纪德国著名的风琴演奏家和圣歌作者乔基姆·纽曼也生活在这里。当时,社会上掀起一股崇拜希腊文化的热潮,有人甚至把姓氏希腊化。纽曼受此影响,把自己的姓配上一个同义的希腊文尼安德特。纽曼生前经常到那个幽谷去游玩,去撷取大自然的声音。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个峡谷称为尼安德特河谷。就是这个静谧的河谷,曾因纽曼而名噪一时,但后来的一个发现,却使它永载史册。

1856年8月,在尼安德特河谷的个山洞里,工人在清除洞中的土堆时,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头盖骨和一些肢骨化石,考古学家把它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这是1864年爱尔兰解剖学家金为他起的名字。后来,在欧洲其他地方和非洲、亚洲及近东等地都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具有与尼人相似特征的人类化石,一般也称为尼安德特人。

实际上,早在1833~1834年,在比利时列日附近的恩吉洞里已经发现了尼人化石,是一个小孩的骨骼;1848年在直布罗陀也发掘出了这种人类化石,只是那时这些化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人们正准备在峭壁上筑炮台,不料发掘出一个人头骨。1862年,这个头骨才被送到英国皇家科学院,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是“一个古老的女性”。因为直布罗陀的旧名叫“卡尔菲”,就把这个人称作“卡尔菲人”。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已找到了大量尼人化石,而且许多都是在洞穴堆积中找到的,因为骨骼在洞穴中更易于保存。

圣沙拜尔人

圣沙拜尔人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1908年发现于法国科雷兹的布里夫东南40公里圣沙拜尔村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化石几乎是一具完整的成年男性骨骼。圣沙拜尔人头骨大,颅穹窿低,额骨后倾,眉脊大,但乳突小,枕骨向后突出成馒头状,眼眶和鼻骨都宽大,下颌骨粗壮但无颏,硬腭很大。肢骨短厚,肌脊发达,关节大。

最初面世的尼人为何遭到了白眼和讥诮?

根据科学的方法测定,尼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0万年到4万年。但是,当尼人最初面世时,却遭到了白眼和讥诮,正如研究者普菲费尔所说:“尼安德特人出现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犹如光着屁股的野蛮人闯进了太太小姐们正在缝纫的闺房。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眼中,尼人是野蛮人。”

1858年,第一个研究尼安德特河谷头盖骨的科学家谢夫豪森著文立说,认为这个头盖骨属于过去不知道的某个“野蛮的原始人种”。而当时德国的一位学术权威(解剖学家、病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维尔和竟称他是新近死去的一个“病态的白痴”的遗骸,他幼年患过佝偻病,老年又患了关节炎,且生前曾遭多次打击。

另一位德国学者又说,这个尼人可能是一个逃兵。他设想的情景是这样的:1814年,拿破仑在与俄国军队对阵中战败逃亡,而俄军穷追不舍,直到莱茵河畔。过河时,一个俄国的哥萨克骑兵开小差逃走,偷偷溜进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避难,直到死去而且,因为这个士兵患有佝偻病,所以他的肋骨有缺陷。从发现的化石来看,这个尼人的股骨弯曲,眉脊粗壮,因而有人说他是终生骑在马背上才导致股骨弯曲的;他年轻时曾摔碎过左肘部,痊愈后仍然活动困难,长期的病痛使他烦恼不已,经常皱眉使他的眉脊变得很粗。英国的学者赫胥黎看过化石后,虽然觉得像猿,但仍然认为他是一个现代人。

特卡纳男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解剖学家艾伦·沃克根据理查德·利基研究小组于1984年在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西岸发现的直立人“特卡纳男孩”的化石推测,直立人的骨盆开口比智人小,直立人新生儿的脑量大约为275毫升。这样的体积大大地小于现代人新生儿的脑子;可是,它正好是成年直立人脑量的1/3,这个比例与现代人一样。这就是说,直立人的婴儿与现代人一样在出世时是软弱无助的。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争议是如何平息的?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争议,在发现化石后的100年间,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属于一个严重畸形的现代人或是先天性白痴;另一种则把他当作是人与猿之间的中间类型,是没有智慧的野蛮人。英国一位学者说:“他可能是那些半疯、半傻、残忍莽撞的野蛮人之一,经常游荡于未开化部落的周围;如果出现于文明社区,或许会把他送进监狱或处以绞刑。”

