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发源地之一

人类发源地之一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南京博物院文物展览的第一厅——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位置,陈列着一段化石,下面贴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标签。由于在滨湖湾旁,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所以称“下草湾”。“下草湾人”也称“泗洪新人”。“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无可非议地说,下草湾是迄今为止江苏人类乃至中国人类老祖宗的发源地之一。

★人类发源地之一——下草湾

在南京博物院文物展览的第一厅——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位置,陈列着一段化石,下面贴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标签。诉说着江苏地区人类古老的历史。

下草湾位于泗洪县双沟镇的东南八公里处,南临淮河,北濒洪泽湖,是河湖间的岗岭地带,海拔44.4米。由于在滨湖湾旁,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所以称“下草湾”。

1954年治理淮河时,为了分洪防患,就使淮河的一部分水直接流人洪泽湖,于下草湾处开挖淮洪引河一道,长三公里,并取名“淮洪新河”。同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在来到下草湾水利工地考察古生物时,发现了巨河狸和其他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杨钟健教授在对古脊椎动物进行科学测定和研究的同时,对含动物化石的土层也进行研究,认为下草湾土层的地质结构为湖相沉积区,其岩性特征为灰绿色于紫红、褐色泥浆,并含有高岭土矿物,因此,下草湾地层被称为“下草湾高岭土地层”。这一地层属于地质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层,故地质学家们把同类地层统一命名为“下草湾系”,并载入《中国地质学》。

杨钟健教授在考察巨河狸和其他古脊椎动物时,于淮洪新河的东岸,采集到一堆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化石长约15.27厘米,是股骨的上半段。从形态上看,有股骨结存在。骨表面布满长尾纤孔,所以确定为人类的股骨。从其石化的程度计算,并从海绵骨质的空隙中填土来判断,确定这是相当早人类化石。后又对这段股骨进行含氟成分的定量分析,经测定,这段股骨的含氟量为0.3%,而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人股骨的含量为0.15%,下草湾系土层中发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为2.28%,这就说明这段骨化石的年代较现代人早,比巨河狸晚。

后这段股骨化石又送到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汝康、贾兰坡两位教授研究,他们认为这段股骨侧面直平,与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但不同于现代人股骨的向前弯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人于现代人之间,于尼安德特人倒是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远比北京猿人小。所以,专家们确定:这段股骨是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定名为“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

1981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下草湾东南1公里的火石岭发现了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这为下草湾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下草湾人”也称“泗洪新人”。所谓“新人”的相关分类,是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地质年代来划分的,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和工具,已经能从早更新世一直排到晚更新世,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人类发展的轮廓和顺序。根据已有材料,考古学中把我国的旧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称为“猿人”,比如云南元谋上那帮村西北山上发现的“元谋猿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陕西蓝田县泄湖陈家窝村发现的“蓝田猿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称之为“古人”,如广东韶关马坝圩附近狮子山一个岩洞里发现的“马坝人”、湖北长阳县西南处黄家淌下钟家湾村洞穴中发现的“长阳人”、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的“丁村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称“新人”,这里面有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萨乌苏河小桥畔村附近发现的“河套人”、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东的通天岩洞中发现的“柳江人”、四川资阳县黄鳝溪南岸发现的“资阳人”、同北京人同一地点的“山顶洞人”、江苏泗洪县双沟下草湾发现的“下草湾人”。

根据参加2002年年初野外考察的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徐钦琦、计宏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又结合50年代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吴汝康等人的研究,专家们大胆地推测:下草湾人应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现代中国的祖先之一。

“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无可非议地说,下草湾是迄今为止江苏人类乃至中国人类老祖宗的发源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