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雁的“情感”
据古籍记载,我国人民在4000多年前就已把野生的鸿雁驯化成家鹅。也是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驯化了灰雁。可见人类对雁的认识从那时就开始了。据考证,雁字就是古人根据雁和人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说文解字》中对雁字有这样的解释:“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婚礼用之,故从人、从佳。”意思是说,雁是季节性迁徙鸟类,官宦人家把它奉为上品,婚礼时用它待客,因此雁字由人和佳两部分组成。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经知道雁的迁徙跟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历代文学中,以雁为题的诗句很多。
唐代诗人司空曙曾写道:“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诗中以雁作诗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有诗日:“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诗中描绘了秋日群雁南飞的美丽景象,这里“雁点青天字一行”是指雁群在天空迁徙飞行时组成的一字形飞行队列。
现代科学家对雁的研究非常广泛深入。曾因研究动物行为模式而被誉为“行为学之父”的康罗·洛伦兹就是研究雁鸭行为的专家。在他的主要著作,如《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与人性》中,对雁的行为有大量的描述。这些著作是动物行为研究的经典,也是非常畅销的文学性很强的科普读物。文中妙语连珠,趣味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攻击与人性》一书已在我国翻译出版)。
实际上,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雁的有趣的行为。在我国,每年春分雁北归和秋分雁南飞时,是观察雁的最佳时机。在空中,迁飞的雁群总是排成整齐的队伍,忽而是人字形,忽而又变成一字形。不论它们排成什么队形,雁群总是发出“丫一丫”的鸣叫声,这是雁在互相联络,就如同飞机编队飞行时飞行员之间用无线电联系一样。在迁飞时,雁队的飞行方向、编队队形的变化,都是由领头的头雁指挥的。这些头雁往往是由经验丰富的雁来担任。由于领飞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头雁经常更换。
在地面栖息时,雁也常常集群。当大群的雁在湖中水畔嬉戏时,雁群中总有少数几只在担负警戒。一旦遇到险情,警戒雁马上发出警报,全群就会立刻飞逃。雁对天敌有先天性的逃避本能,它们对任何有毛皮的、红棕色的物体或行动诡秘的动物、甚至人造的狐狸模型都有强烈的警惕性。而且,它们对其他雁受惊吓时的姿态也非常敏感。目前,一些国家就是利用雁的这一特性,制作很多受惊吓姿态的假雁模型,并把它们安置在田间或机场,雁群见到这些模型便会逃走。这种方法不会伤害雁,又能有效地避免雁群对农作物或飞机造成的危害。
我国古代就已有人了解雁的这种警戒行为,并根据雁的这一习性编出《白雁落网》的寓言。相传,在太湖之滨栖息一群大雁,它们怕来人捕捉,便安排一只雁在雁群周围巡夜放哨。每当猎人接近雁群时,哨雁就呜叫报警。猎人们很熟悉雁的这套办法,他们想出一个主意:在捕猎时,猎人们先举起火把照耀雁群,哨雁一见便鸣叫报警,但猎人闻声便立即熄灭火把。群雁被哨声惊醒,但环顾四周却毫无动静,于是就又睡了。这样连着折腾几次,群雁以为哨雁在寻它们开心,于是群起而啄之。没一会儿,猎人们又举着火把来到雁群边,这次哨雁再也不敢叫了,于是猎人们便把酣睡的群雁一网打尽。
虽然寓言不一定是事实,但其中所讲的雁群的栖息方式和警戒行为确是真实的。雄雁一般体型较大。它们生气时,双翅展开,脖子前伸,“嘎、嘎”地叫着冲向对手。它们用嘴使劲咬住对方,然后扇动翅膀向后拽,直到对方发出投降信号。由鸿雁驯化成的家鹅也保留这一习性。时至今日,还有人饲养雄鹅看家护院。看家鹅非常厉害,遇有生人进门,它们像狗一样冲上前去,拉衣扯袖,十分凶猛。只有主人发令,它才会松嘴。
