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善宝和李振声各辟蹊径

金善宝和李振声各辟蹊径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皇城小麦试验场并入总场,金善宝改任总场技术员。于是,深感“中国积弱,至今极矣”而受人欺负,但又有强烈民族自尊的金善宝愤怒地反击。1983年,88岁的金善宝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长达60多万字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技界“五大奖”的颁奖仪式,同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内举行。

“密斯特金,拿这些剩饭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饿着肚皮呢!”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天,在一次大学的聚餐会上,一个美国学生这样轻蔑地对“密斯特金”挑衅和嘲笑。

“遗憾得很,中国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正需要这些剩饭呢!”“密斯特金”毫不示弱,反唇相讥。

显然,这位“密斯特金”是中国人。那他究竟是谁,为什么又从亚细亚跑到美利坚去了呢?

在浙江省诸暨市,有一个300多户人家的石峡口村。石峡口村四面环山,绿树葱茏的南山脚下有一条清水溪,溪水清澈见底,终年流水潺潺,穿越三四里长的山间峡谷,经过诸暨盆地,最终流进大海。几乎都姓金的石峡口村的村民们,栽桑养蚕,种植茶树,或以山上的毛竹为原料土法造纸,远销绍兴、宁波一带。“密斯特金”——金善宝(1895~1997)就诞生在这里的一个金姓秀才家中。

从6岁开始,金善宝就在父亲任教的本村私塾里读书。不幸的是,13岁那年,他的父亲生“搭背疮”,因缺药延误治疗而病逝,私塾就停办了,他只得早出晚归到枫桥镇小学的高小部读书。凡事都是“塞翁失马”——求学路上来回奔波的艰辛和早年丧父的磨难,炼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他自幼热爱劳动,中学寒暑假几乎整天都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强烈地激发了他的求知和改善农村状况的愿望。而勤奋学习得到的扎实基础知识,和他对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的诸多环境因素的观察记录,则是他日后大展宏图的“本钱”。

1920年,金善宝在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进入这个学校在南京市皇城筹建的小麦试验场当技术员,开始了他振兴中国农业的科研生涯。

皇城小麦试验场是著名实业家荣毅仁的伯父——“面粉大王”荣宗敬每年出资5 000元资助的。虽然它只有106亩地,设备简陋,经费也不多,但却是中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改名为东南大学,并设立了农事试验总场。随后,皇城小麦试验场并入总场,金善宝改任总场技术员。他在此工作的6年间,小试牛刀,选育了“姜堰黄皮”、“武进无芒”等深受农民欢迎的优良小麦品种。

1930年,金善宝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就遇上了前面那个美国学生的挑衅。于是,深感“中国积弱,至今极矣”而受人欺负,但又有强烈民族自尊的金善宝愤怒地反击。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他还拒绝了导师的高薪挽留,决心回国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1932年初,金善宝毅然离美回国后,先后任杭州农学院副教授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和他的助手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从790多个县中搜集大量品种,选出了一批优良小麦品种,使当时的小麦明显增产。1934年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连同早在1978年就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以及1945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都是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西迁到重庆沙坪坝。他与杰出的林业化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教授,同住在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竹制简易平房中。但他和同事们没有在艰苦的条件面前“知难而退”,在1939年从3 000多份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两个优良品种。解放以后,这两个优良品种很快推广为我国南方冬麦区的主要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金善宝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温、寒三带的优越自然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小麦“异地加代繁育”的设想,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一年可繁育三代的优势,把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时间从十年左右缩短到三四年,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一个里程碑。他提倡的“南繁北育”,成为农业科技界广泛应用的术语和育种方法。同时,由他主持先后培育出了京红系列优良品种,其中的“京红”7、8、9号,平均单产超过当时风靡世界的墨西哥小麦的10%~20%。这几项成果和“中7402”春小麦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黄淮地区的耕种方式和作物品种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冬小麦晚播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平均单产大幅度下降,影响到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对此,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耐迟播、抗病性强、稳产、高产、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中7606”和“中7902号”。这两个可晚播15~45天的小麦新品种,亩产一般要比当地推广品种高出20%左右,最高亩产达400多千克,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它们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比一般小麦分别约高出20%和10%。因此,从1973年起,黄淮流域就成为中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历年小麦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这主要是金善宝改良小麦品种的功劳。

