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夏季是陇南自然灾害多发季节,说说该季节易发生哪些气象灾害?易引发哪些次生地质灾害?
一、气象灾害
1.陇南气象灾害特点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重,是干旱、冰雹、暴雨、低温冻害、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区,由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也频繁发生。据统计,甘肃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4%—5%,陇南市是全省气象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年GDP的3%—10%,其中干旱和暴雨是影响全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2.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分布
(1)干旱
干旱是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和河流缺水、空气干燥、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困难等灾害现象。干旱是陇南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干旱出现的频率高(62.3%),有“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主要有春旱(3—5月)、春末初夏旱(5—6月)、伏旱(7—8月)、秋旱(9—10月),其中区域性伏旱最严重,占总年数的35%,其次是春旱占年总数的2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陇南干旱出现频率增多。白龙江流域、西汉水流域、徽成盆地是旱灾易发地区。
图1.24 2013年文县群众给核桃树浇水抗旱
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半山区,徽县、成县、两当中部,西和北部及武都、文县部分低海拔地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和武都、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阅读材料
2006年陇南干旱
2006年5月下旬至8月下旬陇南出现连续三个月的高温少雨、春夏连旱天气,严重影响着玉米、洋芋、花椒等农作物正常生长,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76万亩,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3.7%,有30万亩农作物枯死。全市因干旱造成32.52万人、9.84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导致秋粮严重减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84亿元。
图1.25 2006年康县伏旱玉米缺水卷叶
1997年陇南还曾出现过持续时间长达半年(6月上旬至12月下旬)之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武都、文县、礼县等6个县达到严重干旱程度,全区受旱面积达302.5万亩,80.8万人、27.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暴雨洪涝
陇南各县区虽然年均降水量只有440.4—750.8毫米, 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较少,但大部分降水时段比较集中,强度大,局地性强,因此山区只要出现日降水量≥25毫米的大雨,就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据1971年—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
陇南大雨、暴雨天气主要出现在4—10月,集中在7—9月。武都大雨以上降水天气年均2次;康县大雨以上降水天气年均5.4次,为大雨以上降水天气最多县(1983年出现11次,为最多年份);文县大雨以上降水天气年均1.1次,为暴雨天气最少县。
图1.26 2013年暴洪淹没礼县天成驾校
陇南大雨、暴雨洪涝风险等级由东向西递减。东部的康县大部、两当东部、成县和徽县部分地方为大雨、暴雨洪涝高风险区;西部的宕昌县和武都、文县西北部为暴雨洪涝低风险区,但文县、武都和宕昌的半山裸露地区,虽然大雨、暴雨出现的频率较低,但由于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稀少,只要出现十几毫米的短时降水,就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灾害,给工农业生产、人居环境和交通安全造成危害。
阅读材料
陇南“8.12”特大暴洪灾害
