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卡卡杜
“我们走进了一个风光绮丽的河谷……它的东面、西面和南面都是高耸的山岭,从几乎无树的碧绿草原上拔地而起。”这就是莱奇哈特记载的卡卡杜主要河流“东鳄河”周围的美丽风光。
卡卡杜国家公园的面积相当于法国科西嘉岛的两倍,其自然风光因地而异,随季节而变。雨季从十二月初开始,暴雨常常导致大片土地洪水泛滥。五至十月是旱季,几乎不下雨。它位于澳洲最北部有广阔的荒原,澳洲人把这个地区叫做“顶端”。一条崎岖的陡崖沿国家公园的东面和南面蜿蜒五百多公里,成为阿纳母地高原边缘的标记。
1845年,欧洲探险家莱奇哈特曾从布列斯班附近的东海岸出发,做了一次为期一年四个月的横贯大陆的探险。在这次史诗般的征途中,他艰辛地翻过了阿纳姆地高原,见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砂岩”,“岩缝和沟壑中长满各种植物,掩盖了我们跨越高原曾遇到的一半险阻”。
峡谷从陡崖边缘切人,有些地方陡崖高达四百六十多公尺,雨季瀑布雷鸣响彻上空。最壮观的两条瀑布是高达二百公尺的吉姆吉姆瀑布和因形得名的“学生瀑布”,这两股水流从髙原飞泻一百公尺。陆崖下面的低地上,分布着草地、森林和沼泽,积水片片,河流纵横。
卡卡杜是澳洲土著卡卡杜族的故土,卡卡杜国家公园就以这个部族之名命名。他们的祖先至少四万年之前已从东南亚迁来,先是逐岛渡海而来,后来在冰河时期海面较低时,从新几内亚沿陆路抵此。按照卡卡杜人的传说,卡卡杜荒原是他们的女祖先瓦拉莫仑甘地创造的。她从海中出来化为陆地,并赋予人以生命。随她而来的还有其他创造神,如金格创造岩石的巨鳄。有些祖先神灵完成创造使命就变成了风景,如金格变成一块露头岩石,形如鳄鱼的背脊。公园的大部分属土著所有,他们把土地租给国家公园与野生物管理部门。
在公园的七千多处地方,发现有一万八千年前以来的土著岩石壁画。壁画里的动物种类随着绘画的年代变化,因为海面上升之故。最早的壁画做于最后一次冰河时期。当时海面较低,卡卡杜荒原位于距海约三百公里的地方,画中有袋鼠、鸸鹋、袋獾(在北澳现已绝迹)以及一些现代所无的巨大动物。冰河时期约在六千年前结束,海面上升。阿纳姆地悬崖下的平原变成了海洋和港湾,所以这一期的壁画中主要画的是巴拉蒙达鱼和梭鱼等鱼类动物。许多画还把脊骨等动物体内的构造都画了出来。到约一千年以前,卡卡杜的淡水沼泽已经在海岸冲积堤之后形成。这个时期的壁画中有鱼、鹊雁以及在沼泽用篙撑筏的妇女。
穿越卡卡杜低地,就会看到那里的地形变化。阿纳姆地高原边缘往里剥蚀,剩下一些露头岩髙高齑立在低地上,低地有些地方是草原;有些地方,有桉树林、生着千层树的沼泽和积水潭(与主河道隔绝的河湾,雨季会满水)。许多河流迂回曲折流向大海。低地植物在旱季会晒焦,被林火烧黑,在雨季低地洪水泛滥。沿海是红树沼泽和沙丘。
卡卡杜荒原还有七十五种爬行动物。其中有著名的咸水鳄,主要生活在咸水港湾、河流以及积水潭里,身长四至六公尺,性情凶猛,会攻击人和其他动物,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因大量猎取其皮而几乎灭绝,现在受到保护,渐渐增多。公园里还有一种淡水鳄,长约一点八公尺,性情不太凶猛。卡卡杜荒原上的另一种爬行动物是皱纹鬣蜥。看似凶猛但不会咬人。受惊时,把松弛的皮肤皱拢到头颈处竖起来,模样像只小恐龙。公园曾有不少水牛。但像咸水鳄一样,被大量捕猎,起初是为了取得其皮、角,后来政策鼓励大肆捕杀。这种水牛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人从印尼引进,用来替代他们不适应热带气候的家牛。
卡卡杜现在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这里有一千多种植物,为鸟,提供栖息场所。鸟雀中最主要的黑颈鹳,是北澳洲热带地区的象征。其羽毛由白色和墨绿色相间,富光泽,非常漂亮,常在积水洼地和淡水湖里与其他的鸟如蓝翅笑鸿〔一种翠鸟),一起觅食。
本世纪80年代初,在北部地方的涝原上约有三十万头水牛。澳洲人认为这些水牛对野生物构成威胁,它们践踏水生植物,破坏分隔咸水和淡水生物的冲积堤。此外还带有牛结核菌,对人类健康和养牛业构成威胁。到80末,几乎所有的水牛都被赶出公园或杀死了。二次世界大战后,荒凉的澳洲“顶端”地区发现了铀。围绕着铀的开采引起了激烈争论,政府把开采规模限制到最小程度。
在卡卡杜草地上散布着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土堆。有的高逾十公尺,有的低矮。这些都是白蚁垤。白蚁是合群的昆虫,每一只都有各自的职责。在每座硬如水泥的土堆壳里,都有迷宫状的通道。盘白蚁的蚁垤最为特别,高二至三公尺,外表粗糖,好像上窄下宽的墓碑。都是南、北面窄。
有人曾经认为,罗盘白蚁可以感知地磁,因此把蚁垤方向建得好像指南针一样。现在看来,似乎只是受太阳的影响,在筑巢时考虑温度的调节。在中午,蚁垤较窄的面向着太阳,以免巢内过热。在早上和晚上阳光最弱时,蚁垤的宽面朝向太阳,以便吸收最多的热量。这样,巢内的温度可保持在摄氏三十度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