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为什么动物会有杀婴行为?
为了传播它的基因
杀婴行为是指成年动物杀死同种未成年个体的行为。这在现代社会是严重的罪行,但是在古代,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落后的生产力,这是司空见惯的行为。小说和古文之中都有所反映,苏东坡甚至在谪贬时写了一篇文章,号召人们捐资保护某地的女婴不被溺杀。这篇文章后来收在《古文观止》里面,流传甚广。即使是人类,也有着这样丑陋的行为,可想见动物也必然有杀婴行为。
然而,动物学家们长期以来都认为同类相残的事情在动物界并不多见,因为自相残杀对整个种群而言是不利的,因此必定会被进化过程淘汰。所以即便看起来你死我活的求偶争斗,不过也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而已。
直到1965年,日本科学家杉山幸丸发表了一篇名为《论野生条件下长尾叶猴的社会变动》的论文。最早严谨地揭开了长期笼罩在动物界的那层和谐的面纱。长尾叶猴是一种群居的猴子,一般一个猴群有一头成年雄猴,几头成年雌猴和若干小猴组成。流浪的光棍雄叶猴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挑战那些妻妾成群的优势雄猴,这种争斗异常惨烈,一旦挑战者获胜,它便会杀死群中所有老猴王的骨肉。
这一血腥的场景一经披露,立即在人类社会里掀起轩然大波。人们本能地抵触这种事情,以至于在学术界里,杉山的研究被长期压制。人们觉得这是种很邪恶的行为,有些人甚至认为去想这种事也是罪恶的。
但事实并不因人们的好恶而发生改变。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野外观察证实了许多动物都有类似的行为——人们发现杀婴行为是动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另一方面,以道金斯为代表的新一代的进化论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了惊世骇俗的“自私的基因”的概念,让整个生物学乃至社会学界为之一震。根据道金斯的说法,每个生物不过是基因传递的载体,进化的过程将使得生物体为了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无所不用其极。
对动物杀婴行为的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对狮子的研究。狮群里的雄狮看上去很风光,实际上它在狮群里的时间平均不会超过2年,然后旧的狮王就会被新的狮王取代。新狮王会将狮群里所有9个月以下的幼狮杀死,虽然母狮会奋力保护,但结果仍然是徒劳,新狮王不会容忍任何旧狮王的幼仔。据统计,出生后头一年死掉的幼狮中,四分之一是杀婴行为的受害者。新狮王杀死幼狮,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骨肉在未来少了很多竞争者,另一方面的好处则是终止了雌狮的哺乳期,它自己才有做父亲的机会。
动物在“自私的基因”的驱使下,会找到一切机会传播自己的基因。所以,杀害幼体,只是动物为了延续自己的基因的一种做法。
【格言】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一只小狮子进了一个小动物园。在身旁的笼子里关着一只疲惫的老狮子。它成天除了躺着睡觉什么也不干。
“狮子怎么能像这个样子!”小狮子自言自语道。于是它向游人吼,奋力想冲破笼子的铁栏杆。
饲养员带来一大块肉,扔进老狮子的笼子里头,然后给小狮子一袋坚果和两只香蕉。
“我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小狮子十分惊讶地对老狮子说,“我像个真正的狮子,而你除了躺着却什么也不干,结果你看!”
“喔,是这么回事。”老狮子好心地告诉它,“这是一个小动物园,他们养不起两只狮子,所以在他们的名册上,你是一只猴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