2010年8月12日至8月13日,陇南多处突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引发了自1984年以来全市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危害最重的特大暴洪灾害,尤其是成县、徽县、礼县、西和、宕昌、武都、文县等县区部分乡镇灾情十分严重。其中成县黄渚镇短短两小时,降雨量竟达到149.1毫米, 日降雨量达261.8毫米,暴洪还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受灾最严重地区。此次灾害造成全市八县一区155个乡镇93万多人受灾,受灾区域和人口均达到全市的三分之一,有37人遇难、11人失踪、405人受伤,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3亿元。
图1.28 8·12暴洪中的成县小厂坝矿区
图1.29 8·12暴洪中被冲毁的徽县农田
我所经历的自然灾害
可怕的暴雨洪涝灾害
成县一中2015届 巨丰(康县)
2009年7月份,康县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洪涝灾害。倾盆大雨持续近三天, 因为康县山大谷深,河溪众多,大量雨水汇聚于各山沟,河谷形成暴洪,冲毁了河流沿岸的许多房屋田地。
老家所在的迷坝乡及相邻的大南裕镇河水暴涨,冲毁了岸边的数十亩土地,卷走
图1.27 2010年8·12特大暴洪陇南降水分布图了即将成熟的庄稼,还冲毁了岸边“5·12”地震灾后重建房屋,几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和许多牲畜也被无情的洪水吞噬。在迷坝乡,部分桥梁被冲毁,洪水阻断了人们的交通出行,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持续三天的降雨过后,许多房屋被冲毁,而这些房屋正是“5·12”地震后人们刚重建的新居。连续不断的天灾又一次让家园变得满目疮痍,人们痛心不已,然而人们的生存信念和希望并没有被这些灾难所压倒, 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我所经历的自然灾害
令人心痛的碧口“8·7”特大暴洪
文县一中2016届赵建秀
傍晚时分,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树枝被狂风猛烈地拉扯着,大地似乎又要被彻底地冲洗一次,此情此景,又将我的思绪引回到2013年的8月7日,那天发生了一件让人终生难忘和痛心的暴洪灾害。
依旧是同样的天气,位于文县的碧口镇在这一天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雨不住地倾倒了一天,汹涌的河水冲开河堤,淹没了河边的房屋、工厂,来不及逃离的人们纷纷爬上屋顶,家禽浮在水面上惨叫不休。洪水冲进街道,携带的泥沙、树枝布满了整个小镇,华丽的商店瞬间失去了光彩,整洁的街道变得泥泞不堪,车辆、人员困在水中,无法通行,整个小镇都被水淹没了。
还有人看见河边的一辆中型货车瞬间就被洪水卷走。街道周边山坡上的土石大片塌方滑下,使得一些房屋被掩埋在里面,不少人受伤被困,可见当时形势是多么危急!
昔日热闹非凡的街道一片狼藉,满目疮痍,漂亮的房屋也被无情的暴洪摧残得不堪入目,绝望悲伤抽打着人们支离破碎的心。灾难也给以茶叶为主要特产的碧口镇农业带来严重破坏,大片的茶园、菜地被河水淹没,原本美丽的古镇遭受到空前的重创。
图1.30 2013年8·7暴洪文县碧口镇洪水肆虐
(3)冰雹
冰雹是坚硬的球形、锥形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一般降自强烈发展的积雨云,是陇南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陇南人通常称为“冷子”。冰雹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来势猛、强度大,一般伴有狂风暴雨等灾害,常给农作物和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猛烈的冰雹会打毁庄稼,毁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家禽被砸伤砸死,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给农业带来重大损失,对通讯、交通等行业也有较大影响。
图1.31 陇南冰雹移动路径图
陇南每年4—8月易出现冰雹,以夏季和春夏之交最多。据1971年—2010年气象资料统计:武都冰雹天气年均1天;宕昌冰雹天气年均2.5天,是出现冰雹天气最多县(其中1978年出现7天,为最多年份);徽县冰雹天气年均0.1天,为冰雹天气最少县。宕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等较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和武都、文县的东南部为冰雹低风险区。
图1.32武都城区行人顶着冰雹艰难前行
阅读材料
西和“9·3”冰雹
2010年9月3日下午4时30分,西和县遭受罕见的暴雨、冰雹袭击,灾害共造成姜席、西高山等8个乡镇9.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人、受伤1人。荞麦和玉米等秋粮作物绝收面积达3236.1公顷,暴雨、冰雹引发的洪涝使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5亿元。
类似的冰雹灾害还有2012年5月10日下午宕昌县11个乡镇出现冰雹和强降雨天气,使该县3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0.3亿元。
图1.33西和2010年9·3冰雹受灾农田
我所经历的自然灾害
2012年的那一场冰雹
成县一中2015届 李丽(礼县)