这些争论直到1913年才平息下来。

1908年,在法国南部圣沙贝尔镇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具很完整的男性老人的骨架(后被称为“圣沙贝尔老人”)。经过研究,发现他具有非常明显的尼人特征,科学家们把他选作复原完整骨架的标本,这项任务由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权威——马塞林·布勒来完成。

1911—1913年,布勒花了两年多时间对骨骼化石进行复原。但是,由于他在修复过程中,忽视了许多尼人原有的特征,因而错误地把他复原成了一个脖子粗短、懒散、愚钝而又残酷的人。他不知道他的颈部是由于年龄和关节炎引起的变形,而把此当作正常形态,只不过是像猿一样不能伸直。还由于布勒对骨骼与肌肉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得出了这个尼人的形象是:头部前倾,双肩高耸,膝部弯曲,两腿外展,用脚的外侧缘地行走。不仅外貌如此,布勒还忽略了圣沙贝尔老人的脑量,单纯地根据其长而低的头型和前额的倾斜,认为他智力低下,接近猿。布勒甚至推测说,尼人没有后裔。

布勒创造的“作品”虽然平息了争论,却长时间地迷惑了世人的眼睛,直到20世纪50年代,各种文献里尼人的形象仍在受其影响。如捷克艺术家伯里安笔下的尼人便呈现出一副蠢汉的模样:头向前、躬腰驼背、双膝弯曲、步履蹒跚。这像是一个明显的进化上的失败者。

尼人的牙齿

牙齿的发育过程可以用作全身发育过程的参照,这也是古人类学家仅有的几个参照之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牙釉质)上有着称为釉质横纹的生长线,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标识着牙齿的生长过程,每一层对应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古人类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尼安德特人的门牙化石,清点上面的釉质横纹数量,与现代人进行比较。他们得出结论说,这种古人类的童年期与现代人差不多长。

尼人长得究竟是什么样子?

1981年,美国科学艺术家马德内斯重新复原了尼人形象。新生的尼人腰干挺直,眼神贯注。这项工作受到了人类学界的普遍好评,认为具有科学上的正确性,纠正了被流行的成见和传统的教条所歪曲的尼人形象。而研究也使圣沙贝尔老人回复了原来面目:生前大部分牙齿脱落,身高约5英尺(1.5米多一点),有关节炎,颅量1600毫升。

那么,尼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些什么特征呢?

总的来说,尼人的头骨较为平滑和圆隆,已经比直立人前进了一步。他的颅骨就其长度和宽度相对来说,较为低而扁平,属扁头型;骨骼粗壮,肌肉也十分强壮;他的枕骨(脑颅骨的后下方)向后突伸,像个“小圆面包”;颌部(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向前倾斜;他还是一个长脸、圆眼眶的人,其鼻梁可能像现在的欧洲人那样高、像非洲人那样宽,鼻孔大而朝向前方;身材矮而粗壮,胸部呈桶形,他的关节大,四肢粗短有曲度,这就是尼人。当然,与现代人比起来,他的长相显得有点粗糙,称不上漂亮英俊但是,如果把他同猿放在一起,那他确实可以算得上美貌了,况且,他已有好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岁数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尼人的智慧。他不仅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智力低下,而且比现代人也并不逊色。通过对14个成年尼人脑量的测定,发现其脑量从小于1300毫升到大过1700毫升都有,平均大约为1500毫升,而现代人处在900毫升到2300毫升之间。这个事实足以证明,尼人也是很聪明的,他属于早期智人(古人类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即有智慧的人)的一种。

古人的分类

有的学者认为,古人可分两类:以尼安德特人和圣沙拜尔人为代表的一类称为典型尼人和以斯虎耳人为代表的非典型尼人。非典型尼人脑量小于典型尼人,而形态特征则更接近能人即早期猿人。古人时期的社会形态已进入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即一氏族的成年男子集体与另一氏族的成年女子结婚。

尼人在文化上取得了哪些令人感叹的发展?

