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陨石一号”海底探秘
四位青年科学家每天早上醒来,就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射下来,闪烁不定。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见到黄色的鲷鱼在环绕他们那座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吃过早餐后,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出去,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鍀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嬉水。多么迷人的场景啊!可是他们在研究什么呢?
从1969年2月15日到4月15日,这四位美国科学家在海底生活工作,前后共六十天,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这些“海洋人”是在进行一项海底生活实验,叫做“玻陨石一号”。这项实验据以取名的玻陨石,是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像玻璃的卵石,据说是陨星撞月球爆炸后,飞到地球来的碎片。玻陨石计划原是美国太空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像有些来历不明的太空物体会落在地球上的情形一样,玻陨石一号潜入了大海里。
玻陨石研究计划的海底屋沉入维尔京群岛中圣约翰岛外的莱姆舒湾内。几位科学家住的是一所牢固的小型复式房屋,在约五十英尺深的乳青色海水下,坐落离岸几百英尺的沙地上。围绕海底屋的六英尺珊瑚墙,长满了茂密的海洋生物,例如柳珊瑚、扇形珊瑚、鲜艳的海绵等,造成一座海底石山花园。墙外还有更多珊瑚礁,不少高达十五英尺。几位科学家穿上蛙鞋拨水,潜过这些礁脊,便可以探索研究这片斜向海湾深处的平坡。
他们的海底屋是两个充满空气的圆筒形钢箱,各高十八英尺,由一条爬行通道连接。承托钢箱的底座,用八十七吨铅镇在海底。整座房子漆成白色,引来不少海鱼不分日夜游到圆形窗口来窥望。
每个钢箱有两个房间。下层一个房间布置得很舒适,铺上地毯,四人在这里睡觉、吃喝、阅读、听音乐;上层一个房间算是桥楼,放满通讯装置和实验设备;另一个房间摆着变压器和调节空气系统的压缩机,还有个保存食物的冷藏柜(吃的主要是冷冻食品,但间或有新鲜果菜,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从水面用绳索吊下来);第四个房间是“湿室”,有个垂直的升降口直通出海去,房间里存放着水肺装备和潜水衣,科学家每次出海潜泳回来,也在这里用淡水冲洗身体,换干衣服。
海洋人居所与支援实验的驳船之间,有一条很粗的“脐带”相连,那是一束软管和电线。顺着脐带把淡水、空气、电力送到下边,保持通讯联络。玻陨石实验组的组长是美国渔业局的海洋学家沃勒,组员有曼根与范德沃克,两人都是渔业局的生物学家;还有克利夫顿博士,是美国地质调査局的地质学家。四位年龄都是三十多岁。
研究计划是美国内政部、海军部、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与通用电器公司联合主办。海底屋由通用电器公司设计建造,屋里设备也由该公司供应。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水底实验室研究计划制订一些指标。美国太空总署想藉此观察长期关闭在细小而与外界半隔绝的居所中,人的行为有什么异状。那是做长期太空旅行的重要资料。