在野生状态下,也常有大群雄雁围攻天敌的现象。雁的攻击性在繁殖期表现得最明显。大部分雁类在繁殖期由雌雁孵卵,雄雁警戒,这时很少有天敌轻易地去冒犯它们。幼雏出世后,雌雄雁一起带子女外出觅食,这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领地。如果其他同类侵入,雄雁会毫不客气地动用武力。雄雁击溃入侵者时,雌雁和子女们会发出欢快的叫声以示祝贺,雄雁闻声非常得意,也提高嗓门大声为自己的胜利“欢呼”。行为学家把这称为“胜利仪式”。
大部分人认为,雏雁出生后就认识自己的双亲,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洛伦兹发现,如果在幼雏刚刚出壳时就被拿出雁巢,幼雁会很快跟饲养人员或它初次见到的物体建立联系,并认他们为母亲。洛伦兹本人就曾成功地扮演过一只小灰雁的母亲的角色。那只小灰雁刚一出壳,洛伦兹就把它拿回家抚养。结果,这只小灰雁把应向它父母表现的行为全部转向洛伦兹。小灰雁跟着洛伦兹到处走动,甚至养成爬楼梯走进洛伦兹卧室的习惯。后来,洛伦兹经过更多的实验,证实包括灰雁在内的许多动物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快速学习记忆的过程,它们就是靠这一过程认识双亲的。1935年,洛伦兹正式提出这种铭记现象。
小野鸭也有明显的铭记现象。1935年洛伦兹提出铭记现象以后,不少鸟类学家就用野鸭来验证洛伦兹的理论。结果发现,野鸭雏能识记它出世后第一眼见到的人,还能识记并跟随假鸭模型。鸟类学家用线牵着小鸭铭记过的母鸭模型移动,同时模拟母鸭的叫声,小野鸭便紧随其后,甚至在前进道路上摆个小木块,小野鸭也会想方设法地爬过去追赶“母亲”。近几十年来,这种实验不断丰富,鸟类学家们开始做新的实验了。他们先给小野鸭找一个模型母亲,也就是让小野鸭出生后首先铭记假母亲。然后把小野鸭放回自然界它的真母亲附近。结果发现,小野鸭很快就跑向真母亲身边,并对假母亲渐渐疏远了。这是为什么?难道洛伦兹错了吗?事情变得复杂起来,鸟类学家海斯和他的学生们开始另辟蹊径。他们这个研究小组开始着手深入研究雌野鸭的孵卵过程。他们把微型麦克风插在野鸭巢的底部,然后跟录音机相连。他们发现,孵卵的雌野鸭在开始孵卵后的第四个星期开始发出“嘎嘎”的低声呜叫。这声音极其微弱,而且每声只持续150毫秒。这时,被孵化的卵里面发出“叽叽”声。这些声音起初很小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雌野鸭的叫声越来越频繁,卵里的“叽叽”声也愈来愈高,随后雏鸭就出生了。在雏鸭出生后1小时,雌野鸭和雏鸭之间的啁啾声次数比雏鸭刚出生时增加4倍。野鸭雏出世后的第16~32小时?雌野鸭便离巢游向水中,接着它发出急促的呼唤声,每分钟发声快达40~60次。于是,野鸭雏纷纷出巢,跑向母亲。
这一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海斯等人作出如下的新解释:
野鸭雏在卵中第27天已经听到母亲的呼唤声,它们以“叽叽”声回答。在雏孵出后,雌野鸭的低声呼唤声和野鸭雏的回答声更加频繁,这实际上加强了野鸭雏对母亲的铭记。最后,在出生16~32小时后,野鸭雏在母亲的召唤声中离巢,这时,鸭雏和母亲之间的联系已十分密切。因此,确切地说,在野生状态下,野鸭雏在卵内被孵化的第27天起就开始铭记母亲。这一过程中听觉起主要的作用。野鸭雏出壳后,视觉、听觉一起起作用,使野鸭进一步确认母亲。如果在野鸭雏孵出后才将它与母亲分开,野鸭雏便很难再“铭记”假母亲。洛伦兹的理论并非不正确,而是继他以后的实验和理论更加精确。
鸭和雁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鸟,千百年来,它们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种类众多,数量很大,是一类很好的狩猎鸟。它们的肉是可口的野味,飞羽可制成羽扇,绒羽可制成上乘的御寒用品。因此,鸭雁养殖利用有很好的前景。但是,过度的捕猎和环境污染已经导致鸭雁的生存危机。目前,夏威夷雁由于上述原因已濒于灭绝,到1950年全世界就只剩下50只。由于夏威夷政府和英国斯霍姆布里奇野禽组织的共同努力,到70年代,夏威夷雁的数量恢复到1000只。我国的鸭雁资源也曾一度受到严重破坏。1974年,某省为出口曾收购野鸳鸯约1.3万只,而我国野生鸳鸯的总数可能还不足10万只。幸好这种情况在我国已受到有效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处理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