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的古城
2002年,内蒙古考古队在集宁市土城子村勘察地形,根据古代地图所示,在这个区域,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叫集宁路的古老城市。
当考古工作刚刚开始,一具具人类骸骨就暴露出来,考古队员在它们身上发现了战争的痕迹。在这里,似乎曾经有过疯狂的杀戮。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集宁路上出现了一条贯穿全城的商业街,这里曾经是人声鼎沸的热闹集市,它货源充足、物品丰富,而这里的大户人家竟有能力获得遍及全国的珍贵商品。
然而,所有的喧嚣与财富猛然消逝,如今它们被无声无息地掩埋地底。今天的人们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他们掘出这些宝藏。这些财富的背后,到底隐藏有怎样的历史风云?当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被发现,一幅集宁路古城走入末日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
2002年,内蒙古察右前旗土城子村,考古队员挖掘时挖出了一具奇怪的尸骨。它俯卧在一处墙垄上,且四周没有发现任何掩埋的痕迹。通常,没有经过掩埋的古代尸骨,就意味的是一种饿殍遍野的典型遗迹。
一个月前,考古队队长陈永志就曾带领队员在这里勘察地形,根据古代地图所示,在这个地方,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叫集宁路的古老城市。许多年来,这座古城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政府决定修建高速公路,公路必须从古城上通过,考古队才开始做抢救性的考古挖掘。
探方工作开始了,考古队开始在古城遗址上布下一个个探方。为了准确地画出坐标图,寻找四周城墙、确定古城的范围是必要的。这条明显高出地面的土垄,正是集宁路古城的西城墙,而其他几面城墙则已淹没在庄稼地底,需要通过考古探查才能露出端倪。
就在这时,又一具尸骨被挖出来了。考古技工乔金贵很快意识到,它处在耕土层下,属于集宁路古城文化堆积当中最晚的这一时间段,那就说明这个人的死亡年代和集宁路古城的淹没年代应该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死亡也就等同于集宁路古城的彻底湮灭。
清理完毕后专家们吃惊地发现,这具尸骨的一条腿还有半个身体几乎不存在了,而且还被有刀砍的痕迹。难道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吗?
考古发掘动工后不久,老绘图员张补财又收到从考古工地上拿来的尸骨图。图上表明,在集宁路上也挖到了乱葬坑。乱葬坑总是意味着或是饥荒瘟发,或是战争。而后又发现了呈片状的东西,从表面的锈迹来看,这明显是铁制品。铁片上存在的小孔似乎说明这是一副铁制铠甲。它的发现已经足可以证明在集宁路,的确发生过战争。
2002年夏季,当地农民在耕地过程中,耕牛踩塌了一个窖。这是一个深深埋于地下、盛满了东西的大陶瓮,里面有铜镜,有龙泉窑的高足碗,还有一些铁器、瓷器。
从已有的发现看来,集宁路曾经饱受战争,而深埋地底的窖藏又一次证明了战争的存在。当战火临近时,居民们纷纷望风而动,他们把无法带走的财物装入牢固的大瓮,便只能深深埋藏起来,希望战争结束之后能够返回这里,取回财物。
这样推算的话,眼前的陶瓮显然只是大量窖藏当中的一个,那么这一整个城市,曾经有多少人采用了相同的办法保藏自己的财产,恐怕是数不胜数的。在集宁路遗址的泥土里,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碎瓷片,现在看来,那些碎瓷片很值得仔细研究。北大考古系的古瓷器专家权交山和他的研究生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仔细研究判断。出人意料的是,这里竞包含了当时中原七大窑系的瓷器,还几乎囊括了元代中原地区的所有窑系。集宁路,似乎具备某种特殊的地位,使得中原各大窑系的瓷器一样不落地汇聚在这里。那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特殊地位?使这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拥有着足以炫耀后世的物资,会不会正因为如此才招致了毁灭性的战?