我的家乡在礼县有著名武侯祠的祁山乡,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气象灾害虽然我经历的不多,但2012年5月份的那场暴雨加冰雹,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那天傍晚冰雹来临之前先是刮起大风,天空一片灰暗,吹得树东倒西歪, 当时在地里干活的人们都加紧了回家的步伐,相互吆喝着往回跑。我站在自家大门外望着被吹起的塑料袋、哆嗦的树木,听着怒吼的风声,还有树枝的断裂声,心里十分害怕。当父亲扛着锄头从地里跑回来时,豆大的雨点已打在我们身上。父亲叫我赶快进屋时,整个院子已经湿透了。接着雨像瀑布般从天空倾泻而下,不一会儿马路被淹成了一条河,浑浊的大水浩浩荡荡地往地势低的地方急速流去,我们正感叹这次的暴雨不同寻常, 因为刮风的时间久且风力很猛,雨滴很大。接着冰雹就落来了,最大的冰雹足有小拳头那么大,大多数还是像乒乓球般大,猛烈地打在屋顶的瓦片和窗户的玻璃上,我吓得赶紧关上了门窗,怕冰雹打碎玻璃砸进来,就这样我们胆战心惊地看着冰雹下了一个多小时。
第二天,父亲从果园回来说:“这场冰雹,让果子(苹果)足足减产七成以上,并且一部分树都被刮断了。”果然,那年苹果收获以后,果实上面多数都有小黑点,父亲说那是冰雹打的。由于苹果上小黑点太多卖不出去,最后只好当果渣处理,送去果汁厂,每户至少损失七八万元收入。在那次雹灾中,还有一些损失,例如许多些房屋的瓦片都被冰雹打破,还有即将收获的小麦、油菜及正在生长的玉米、洋芋都受损十分严重。
防灾技巧
如何防御冰雹灾害
1.当冰雹来临时,要迅速就近找到带有顶棚,能够避雷防雹的安全场所,防止冰雹的袭击。
2.关好门窗,妥善保管好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同时人员不要随意外出。
3.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4.农民下地可用随身携带的竹篮、背篼作防雹工具,重点保护好头部。
5.在果园可架设防雹网或给果子套袋以减少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
(4)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瞬时放电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均可产生超强电流的超高电压放电,闪电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电压约为1亿至10亿伏特,具有强大的瞬间能量,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雷电经常伴随雷阵雨、大风、冰雹出现,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它会对人畜造成伤害,使供电、通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断,还会引发森林火灾,击毁建筑物,造成炼油厂、加油站、化工企业燃烧甚至爆炸。雷电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季至秋季午后时分,以夏季为多。
图1.34夏季是陇南雷电多发季节
陇南雷电天气4月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5—9月,7、 8月份最活跃,宕昌、礼县出现的天数较多。2000年4月1日20时左右,康县、徽县、西和等地遭受雷击,击坏有线电视系统、银行计算机、电视机等设备设施,共造成经济损失60多万元。同年6月18日,武都城区遭受雷击,击坏县农行等单位的计算机,还击中东江加油站。
(5)连阴雨
连阴雨也是陇南常见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夏季麦收期连阴雨,陇南农村称之为“芽麦雨”。陇南连阴雨的标准是降水日≥5天, 日降水量≥0.1毫米,过程总降水≥15毫米为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陇南的连阴雨主要在春季(3—4月)、夏收期(6—7月)、秋季(8—9月)三个时段出现。持续的连阴雨会造成低温和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夏收期连阴雨会影响小麦收割晾晒,造成籽粒霉变影响质量和产量。秋季连阴雨多伴随低温,使一些农作物推迟成熟,造成玉米等秋收作物籽粒干瘪减产,冬小麦等农作物不能适时播种,同时连阴雨易诱发喜温、喜湿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图1.35 2013年礼县连阴雨使小麦霉变发芽
据统计:1971年—2010年康县连阴雨天气年均4次,为连阴雨天气最多县和两当南部为连阴雨高风险区;宕昌、礼县为连阴雨低风险区。(1980年出现8次,为最多年份);文县连阴雨天气年均1次,为连阴雨最少县。康县
(6)低温冻害
陇南低温冻害包括寒潮、霜冻、倒春寒和秋季低温等,其中寒潮、霜冻、倒春寒是陇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据资料统计:陇南各县区1971年—2010年分别出现寒潮天气1—10次,武都寒潮天气十年一遇;西和县寒潮天气四年一遇,为寒潮天气最多县;文县寒潮天气四十年一遇,为寒潮天气最少县。低温冻害春季发生较多,秋季发生较少。
宕昌、礼县、武都、文县西北部和西和北部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武都、文县1200米以下低海拔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阅读材料
2013年陇南春季低温冻害
