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著名的奥南河畔,生长着许多羚羊。照“理”说,地域相近、环境和食物类似的同一物种,各方面都不应该“相去天渊”。可是,一位生物学家却惊奇地发现,河东西两岸的羚羊不大一样——东岸的比西岸的繁殖能力强很多;奔跑速度也更快,达到13米/秒!
在迷惑不解之后的调查表明,原来河东岸有狼群,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羚羊必须学会快速奔跑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才能生存,从而也强壮了自己。
而西岸没有狼这种“天敌”的羚羊,成天养尊处优,没有“忧患意识”,缺乏“奋斗精神”,最终“弱不禁风”。换句话说,是“没有狼”这种“纯净”害了它们。
动物中类似现象比比皆是。
1996年“爱鸟日”这一天,芬兰的维多利亚国家公园应广大市民要求放飞了一只在笼子里关了4年的秃鹰——一种敢和美洲猎豹争食的猛禽。然而,这只秃鹰却在3天后死在一片树林的地上。死的原因是,它在笼内被关得太久,“纯净”得没有一个“天敌”,长年的“饭来张口”让它失去了当初的生存能力。
日本北海道鳗鱼——一种味道独特鲜美的鳗鱼的故事,更能生动地说明这一点。与其他捕鱼者捕到鳗鱼后鳗鱼很快死亡不同,一位老渔民捕到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于是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而其他人只能维持温饱。无人知晓其中的“奥妙”。他在临终的时候,把“奥妙”留给了他的儿子: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它是鳗鱼的“死对头”;当势单力薄的狗鱼,在“鱼多势众”的鳗鱼追赶下四处乱窜的时候,反而把奄奄一息的一仓鳗鱼激活了!
其实,类似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动物界。
清朝的八旗兵在早期骁勇无比,但到了清朝中期,就因养尊处优而腐败不堪,失去了战斗能力。许多农民起义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后“昙花一现”,也主要是类似的原因。
“‘滥贱’的孩子好喂”。这是一句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谚语。意思是说,过于娇惯的孩子容易染病死亡,相反,不娇惯的孩子才能健康地存活。
这种说法很容易找到事实例证。改换到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时,通常都是城市里白白胖胖的孩子“弱不禁风”而病倒,而农村黑黑瘦瘦的孩子则“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原因很简单,“纯净”的“温室”,没有给娇生惯养的“宝贝”应有的免疫力;而“风浪”却让“滥贱”的孩子乘上顽强的生命之舟,去横渡波涛汹涌的生活之海。
这幅图像投影在许多疾病之中。
美国哮喘病专家保罗·汉纳威,综合奥地利、加拿大、德国和芬兰的研究数据发现,在农场中长大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年龄的孩子,分别比在人口稠密地区长大的孩子、在家的孩子和小年龄孩子的哥哥姐姐,患哮喘的概率更小。显然,这都与儿童时期接触病原体的数量相关—在相对洁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患哮喘的可能性更大。
当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时候,与当地的人喝一样水和吃一样的食物,当地人安然无恙,而他们却上吐下泻。这“水土不服”的原因很简单——富裕的西方人平时“太爱干净”了,他们娇嫩的肠胃经受不起一点细菌或其他异物的折腾。
类似,一些人喝了“生水”若无其事,但另一些人喝了就要拉肚子。原因是,前者比后者更适应“生水”中的“不纯物”—例如细菌。
上面三个事实说明,过分洁净未必是正确的养生之道。这让人自然想起某些不太讲卫生的中国人的口头禅“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这话不是毫无道理,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当然,这个“不净”,也要注意适度。
无独有偶,专门研究甲型肝炎的斯坦福大学的免疫学家戴尔·乌梅祖,也发现了洁癖与哮喘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携带TIM-1基因并且感染过甲肝病毒,就可以对哮喘病、过敏症及相关疾病有强大抵御能力。”
其实,“滥贱”哲理也是一个普遍的原理。许多生物因为“滥贱”才能在诸如沙漠缺水、高温或低温等恶劣条件下生长繁衍,而“娇生惯养”的生物们则在这些恶劣条件下“无疾而终”。只穿行在“两点一线”之间的学生或者科学工作者们,由于很少接触社会上的“龌龊”,比那些“社会上的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