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国内,研究人员同样正在食物领域推广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针对真鲷的研究,那么在本章里,我们再来谈谈同样属于食材的植物。目前,日本已经出现了接受过基因组编辑的农作物,土豆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项目的研究组由大阪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研究科的村中俊哉教授所领导。说起土豆,大家都会觉得它的产量已经足够高,口味并没有什么不好,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用途也广泛,还有什么可供改良的余地呢?
2014年10月,我们来到了大阪大学工程系所在的吹田校区。这片校区占地面积广,且有可供车辆通行的马路直达校内。从JR京都浅茨木站出发,我们来到大学最深处接近千门里的地方,村中教授的实验室就位于此处。
进入实验室,眼前摆满了研究用的桌椅和实验设备,充分展现着“实验室”的氛围。穿过通道来到里面的房间,村中教授正在等着我们。面积不大的房间被助理办公桌、会议桌以及一块白板塞得满满当当。待我们做完采访的准备工作,村中教授便立即用白板展开了说明。
村中教授等人所进行的研究,是为了开发出不会产生茄碱(solanine)或卡茄碱(chaconine)这类物质的土豆。茄碱和卡茄碱都是土豆中所含有的天然毒素。我们在烹饪土豆时,一般都必须先挖掉发芽的部分再吃,就是为了除掉其中的茄碱和卡茄碱。
茄碱和卡茄碱大部分都富集在土豆发芽部位的绿色区域中。万一不小心吃下了含有过多茄碱或卡茄碱的土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肚子痛或头痛等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快则在食用后的几分钟内立刻出现,慢则在几天后才出现。严重的话,如果摄入过多,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网站所公布的数据,由于茄碱和卡茄碱而造成的食物中毒每年都会发生,且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小学生的烹饪实践课程之中。
“我们在超市购买到的土豆都是安全的。因为在仓储过程中为了避免发芽,一律实施避光低温保存,所以基本不会有问题。但这种方法相应地增加了仓储成本。另一个例子就是薯片,它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雇很多人摘除土豆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有,如果自己在家里或学校里种土豆,也有可能中毒。通过基因组编辑制造出本身无毒的土豆,就能彻底消除这个隐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