2013年4月4日至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陇南境内普降大雪,气温骤降,部分地方积雪达3到5厘米,高寒阴湿地区最低气温降至-10℃,致使油菜、冬小麦及正处在开花坐果期的花椒、核桃等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礼县、武都、文县、徽县、宕昌、康县、西和7县区133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6.46万亩、绝收2.108万亩,损坏蔬菜大棚24座,冻死羊10只;经济林果受灾面积57.65万亩。
继4月4日至5日普降大雪之后,全市又出现多日持续降温和霜冻天气,又使核桃、花椒、苹果、茶叶、蔬菜等特色林果和农作物遭受严重霜冻。据市农牧部门统计,此次严重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9亿元。
图1.36 2013年清明节礼县寒潮春雪冻害
陇南山洪灾害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等特点,水流中常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造成局部性洪灾。山洪洪水携带大量的泥沙就成为泥石流,还会因降雨导致山体松动滑落而形成滑坡。
图1.37 2013年徽县麻沿乡山洪冲毁公路
由于陇南山地面积大,夏秋季多暴雨,山洪很容易发生。山洪所到之处常常冲毁公路桥梁、毁坏村庄、建筑物及耕地,甚至造成人畜死亡,损失严重。据调查,陇南全市从1983年—2013年30年来共发生较大山洪灾害125次,灾害共造成425人死亡,26人失踪,647.43万人受灾,16.64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66.44亿元。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武都、宕昌、西和三县,武都洛溏片、文县碧口片、康县阳坝片,徽成盆地的麻沿—黄渚一带,宕昌哈达铺、理川片,西和晒金—马元一线,礼县城关等地是暴雨和山洪灾害高发区。
——根据田代雄的《浅析山洪灾害对陇南区域扶贫开发的影响》改编
二、地震
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近40年在南北地震带附近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指川北、甘南、定西、天水等地,5级以上地震)。
陇南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上,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近年来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甘肃省防震减灾重点地区。陇南地震大致沿活动断裂分布(即活动断层),如礼县—罗家堡断裂带、迭部—白龙江断裂带。历史上陇南及邻近地区(川北、陕南、我省的天水、定西、甘南)等地地震活动就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陇南及周边地区有地震记载历史以来,记录有8.0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12次、5.0—5.9级地震24次,最大地震为1654年7月21日天水南8.0级地震(死亡31000人)以及1879年7月1日文县北武都南8.0级地震(死亡29480人)。
图1.38 7·22地震中宕昌阿坞乡房屋倒塌
图1.39 7·27文县地震尚德镇民房受损
近年来,陇南周边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已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区和全省地震重点危险区,仅本省已相继发生2003年11月20日岷县5.2级地震、2004年8月26日礼县4.7级地震、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同年7月27日又发生了文县高楼山4.5级地震。多次破坏性地震说明,陇南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域。
阅读材料
文县“6·21”地震
2006年6月21日发生的文县5.0级地震,震源在文县与武都区交界地带(33°03′N,104°56′E),震源深度15千米。造成文县、武都14个乡镇11693户、52443人受灾,111头牲畜死亡,重伤5人,轻伤1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3亿元。这是自1987年10月25日的礼县石桥乡5.0级地震后,陇南19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早在地震发生前的5月25日,陇南市地震局根据监测资料数据变化,就预测出在6月下旬十天左右将会出现地震,陇南市地震局立即召开会议,向相关县(区)打电话通报将要发生的震情,并要求各县(区)地震工作者24小时轮班工作。
图1.40 2006年6·21文县地震避灾群众
“5·12”地震陇南灾情
