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苦的革命乐观主义
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苦与乐的矛盾?毛泽东的苦乐观要求,以为人民吃苦为乐、为荣,发扬不怕苦的革命乐观精神。
毛泽东的乐观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是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他坚信新生的事物必然战胜旧的事物,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他说:“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是有科学根据的。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基于对客观事物、对革命事业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始终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引导人们要看到革命必胜的光明前景,指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人民坚定斗争的信心。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有充分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1956年9月15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和大家都相信:已经得到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23]
毛泽东说:“我是乐观主义者。”他早在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就提出“谁主沉浮?”昭示未来主宰世界的力量,决非反动派,而是人民,他鼓励有志青年“中流击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他说:“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进攻,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我们都很快乐健康。”[24]毛泽东从困难中看到前途,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25]可见,他的不怕苦的革命乐观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
毛泽东于1959年8月在与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夫妇会见时说,我每年都要横渡长江,或游其它江河——如广州附近的珠江。我还打算游过黑龙江。斯特朗当时对他说:“那你就要游到俄国去了!”毛泽东笑着回答:“哎,你完全正确!”他还高兴地挥手说:“如果你们三位允许,我愿去横渡你们的密西西比河。大概另外三位先生——杜勒斯、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不会欢迎我们去吧!不过我是个乐观派。”[26]
毛泽东以为人民吃苦为乐、为荣、视一切艰难困苦为寻常,永远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在年轻的时候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27]这也是说,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斗争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快乐。毛泽东在青少年时就立志救国救民,以为劳苦大众吃苦、斗争为乐。1945年,当国民党当局积聚力量,蓄谋发动全面内战时,为了揭穿敌人阴谋,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指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28]他倡导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要求一切革命同志以为人民吃苦为乐、为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挑重担,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一往无前的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不同革命时期,毛泽东写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雄浑豪迈的诗词,形象地赞扬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战略上敢于藐视敌人,敢于藐视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敢于同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敌人和战胜困难的精神,抒发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壮志。毛泽东在《八连颂》诗中,“为人民”,向全国军民提出“要自立”和“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的八不怕。[29]这是对“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了新的概括和形象的发挥。
毛泽东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一口号,表述了共产党人为了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大众的欢乐、幸福,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苦乐观和生死观的内在联系,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把两者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