当人们在集宁发现已消失了多年的古城后,就开始着手对古城开始了大规模的挖掘工作,试图从中能够发现这座繁华的城市的消失之谜2003年,考古队把挖掘重点放在了中西部。当地表耕土层被揭开以后,大面积的房舍遗址露了出来。出土的房舍遗址规模相当大,它们分布在一条将近200米长的街道两侧,每所房舍几乎都是一样的结构布局。
很有可能,集宁路古城在废弃之前,一直是作为一个商贸中心城市出现的。而这个结论,恰好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一个北方草原城市,竟能发掘如此多的中原瓷器。顺着这样的思路,考古队开始沿着这条街道继续挖掘。当他们挖到古城的最西侧时,只要顺着这条街道往西走就能直接到达了集宁路古城的西门。
这条直通城门的街道,就好比北京的中轴路,它无疑应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街道。而就在这时,一具无头人骨出现了。
如果他是触犯了刑法而被砍头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埋藏在城外,而他被埋葬在古城的东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是一名尚来不及逃走的居民,当入侵的军队占领了城市,他也就被残忍地杀害了,随后被同伴在城中悄悄掩埋起来。
很快,考古人员在市肆遗址的东侧发现了一群异常的房屋遗迹。这组房屋很奇特,它的结构比其他房屋复杂,且面积大。经初步统计,这组房屋共有30多个大小开间。
陈永志很清楚,这是挖到有钱人家的房屋了。果然,就在这座房屋遗址里,考古队很快就挖到了深埋地底的大型陶瓮。而当他们在清理陶瓮边缘泥土时,一个小瓷罐出现了。
然而在对罐内的土清理后,他们惊奇地发现,里面竟放着6件青花高足杯。青花瓷器,尤其是元代的青花,这对考古人员来说,是非常稀罕的文物。
2004年初夏,考古队又开始了新一轮探方工作,他们必须把城内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探测清楚。寻找两条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部位,是一种能快速找出道路网络的办法。当这些交叉点一个个全都出现在图纸上,道路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元代古城完整的城市结构图。
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城市布局,道路密集,且四通八达,交通自燃非常顺畅;城中各区域分工明确;而各处房舍的结构也相当合理,排水设施以及供暖设施也都十分完备。根据它的道路,还有街道的分布情况来看,它的城市发展还是非常成熟的。
眼前的集宁路古城,显然是经过古人长期建设的、结构合理、居住条件优越的城市。这里曾经一派富庶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都云集于此,丰富的商品在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与输出。这里的富人们享受着从全国各地运送而来的各种珍贵物资,各种各样的馆舍与设施在城中星罗棋布。
此时,挖掘工作已经扩大到了古城外围。在完全清理后发现,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出现的西门瓮城,居然还有人类居住的痕迹。
这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集宁路已不需要做军事防御了。而从当时的历史分析,在元代,集宁路已经位于国家的腹地,自然也不再需要对外防御。明朝著名的将领常玉春和徐达,他们率领的中路军曾经打到过大同,从大同直接北上,这个史书记载很明确,集宁路古城离大同是很近的,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它也是一个商贸重镇,那么徐达、常玉春打到大同后,就不可能不打到集宁路。
这场战争以明军的胜利告终,从此天下改称大明,元朝覆灭,往北撤退,蒙古人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府,从此开始了和明朝长达200多年的拉锯战争。此时,过去的元上都被明朝政府当做了防御北元的重要卫所,而位于元上都南面的集宁路,尽管曾经一度繁荣过,在这时却被视为毫无价值。它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原有的商业贸易功能就更加没有用武之地,于是,这个城市在被元朝政府无奈抛弃之后,随即就被明朝政府永远地废弃了。
公元1351年,直接针对元朝政府的农民战争——红巾军起义从集宁路这儿横扫而过,无从考证,他们是否也曾到过富庶的集宁路,而在这里实行过劫掠。然而,这场战事并没有成为改朝换代的战争,它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战争之后,居民们开始陆续返回集宁路,他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别人在战前所掩埋的财物。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0年,10年后,风雨飘摇的时节又到来,居民们又听到了战火的消息。已经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坚信着,自己一定还能回到这里重建家园。于是他们尽可能地埋葬着那些元法带走的财物,等待战争过后再次取回。
但是,迫使他们再次离乡背井的,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明朝开始了。在明朝政府和逃离北方的北元政府进行拉锯战期问,集宁路北方的元上一直都被明军作为军事防御基地镇守着,没有人知道集宁路的存在。
200多年后,明朝开始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把北边防守卫所全都撤到关内,集宁路从此成为了明朝长城外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无论汉人还是北元的蒙古人,都再也没有来到这里的可能。集宁路上的人们,早已不知逃离到了何方,而那些经历战火遗留下来的一切,逐渐被野草覆盖,一个城池,从此消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