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四十万士卒坑杀之谜
秦赵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最惨烈的战役,赵军战败,据《史记》记载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秦军“尽院之”。对于坑杀四十万降卒事,历来就不乏人怀疑。其依据主要有三:野外考古没有实证,赵军当时不可能在前线聚四十多万兵力,凭借赵国国力不可能长期支持这么庞大的军队。
这样怀疑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怀疑并不能否定司马迁的记载。
一、关于考古证据
在长平之战的古战场(现山西高平西北)已经发现多个尸骨坑,但经过科学检测多是已经死亡或受重伤后被掩土下,并非活埋,而“院”的本意是活埋。所以,至少可以说,实际发掘和历史记载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更不能证实四十万人被活埋这样的记载。
不过,对于历史记载中的“阬”字的含义,也不能过于执着的理解为活埋,其意更接近大量杀害降卒。对于白起这次杀害赵降卒,在《史记·白起传》中说是“尽院之”,而在同书的《秦本纪》中,则说是“尽杀之”。在钜鹿之战后,项羽令“楚军夜击院秦卒二十万”,这里的“院”就很难单纯理解为活埋,而应是杀戮之意。还有,项羽攻打外黄,外黄抵抗了几天后才投降,项羽生气,“悉令男子十五以上诣城东,欲院之。”应理解为项羽要杀戮平民,并不是项羽挖了大坑,准备活埋。
活埋是很麻烦的,除了挖坑外,一般需将被埋者捆绑起来,否则被埋着会从坑里拼命外逃。
如果秦军用武器乱杀一通,不管死活,推扔至坑中,也算是活埋,即院。
所以,秦军有可能是使诈杀害了放下武器的赵卒,不一定都是活埋。从考古发掘看,没有发现埋有大量被捆绑的死尸就证实了这一观点。
二、赵军在前线可能有四十万大军吗?
这是可能有的。为了保证长平之战的胜利,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即把全国男子都派到长平前线了,这对于秦国来说是空前绝后的。秦昭王十四年,秦在洛阳附近大败韩魏联军,歼灭联军二十四万,所以联军总数肯定高于此数,而秦国也没有做全国性动员。可见认定长平之战中赵军兵力有四十万是合理的,不过,由下面所讲可知,这四十万不全是赵国正规军,其中可能大量是民兵。
三、赵国国力可以支持这样庞大的军队吗?
赵国有多少人口历史并无记载。根据专家们研究,战国总人口约在两千多万至三千万间。在战国七雄中,赵国人口少于楚、秦、齐,而多于其余三国,处于中游,若以七分之一的平均数计,赵国应约有四百万人。四百万人(含男女老幼)能支持四十万大军长时间有前线作战吗?这确是个大疑问。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被院的四十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上党军民。长平之战是因争夺上党而打的,长平也属上党地区。秦要占上党,上党人向赵国跑,于是赵军就进驻上党。这样在和秦军作战时,上党人就可能全民皆兵的站在赵军一边,且因保卫自已的家园而十分积极的作战。秦军院杀的降卒中上党人可能占相当大的比例,也就是说,赵国正规军兵力实际上可能大大低于四十多万。
这有一旁证。当白起决定要院杀降卒时说:“上党民不乐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可见白起的目的十分清楚,要杀两部分人,即“上党民”和“赵卒”,而且是尽杀之,即上党人全部都在被杀之列。
当然这并不是说真正的赵卒不多,赵国正规军很可能有十多万甚至二十万,或者更多一些,而这在战国时期各国兵力中不算十分多。把投降的上党军民也算在降卒之中,秦军在长平之战后杀戮四十万降卒的可能性确是有的,既然这样也就不能否定司马迁关于杀降卒数量的记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