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接受过基因组编辑的食物被摆上餐桌

当接受过基因组编辑的食物被摆上餐桌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比目前世界各国对基因组编辑的研究,开展的前提都是把经过基因组编辑的农作物或家畜当作食物。所以,迄今为止得以进入市场的基因重组产品主要是玉米或大豆等。即使是在不怎么排斥基因重组的美国,同样尚无针对作为主食的小麦实施基因重组并进行商业栽培的动向。特别是美国和中国,据说已经取得了极大进展。根据研究人员私下的议论,或许在不久之后,市面上就会出现经由基因组编辑而诞生的农作物产品。

技术领域单方面的进步,会导致它和社会认知之间产生脱节。倘若两者之间的鸿沟进一步加剧,则很可能成为引发社会混乱的导火索。好比目前世界各国对基因组编辑的研究,开展的前提都是把经过基因组编辑的农作物或家畜当作食物。

水稻和小麦一直都是重要的农产品,所以对它们的基因解析工作早就在进行之中。比如能提高产量的基因、能让茎不易倒伏的基因以及耐干旱的基因等,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层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了创造出具备这些优异特征的水稻或小麦品种,研究者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品种改良方式,例如杂交或是利用能诱发突变的突变原进行育种等。

然而一直以来,将水稻或小麦作为基因重组对象从而创造出新品种的实验项目,虽然在基础研究这个层面上进展得如火如荼,但人们对于通过基因重组制造出的水稻,却从未以普通市民消费为目标,进行过商业栽培。

这其中的背景因素在于,基因重组无法瞄准特定位点进行操作,并且从开发转向商业化栽培之间的政策壁垒太过严苛,以至于日本的企业都觉得成本过高而不愿跟进。

并且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消费者的感情。基因重组技术一旦被用于每天都要食用的谷物主粮,消费者的抵触心理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所以,迄今为止得以进入市场的基因重组产品主要是玉米或大豆等。即使是在不怎么排斥基因重组的美国,同样尚无针对作为主食的小麦实施基因重组并进行商业栽培的动向。

那么,如果是被人们认为比基因重组“更接近自然状态”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否就有可能用于谷物等农作物或牲畜的品种改良,并进一步作为食品,进行商业利用呢?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将我们所积累的有关基因的知识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有用的品种。而这种品种改良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往的任何方法都无法与之相比。或许,我们还能开发出具备高度耐旱性质或高产性质等优良特性的农作物来。

如今,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根据估计,到2050年将突破90亿。考虑到食物来源问题,这称得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事实上,目前世界各地都正在进行利用基因组编辑对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的研究。特别是美国和中国,据说已经取得了极大进展。在农作物方面,水稻和小麦等粮食自然不用提,蔬菜和水果也已成为研究对象;在牲畜方面,还公开过对猪进行品种改良的报告;对水产品的应用正如第一章中所介绍的那样已经展开。虽然无论哪方面都还处于研究阶段,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基因组编辑已朝着商业利用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根据研究人员私下的议论,或许在不久之后,市面上就会出现经由基因组编辑而诞生的农作物产品。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也走到了必须对这项技术做出积极应对的阶段,以免到时措手不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