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真相之谜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真相之谜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圆明园被说成是人民的“耻辱”,每到危机时刻就要往事重提。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是下令可以自由抢劫。对于英法联军当年用于焚烧圆明园的理由,被小心翼翼的掩盖起来,似乎其中真有什么难言之隐。其实,对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借口,完全可以公开予以揭露,他们用以掩饰其罪行的所谓理由,应该予以坚决驳斥。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个未曾写明姓名的汉奸,他强拉民妇供侵略军蹂躏,又引洋兵闯进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真相之谜

圆明园被说成是人民的“耻辱”,每到危机时刻就要往事重提。但问过许多人,当年英法联军以什么理由或者说是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却没有多少人答得上来,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不过,难以想像的是,当英国及法国的道德水准只是停留在烧杀抢掠层次之上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创造出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如果他们真的只是像那些当年烧毁罗马的野蛮人一样随便在北京放火,很难想像在他们中间竟会产生出几乎是不可尽数的思想大师,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占领了海淀,6日便闯进了圆明园。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是下令可以自由抢劫。由此,英、法军官和士兵进行了疯狂的抢劫。英军书记官记载道: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圆秩序最乱。法军兵营驻扎圆前,法人手持棒,遇珍贵可携者则争夺,遇珍贵而不可携者如铜器、瓷器、南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致粉碎而后快。率军来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法国全权特使葛罗则供认,在抢劫圆明园之后,“每一个士兵口袋里都有2万、3万、4万,甚至100万法郎”。在抢掠和毁坏后,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和海军司令克灵顿为了消赃灭迹,也为了“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决定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余人进圆纵火,一时圆明园成了一片火海,火势三日不熄。

对于英法联军当年用于焚烧圆明园的理由,被小心翼翼的掩盖起来,似乎其中真有什么难言之隐。十多年前有一场火爆的电影,片名就叫《火烧圆明园》,里面的英国人莫名其妙就把圆明园给烧了。其实,对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借口,完全可以公开予以揭露,他们用以掩饰其罪行的所谓理由,应该予以坚决驳斥。但在中国的历史著作当中,对此居然讳莫如深,最多也就只用几个字提及,一掠而过,好像是害怕泄露什么国家机密。当人们对事情经过知之甚少时,怎么就可以发表那么多的感概。

其实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犯下“火烧圆明园”的滔天罪行主要是因为他们打破了满清封建帝制的最后底线——见面应不应该行“磕头礼”。按照中国传统的“天下一统”、这一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但这一观念必须得到夷狄们的认同,所以,中国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称之为“磕头外交”。而西方各国却以人人平等的理由拒绝了这一外交模式。最后,满清无奈只得让步,由其他大臣代为交涉一些中西方事件。但是,后来问题还是出现了。通州谈判时,西方各国坚持要“亲递国书”,并拒不磕头,感到所有防线全被突破,忍无可忍,无处可退,立即作出开战的决定。

直到战后,满清政府才明白过来,这只是西方各国的通常作法,并没有特别要为难皇帝的意思,而且英法联军虽然在谈判中坚持要亲递国书,却并没有打算为此事开战。双方背后都没有阴谋。如此看来,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就是奉行“磕头外交”的满清政府与奉行国际法准则的英法两国在国与国之间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两种行为方式又根植于“天下一统”和“国家平等”这两套绝不相容的观念之中,在它们的后面,则是由不同文明所构成的知识背景。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得双方对于对方行为完全无法理解,只能按所谓“利益分析法”去猜测对方的动机与目的,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

通州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以“叛逆罪”投入大牢。给巴夏礼等人定下的罪名,再好不过的说明了满清王朝所坚持的“天下一统”观念之荒谬。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因此,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进攻并没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战争,而是被当作是“叛乱”;满清政府对英法开战则被理直气壮的宣布为“剿夷”、“讨逆”。

尽管巴夏礼等人最后并没有被处死,但一个月后当满清政府被迫释放他们的时候,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18人存活下来。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可以说是怒不可遏,为了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当时英法正与清方谈判《北京条约》),才另外选择了圆明园。

但是,选择圆明园还有一个不可无视的人物——他就是龚自珍的大儿子:龚孝琪。龚孝琪原名橙,晚年号“半伦”。据孙静女所著《栖霞阁野乘》记载他,“自幼好学,天资艳人,其父所藏书,无所不读,为学浩博无涯”。由此可见,他不但有天分,而且好学多才。青年时期,跟随龚自珍入京城。此时他已经通晓满、蒙兼西洋文字。然而他却性格孤僻,落落寡合,很少与人说话。道光十四年,参加乡试,未中,恼怒之下竟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龚自珍去世之后,他搬到上海,时近中年,生活寥落,靠卖书维持生计。这时候,结识了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威妥玛,并且成为他的幕宾,出任记室之职。

根据《圆明园残毁考》记载,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所以焚掠圆明园者,因有龚橙为引导。及英兵北犯,龚为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兵直驱圆明园。”《清朝野史大观》也记载,“庚申之役,英以师船入京,焚圆明园,半伦实与同往……取金玉重器而归。”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个未曾写明姓名的汉奸,他强拉民妇供侵略军蹂躏,又引洋兵闯进圆明园。根据当年的文人笔记和民间传说,此人就是龚橙。

根据史料记载,龚橙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之所以化为灰烬,固然是英法帝国主义的罪恶,但龚橙甘为走狗,为向导,为高参,出坏主意,更是不能饶恕的。根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记载:“伯定子孝拱,晚号半伦,半伦者,无君臣父子夫妇朋友,而尚嬖一妾,故日半伦云。半伦少好学,天资绝人,顾性冷僻而寡言语,好为狭邪游。中年益寥落,至以卖书为活。英人威妥玛方立招贤馆于上海,与之语,大悦之,旅沪西人均呼为龚先生而不名,月致百金以为修脯。庚申之役,英以师船人京,焚圆明园,半伦实与同往。橙单骑先入,取金玉重器而归。”可见龚橙卖国之事并非仅限于传说。

根据各种资料显示,这龚橙嗜酒如命,嫖妓吃花酒,挥霍无度,更另人齿寒的是,1860年秋,英法联军侵华,龚橙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他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俨然一个假洋人。在农历八月二十二日这天,法兵直闯圆明园,次日英兵也冲人园内,先掠后焚。传说龚橙是外国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帮凶。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在没有更详实的证据之前,一切还只限于推测。

最后,在这里应该用雨果的话来结束这篇痛心的历史:“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