晚播小麦品种培育的成功,打破了冬小麦的常规栽培规律,是小麦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由于金善宝对小麦的诸多重大贡献,他被誉为“中国的小麦之父”。

金善宝对小麦情有独钟、宵衣旰食,年过耄耋也不减当年,并再立新功。

一天夜晚,忽然刮起了大风,他的女儿金作怡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她开门看到满身泥污的父亲,非常惊讶地问父亲半夜出去干什么?金善宝笑笑说:“听见刮大风,睡不着,去温室看看窗户关好了没有。”原来,他担心温室里的小麦受冻,就瞒着家人悄悄下了床,独自一人摸黑顶风,走了1.5千米多路,不小心跌倒在阴沟里……这是1981年,农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金善宝当时86岁。

1983年,88岁的金善宝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长达60多万字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之作,荣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

1984春,89岁的金善宝又风尘仆仆地来到河南新野、邓乡等地考察,关注“中字麦”的播种情况。所到之处,农民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把头一年丰收的麦穗恭恭敬敬地献给了这位“小麦大王”……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技界“五大奖”的颁奖仪式,同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内举行。著名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小麦专家李振声(1931~)院士,荣获2006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五大奖”中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至此,“南袁北李”——中国农业科学领域的两大泰斗,都先后获得了国内科技界的最高奖项。

李振声独享2006年这一奖金高达500万元的奖项,主要成果是他独创的“小偃小麦”系列——特别是“小偃6号”,亩产达到600千克,品质也很好。“要吃面,种小偃。”就是农民对“小偃”的赞美。他获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滑之后的2004年,提出了粮食需要实行恢复性生产的建议,被中央采纳。

1951年大学毕业以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5年后,他与课题组的13位同志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几乎同时,黄淮流域和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小麦减产20%~30%,他从此开始了对小麦的研究。

那么,小偃小麦新种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呢?

“从野草中寻找灵感”,实现“远缘杂交”——李振声在北京从事过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有一定研究。而他的远缘杂交灵感又来自对普通小麦“不光彩身世”的了解。

普通小麦有什么“不光彩身世”呢?

“普通小麦是由三种野生植物经过两次自然的远缘杂交,经历了9 000年的选择才形成的。中东地区古墓挖出的9 000年之前的小麦,叫‘一粒小麦’——一个小穗上只结一粒种子,产量很低。”2007年2月底,李振声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说,“后来,一粒小麦遇到了一种田间杂草——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发生了天然杂交。这样,它就变成了‘二粒小麦’——个小穗上长两粒种子,产量就提高了。”

“到公元前约5 000年,二粒小麦又和另外一种山羊草——粗山羊草相遇,进行了第二次自然的远缘杂交,形成了普通小麦。”李振声继续说,“第二次杂交以后,小麦的面粉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磨出来的面粉都不能发面,到了普通小麦才能发起来。我们今天能吃到馒头、面包,就是因为能发面,这个基因哪里来的?就是它的第二个衍生亲本粗山羊草贡献的。”

于是,李振声根据小麦的“不光彩身世”,产生了另一种想法:“普通小麦在人类的照料下成长了5 000年,而野草完全接受大自然的选择,不会像小麦那样娇生惯养。那就可以尝试把野草顽强的抗病基因加入到小麦里面去!”

李振声的课题组从几百种牧草中选出了12种牧草和小麦做杂交,成功了三种,其中与长穗偃麦草杂交最好。这以后就集中做长穗偃麦草杂交——这样一做就是20年。

就这样,在解决了杂交不亲和(物种杂交不产生后代)、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三个远缘杂交的难题之后,“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的李振声课题组终于取得成功。

当然,像金善宝和李振声这样为小麦丰产奋斗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小麦的许为钢就是其中之一。他主持育成的“郑麦9023”,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2007年之前连续5年居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2007年7月18日,在河南省召开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这位1958年出生在重庆的“小伙”荣获该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得到100万元奖金。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历史使人聪明”,“创新造福人类”——金善宝、李振声和许为钢等科学家的成功,这样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