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的北赤道洋流大致从中美洲西部海域开始,从东向西流动,至菲律宾群岛,主流沿群岛东侧北上,形成黑潮。其温度高,盐度大,水色呈现蓝黑色,透明度大,是世界上仅次于湾流的第二大暖流。
1953年,黑潮,即暖流偏离了常年的轨道,大约向南移动了170千米。就在翌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大水。
1958年,它再次北偏。结果,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干旱,同时,华北有涝情出现。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了好几次。我国气象工作者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性。
原来,海洋水温对大气有直接影响。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2℃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
另外,高温的黑潮与北方相对低温的海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温度差,形成了一条很强的海洋锋区,通过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使气候发生变化。
大气锋区正是冷暖空气交界的地方,也是降雨的区域。所以,才会有以上现象的发生。
下面是不同海域出现的暖流:
对马暖流:太平洋南赤道暖流遇苏门答腊岛后,形成的暖流的北半部分为对马的暖流,起源我国的黄海海域。因流经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间的对马海峡而得名,北至库页岛西侧。
莫桑比克暖流: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遇非洲大陆转向,其中一支沿非洲东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南流,形成莫桑比克暖流。
由此可见,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成为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能量的传递,不断地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暖流可以使沿岸增加湿度并提高温度,更有助于生物的生长与发展。若是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积蓄着的热能,就会降低热能生产成本,造福人类。
拓展阅读
亲潮发源于白令海峡,沿堪察加半岛海岸和千岛群岛南下,又称为千岛寒流。亲潮比黑潮规模小,流至北纬30度至40度附近海区,与黑潮汇合,折向东流,并与阿拉斯加暖流共同组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副极地环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