玻陨石一号的实验获得很多“饱和潜水”的知识。人在海中潜水,吸入了加压的空气或混合气体后,不论时间长短,都会使血液和身体组织饱含这些吸入的气体。压力越大吸收的气体越多。若潜到一百五十英尺深处,使用氮和氧的混合气体(普通空气)对潜水人无害。更深而压力更大时,氮便有剧毒;中氮毒的初步征象是进入麻醉状态,称为“氮麻醉”。由于这座海底屋位于海底约五十英尺深处,气压为大气压两倍半的普通空气仍可做呼吸之用。
居住在海底的好处是,各人只需(住满两个月后)“脱饱和”一次,不必每次潜游后都做一次。这是由于他们海底屋空气的压力,保持与周围海水的压力相同。两个月后,脱饱和的过程是要海洋人在减压室中住上差不多一整天,慢慢恢复正常的大气压力。减压太快,溶在血中的压缩气体就会很快从溶解状态气化而“起泡”,’引起痛楚甚至往往引起致命的病症,称为肢腹痛或潜水员病。
说来奇怪,这四位科学家呼吸着比正常空气重一倍多的气体,每天二十四小时,前后两月之久,竟不觉吃力。玻陨石研究计划的医事组组长兰伯特森医生说:“玻陨石计划中各种生物医学试验所得的重要结论是,各人在水底生活时,肺部、心脏、神经系统等都无重大变化。”
海洋人每天自己检査身体——脉搏、心电图、血压等等。夜里有电极记录他们的脑波,看看他们睡得好不好。同时,水面上的支援驳船上,一群医生和“行为监视者”坐在一大排闭路电视突光幕与扩音器之前,昼夜不停地监视他们。(在日后各次玻陨石研究中,约有四十位海洋人体验过海底生活,虽然其中一些受不了独处海底与外界隔离的心理压力,但都没有显著的生理问题发生。海洋人进行实验时也曾出过一件惨事,那就是一九六九年二月,“海洋实验室三号”的海洋人坎农在加州海边大陆架六百英尺深处中二氧化碳毒身亡。)
玻陨石的科学家做了各种观察和实验。举例来说,莱姆舒湾的海底沉积多是分解了的珊瑚和甲壳类动物遗骸。科学家就在小心画出方格子的图纸上研究沉积层的形成。依海洋人兼地质学家克利夫顿说,人们已知珊瑚礁产石油,也可能是石油蕴藏所在,所以在大陆架上进行研究工作的海洋人,也许有一天能有助于提供找寻石油与其他矿产的线索。
将来,养鱼和海产养殖工作,例如种植昆布、海草等海底植物,都会需要不少人在海中生活。因此,玻陨石的科学家研究海洋生物的习性,还对该地区的海洋生物做了普遍的调査。海洋人数出了好几十种鱼,最小的是二英寸长的鍉,最大的是十二英尺的鲨。有时这些有鳍的生物会动粗。生物学家曼根讲述有一回在一个珊瑚礁脊之处遇到一群二十多尾琥珀狮,每尾都有二、三十磅重。“它们一大队在黑暗中向我们游来,”他说,“队形那么紧密,就像是一条硕大无朋的大鱼。”他的同事海洋学家沃勒补充说:“我猜它们是在表示该地是它们的领域,因为它们向我们的肩背各部位乱撞,要我们离开。最后我们遵命离去。”
那个海湾的海底设了五个小站,在遭遇巨鲨袭击时可以藏身。小站都是笼子模样的小亭,有塑胶圆顶,还有一瓶备用的空气和通往海底屋的电话。为了安全,离开居所时都二人同游。还有更好的安全措施,由支援的潜水人坐小船在海面上巡回,循着海洋人呼吸器喷出的成串气泡跟踪他们。
最积极的研究计划之一,是由范德沃克主持追踪龙虾。这是一种食用甲壳类动物。维尔京群岛的龙虾,因当地龙虾的销路好,近年来产量下降。海洋人捕到一百四十只,把大多数都拴上标识,有些虾身上更绑上拇指大小的声呐发送机,这样可以追踪每一只在实验居所附近游动的龙虾。范德沃克藉声呐追踪装置获悉,龙虾是在夜间活动的。它们在夜里去到生满绿藻的浅海沙底上,大概是找寻贻贝、蛤和未长成的大海螺;日间则多半躲在珊糊中藏身,那里是它们的“旅舍”。但还有许多龙虾,日间在离研究人员住所几百米的外海岩穴中过活,可能是为了躲避鲨和别的天敌。
有什么实用的结论呢?“我以为这一带的珊瑚礁可以养活更多的龙虾,”范德沃克说,“在这里不妨设一个孵化场,养殖多些小龙虾。也许可以用低频声音的信号把鲨引离龙虾场,把它们杀死。”
玻陨石计划的研究对象中,有另一珊瑚住客是一种奇怪的“珊瑚虾”。这种约莫寸半长的浅蓝色小虾栖居在海葵的毒须之间。“它们摇动触须,吸引来往鱼儿的注意,”曼根说,“鱼游来了,小虾便跃上鱼身,隊食外面的寄生物。它们洁净了鱼的鳍、鳞、鳃,甚至鱼身上创口的腐肉。”这种小虾显然不怕海葵螫,制药业的人会对它有兴趣。说不定小虾不怕螫的秘密,会使人研究出一种有医学价值的化学物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