作为我们祖先的尼人,在文化上的发展也令人感叹。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文化时代,挖掘情况表明,尼人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从发现的遗物来看,有石器、手斧、齿状器和雕刻器等。在欧洲发现的火石尖状器和月型刮削器,刃口既锋利又平齐,平齐得几乎成一条线,是典型的莫斯特文化。试验证明,用这些石器砍树,效果良好,而石器却没有损伤。不仅如此,尼人在制作上已开始形成小型的、专门的生产规模。除了获取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外,尼人还用骨头及各种石头雕成装饰品来美化生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石器手工艺。

远古的人类,有许多只懂得择穴而居,尼人不单居住于洞穴,还会自己搭棚架屋。在苏联西莫罗多瓦的莫斯特文化晚期遗址中,就发现了尼人以猛犸象牙和骨头作架,用兽皮搭成的椭圆棚屋,内部直径为5~7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一个庞大的建筑物了。屋内的地面上有15个火塘,用来取暖和烧烤食物。这种情形类似现代某些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在法国南部的拉扎雷特洞穴内也有帐篷,帐门避开洞口,以免寒风雨雪直接入内。这个帐篷距今约12.5万年,它的年龄与它的构造相对比,让人难以想象,在如此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怎样动手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由此可见,尼人已告别了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与现代人休戚相关的衣食住行问题,大多也是尼人在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他们用兽皮做成衣服,以保暖防寒。如今看来,这种行为还具有文明意识,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表现之一。

莫斯特文化

莫斯特文化指的是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863年第一次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莫斯特而得名。该文化约始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与该文化共存的人类化石大多数是尼安德特人。莫斯特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典型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等。

为什么说出殡送葬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研究表明,尼人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意识对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殡葬文化纷繁复杂,而这种行为如何进行,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文明的程度。然而,出殡送葬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由来之长远,足以使人肃然起敬。

就目前的发现来看,尼人是最早有意识地埋葬死者的人。像圣沙贝尔老人,便是被体面地安葬入上,他的周围还放着陪葬的石器。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是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把其当作陪葬品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在发现尼人化石地点之一的莫斯特遗址,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静卧坑底,他的头枕着右前臂,面向坑的右侧躺卧,肢体弯曲,头下有一堆燧石,砌成枕头状,这些让人想到他正安详地沉浸在睡梦之中。他的手边是一件做工精致的石斧,四周是被烧焦的野牛骨头,这是烤肉留下来的残物。人们把实物同死者一同埋葬,是他们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可以想见,当那个男孩不幸早夭时,他的父母悲痛地为其举行葬礼,并预备了精美的石器和可口的食物,希望他们心爱的儿子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正常地生活。

发现于1957年的一个墓穴,又为尼人殡葬文化抹上了一层罗曼蒂克的色彩。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罗夫.索莱茨基在伊拉克的沙尼达尔洞穴,找到了一具40多岁的男性尼人骨架,距今约6万年。与其他墓地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男子身体周围有大量集中在一起的花粉,经测定,至少有8个品种的花,而且这些花较小,色彩鲜艳。一个人懂得欣赏花,说明他也懂得美。让鲜花陪伴死者,寄托了生者纯洁而真挚的感情。现代殡葬文化礼仪中,鲜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几万年前的尼人,已开始用花来为死者殉葬,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行为。这一行为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流芳百世。

对死亡的认识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和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低下,不能对死亡做出正确的理解,因而误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存在,而人死后的世界同现实生活的情形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待死者像对待常人一样,必须为其准备食物和用具,这一行为跟现代某些地方的习俗何其相似。

尼安德特人因何退出历史舞台?

考古结果证明,尼安德特人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尼安德特人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的古人类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体现了人类进化史的人类阶段性的学术称谓。作为一个进化阶段的古人类,一二十万年前,尼人生活在欧洲、亚洲的广大地区,据说法国的峡谷、罗马的山洞、中国的谷地,都留下了尼人的踪迹。但是,大约在7万年前,新兴的智人走上了人类历史舞台,而尼人却从世界舞台上突然消失了。尼人的失踪构成了人类学上的一大谜题。

尼人何以会消失呢?美国学者认为,尼人低级的语言能力是灭绝的原因。他们根据尼人建立了声道模,然后用计算机测定其发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尼人声道像猩猩和婴儿一样,是单道共鸣系统,只能通过改变口腔的形状来改变声音,发音能力十分有限。语言的落后影响了思想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渐趋灭绝。

我国人类学工作者认为,尼人灭绝是由于严格的近亲婚配造成的。他们指出,近亲婚配使尼人人种退化,人口减少。尼人眉脊突起,额骨收缩,直立姿势反不如猿人,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这正是近亲婚配的结果。尼人行动缓慢、直立姿势的退化使他们在觅食、御敌中处于劣势地位,终于日趋灭绝,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旁支。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尼人是被智人消灭或同化的。他们认为,尼人发展的后期,体质形态和智慧更高级的智人兴起了,智人在与尼人的斗争中消灭了尼人,剩下的少部分的尼人也与智人通婚,被智人同化。尼人化石上往往有受伤的痕迹,可能就是被智人打伤后留下的。但是人类学界大都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尼人在广阔的土地上生活,数量一定很可观,智人不可能将其灭绝,也不可能将其同化。

