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农历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都有12个月,每月的农历十五,月亮都要圆一次。可是,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天文专家解释说,月亮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显得格外明亮,是秋天特有的清爽气候所形成的。冬、春两季风沙比较大,气候干燥;夏季多雨,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这些情况都会使月光通过大气时变得暗淡。而秋季多晴朗天气,秋风较弱,大气中的水汽和尘沙较其他季节少,月光通过大气时受空气中的尘沙和水汽折射少,自然要比其他季节明亮得多。从气象学观点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云雾减少了。
同时,太阳倾斜度渐渐变大,地面得到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干燥、寒冷的冬季风使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因而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才亮的,故在地球上看来,月光的强弱既与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面大小有关,又与月亮距地球远近及月亮离太阳远近有关。
当月亮反射太阳光的月面最大且近似于正圆形,这时,月光应是最明亮的,一般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甚至十七。同时,月亮绕地球旋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近地点也不一定是每月十五。另外,地球绕太阳旋转轨道也是椭圆的,近日点一般都在农历十一、十二月,不在八月。
由此可见,“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说法也是相对而言的,它包含着人们的某种寄托和情思。
拓展阅读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有3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在农历八月中旬,所以称为“中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