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之谜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是传统历史观念的表述。不少权威的历史学著作中更是以类似于“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来加以描述。
当然这些描述可能是基于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现在,不少人认为曹操“以一比十”大败袁绍太夸张。甚至有些人提出官渡之战时袁曹其实是实力相当的。实际上,“以一比十”与“实力相当”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公正。
首先从兵力上来说,既然曹操起兵时已经有五千兵力,以后胜多败少,收编部队肯定不少。计算起来应几十万,不会比袁绍少。实际上,当时能有多少兵,关键在于能有多少粮食养活他们,不至于溃散。曹操所据有的是饱经战乱反复蹂躏的地盘,他是不可能养大量军队的,至少比袁绍所能养的军队少很多。何况,曹操所据许多地区并不稳定,必须驻兵,还得在南方驻兵防孙策和刘表,能集中到官渡来的兵力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全部。另外曹操在曾接受三十万黄巾投降,且择其精锐组成青州军,似乎是曹军的主力。实际上,青州军既不强,数量也不很大。这可以由下面两件事得到佐证:
194年曹操和吕布作战,吕布先以骑兵冲击青州军,青州军逃跑,曹军大败,曹操“坠马,烧左手”,有惊有险。可见青州军是曹军中薄弱部。
197年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军败退,青州军抢掠,于禁率手下数百人“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军跑到曹操那里去告状。以此观之,能以数百人讨之(其中有杀伤之事),说青州军千人或稍多,也还可能,说他们万人或更多,是不可信的。
可见不能以史载曹操受三十万黄巾降,就认定曹操兵力就有极大增加。同样也不能因曹操曾打过不少胜仗,就判断他的兵员就很多。
其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曹操有多少“养兵”的军粮也可以问接体现出他的兵力。196年秋曹操下令开始屯田。有人以《三国志》中裴松之注中引《魏书》“是岁(196年)乃募民屯田许下(指许昌附近)。得谷百万斛。”为根据,认为屯田使曹操当年就得到大量粮食,因而曹军不会因缺粮而不能扩张军队。
虽然引文中“得谷百万斛”可以解释为当年所得,但因屯田令是秋天才下的,这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一般说来,在屯田的前一、二年,根本无法收租税。在下屯田令后的第二年,曹操攻袁术,还因缺粮以小斗发军人口粮,为防止兵变杀主管人员,就可证明曹操手中粮并不多。
在《三国志·卷十一》袁焕传中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可见屯田并非一帆风顺。屯田的负责人先后为枣祗、任峻及国渊,国渊应是在比较晚的时间才主管此事的。在《三国志·卷十一》他的传中说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在“五年中仓廪丰实”。可见,屯田能见成效绝非易事。至于具体何时才得到大量粮食,史无明载,无法妄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屯田不可能立竿见影。从下屯田令到官渡之战中间只有三个收获季节,不能设想曹军已经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故认为曹军因屯田就能大量扩张,以至于在实力上和军力上都可能和袁绍比肩,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官渡之战前,确是袁强曹弱。这个从曹操大胜,但却未趁胜追击中便可看出。袁绍死后,其子袁潭、袁尚相互兵戎相见,十分有利于曹操,但曹操仍无力一鼓作气战而胜之,直到四年以后的204年才攻占冀州,六年后才完全据有原袁绍的地盘。可见袁绍原有的实力十分强大,官渡之战前袁强曹弱是很明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