世界各地的尼人

考古结果证明,尼安德特人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尼安德特人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的古人类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体现了人类进化史的人类阶段性的学术称谓。作为一个进化阶段的古人类,一二十万年前,尼人生活在欧洲、亚洲的广大地区,据说,法国的峡谷、罗马的山洞、中国的谷地,都留下了尼人的踪迹。

尼人与现代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在西方,尼人在考古学界一直是人类起源的研究热点之一。他们除了在面部特征上已经相当接近现代人之外,更为扑朔迷离的是,他们好像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在欧美考古学界,有人说,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间,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尼翁人,即新人。但在以色列的卡尔梅勒山的山脚洞穴中,人们发现,里面既有尼人遗骸,又有新人遗骸,而这些新人至少存在于10~11万年前,它表明早在尼人之前,就已产生了新人。那么新人就不可能由尼人进化而来。尼人和新人一直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假设:他们之间有没有互相通婚呢?尼人与现代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呢?

1987年,DNA专家通过DNA分析尼人的祖先与现代人的祖先应该在60万年前就分道扬镳了。果真如此吗?1993年在叙利亚挖出的2岁尼人遗骸,经拼贴复原后,竟出现了一个与现代人一模一样的小孩!

我们先不猜测这些扑朔迷离的谜,只需问一问,一个进化到如此程度或者说比我们的祖先还要先进的尼人怎么会在地球上消失呢?我们的祖先能活下来,他们为什么不行?

科学家把物种的突然消失归咎于大自然的灾变,但对3~4万年前的地球进行考察,并没有发现足以使生物大规模灭绝的灾难证据,而且地球人还活着,说明这个灾难并不是全球性的。那么,尼安德特人因灾难而灭绝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尼安德特智人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直立猿人可能出现在大约150万年以前,智人大约在50万年前由直立猿人演变而成。大多数人类学家都把尼安德特人列为智人的一个亚种,并称之为“尼安德特智人”,约10万至3万年前,他们就有群体存在。

尼安德特人真的灭绝了吗?

尼安德特人真的灭绝了吗?现在的一些偏远山区,可不可能还有他们的后裔孤绝地散居?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学者发表了一些探讨这个问题的论文,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亚洲地区存在野人的连篇累牍报导,争论不休。

前苏联科学院曾在20世纪50年代报导在西伯利亚东部寒冷偏僻的地区,发现一群称为“丘丘拉”(被遗弃者或流浪者)的野人。据说这些人说话音域非常狭窄。这可能是遗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显示他们乃尼安德特人后裔的迹象。然而大多发现野人的地点是在高加索山脉到戈壁沙漠的中亚地带。从15世纪起当地的部落民族和探险家,就不断有发现这些神秘的难以亲近的生物的报导。

20世纪初,一名在俄国革命期间驻防帕米尔山脉的红军军官据实宣称他的士兵追到一个这样的生物并将之射杀。他在描述那个生物时,往往使用这些相同的字句:“前额倾斜……眉毛非常粗浓……鼻子极为扁平……下颌阔大凸出……中等高度。”这些特征与我们知道的尼安德特人极为吻合。

种种研究给出了信号:尼安德特人还有可能在地球的某些区域内活着。他们究竟在哪里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夫曼博士说:“他们就是阿尔玛斯(一种野人)!”科夫曼博士为了向人们证明这一点,做了长达近40年的研究,几乎可以说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尽管如此,在没有得到阿尔玛斯活的标本之前,还是难以确定阿尔玛斯是不是尼人后裔,尼人是否还活着仍旧不可遽下断语。

“阿尔玛斯”

据说,在高加索地区,有人见到过“阿尔玛斯”,他们对人类相当友好,相遇时还会打招呼呢。目击者说,有的“阿尔玛斯”不怕人,甚至到玉米地里啃青玉米,潜入当地居民家中找残饭充饥。19世纪初在高加索萨丹山森林中,曾有人捕捉到一个女性的“阿尔玛斯”,这名男子把她带到居住的特库西纳村,先把她当“牲畜”饲养,并取名萨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