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军队之谜
所谓军队,就是执行特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论在哪派的学说中,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都是十分明确的。那么,认识军队的起源问题,就不可能回避国家机器的性质这个基本问题。国家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这个逻辑上看,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国家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马列在论述军队与国家等问题时,对于军队的概念,明显是指在国家形态下的常备军,而不是指任何其他形式的武装集团。在这个意义上,单纯从事掠夺的土匪团伙和民众自发形成的自卫武装,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军队。
关于中国最早的军队之说目前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记载是神农伐斧遂说。我国古代兵书中最早的战争记载,当推神农伐斧遂。这次战争见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和《战国策·秦策》。据记载:孙膑为了说服齐威王用兵,列举了许多古代战例,首先就谈及“神戎战斧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同样以“神农伐斧遂”作为最古老的战争讲述。《孙膑兵法》的注者称:“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认为孙膑和苏秦讲的是一回事。可见这次战争并非一家之说,而且在战国,至迟在秦汉时候已由口头流传进而载人简册。战争的结果,神戎氏取得了胜利,不然他就无法“徙鲁”、“别营曲阜”、“万国”更无法而定。同时,苏秦称“神农伐补遂”,用一伐字已带有神戎获胜的意思。《释名》曰:“伐,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苏秦与孙膑不同,他是外交家,很讲究遣词用字,绝非信口言“伐”。是根据他所知道的战争结果而说的。再者,神农获胜的条件远过于斧、遂。第一,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斧、遂无法相比,长期饿着肚子作战,虽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会失败。第二,神戎氏族部落人数众多,有足够的兵员补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胁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势众。而作为手工业部落的斧、遂,尽管石制武器比较精良,但武器并非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也终会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于是现代有人认为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有了比较精良的武器和一定意义上的兵员,从而也就组成了中国最早的军队。
史书记载最早的说法是在上古的神农时期另一种记载是涿鹿阪泉之战说。在原始社会末期,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涿鹿之战是相传中国远古时代,黄帝、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约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传说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融合,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而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则由东向西发展。两大部落联盟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涿鹿之野(即浊陆,今太行山与泰山之间古河、济浊流充斥的广阔原野)展开长期争战。而阪泉之战是在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九黎族团蚩尤、平定了叛乱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战役。阪泉之战是有熊集团内部帝、后之间因权力之争而爆发的。这场战争,在历史意义上,是彻底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因战争产生而形成的帝、后双头领导体制。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成为各部落拥戴的天子,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我们在这两次战争的史书记载中发现“驻兵”“战场布阵”等词语比比皆是,所以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最早的军队起源于涿鹿阪泉之战。
再有一种记载是夏朝始建军队说。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主专政的王朝——夏朝的建立才建有军队。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再有一种记载是商代始建军队说。在公元前16至21世纪殷代。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军队是在轩辕正式取代神农氏,被各诸侯尊为天子,成为黄帝后建立起来的。
另外关于中国军队建制很多人以为是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最早的军队建制起源于中国。关于中国最早的正式军队起源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认为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创立的。
当时,齐桓公刚刚即位,试图建立霸业。于是,广招人才。而帮助桓公即位的大功臣鲍叔牙推荐了帮助与桓公争位的公子纠的管仲。桓公碍于鲍叔牙的情面,决定试试管仲的才学,于是,请他来当庭答问。不想,管仲果然是治国的高手,一席话说得桓公如痴如醉,竟然与之长谈三天三夜,全然不知疲倦,从此,也就奠定了齐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齐桓公在问到如何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军队制度的时候,管仲说了以下一番话:
“五家为轨,轨之为长。十轨为里,里设有司。四里为连,连之为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即以此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立一师,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十五乡出三万人,以为三军。”
这段话其实不难懂,大意是:每五户人家为一轨,任命一个轨长管理。十轨为一里,任命一个有司管理。四里为一连,任命一个连长管理。十连为一乡,任命一个良人管理。这是基本的军源制度。那么,怎么组织军队呢?每户人家出一个人,一轨就是五人,由轨长率领。而一里就是五十人,组成一个小戎,由有司率领。而四里就是二百人,组成一个卒,由连长率领。而一乡就是二千人,组成一个旅,由良人率领。最终,五乡的士兵设立一个师,以一万人组成一支军队,由师长率领。而十五乡可以组成三支军队,组成一个国家的统一武装。这里的“三军”不是指三支军队或者三个军,而是指一支统一的武装部队。
管仲在齐国拜相为公元前685年,就世界范围来说,也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军队建制的较为系统的阐述。在这里面,我们看到,类似于现代军队建制的班(轨)、排(里)、连、旅、师、军都已经呈现出雏型,不过是缺少了营、团的进一步“细分”而已。按照管仲的军队建制,一个班有5人,一个排有50人,一个连有200人,一个旅有两千人,一个师有一万人,而一个军有三万人。与现代军队相比,不仅建制兵力大致相当,而且许多称谓都已经出现,比如连长、旅长、师长等。而更为有意思的是,每家出一个壮男当兵的传统几乎延续至今。管仲的治国和治军方略,竟然延续至今,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和远见。
当然,关于中国军队的起源与建制这两个问题也有很多人不同意以上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在冥冥中引导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并进步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