图1.41 5·12地震文县受灾严重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属于没有明显前震的主震—余震型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巨大。陇南是甘肃受灾最严重地区,这次地震全市八县一区普遍震感强烈,地震波及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强,死亡人数之多,损失之惨重,是自187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次特大地震造成全市受灾人口176.5万人,遇难327人,受伤7264人,倒塌房屋99.09万间,损毁房屋165.09万间。公路、桥梁、水库、电站、广电通讯、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四川抗震救灾生命线的宝成铁路徽县嘉陵段因山体崩塌109隧道被堵中断,造成各类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2.61亿元,其中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徽县、西和、两当等7县区被国务院列为重灾区县(甘肃重灾区县共有8个),礼县、宕昌被确定为一般灾区县。
陇南地震烈Ⅸ (9)度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有文县和武都南部(最接近震中)和康县南部部分乡镇;Ⅷ (8)度区主要分布在成县、徽县、两当、西和及康县、文县和武都的北部;Ⅶ (7)度区是受灾相对较轻区域,主要分布在宕昌和礼县,西和北部也有少量分布。
图1.43 5·12地震康县豆坪村房屋倒塌惨状
我所经历的自然灾害
一个小村庄的“5·12”地震噩梦
成县一中2015届 王映龙 (康县)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特大地震毫无征兆,发生突然。
地震来临之时,我们康县豆坪乡上沟村的有些人刚下地回来正在家里吃饭。起初,只听见野鸡的乱叫声,让人有种不安的感觉,而且叫声中夹杂类似于风的咆哮声。由于没经历过这样的事,人们还不知道地震要来了。咆哮声过后,眼看着屋顶的瓦片就像簸箕簸麦子一般掉了下来,恐惧之感随即在村子里蔓延,人们都惊呆了,不知是怎么了。不一会儿,有些人脑子里闪过一个词:地震!于是惊慌地大声嚷起来:地震了!地震了!大家纷纷从屋里、院子里跑了出来。眼看着屋顶上的瓦片噼里啪啦掉下来,一些房屋墙壁出现大裂缝,还有些房子被震塌了,有些妇女和儿童都吓哭了,人们的哭喊声和家禽家畜的乱叫声让整个村子充满了恐惧。
这次地震来得很突然,持续了一阵,并且余震不断,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还有一片哭声,就这样眼看着,大家都一时不敢进屋里,只祈求灾难早点过去。
阅读材料
1879年武都大地震
清光绪五年(1879年)7月1日,在甘肃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据史料记载,地震发生时,地声如雷,地裂水涌。地震主要造成地裂缝、滑坡、堰塞湖等,其中以滑坡现象最为突出。武都南山的滑坡、崩塌截断白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武都死9258人,城内外建筑物倒塌受损严重,文县死亡10792人,成县、西固(今宕昌)、秦安共死亡2000余人。礼县、西和、徽县等地受灾较轻,共死亡500余人。地震波及今四川、陕西、河南、山西、湖北等5省,总死亡人数近30000人。
图1.44历史上的陇南地震记录分布图
图1.45徽县宝成铁路旁的5·12地震遗址公园
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思考
图1.46陇南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构成图
结合当地实例说明,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可能有哪些?
陇南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岩石破碎,地质构造复杂,加之地震频发,暴雨集中,采矿及交通建设强度大,是全国地质灾害四大发育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由于2008年“5·12”地震使一些山体发生松动,全市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833处,其中滑坡1546处、崩塌958处、泥石流1070处,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其他地质灾害259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74处(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是指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全市有61.012万人、143.84亿元资产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威胁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2%以上。
图1.47陇南各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
在陇南市各县区中,武都、文县是地质灾害威胁极重区,其中武都险情最重,威胁人口18.16万、财产23.48亿元;文县次之,威胁人口11.93万、财产82.05亿元。
图1.48陇南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陇南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甘肃主要受灾区,成县黄渚2010年的“8·12”特大暴洪又是百年不遇。武都、文县、宕昌、礼县等城区处在江河岸边的泥石流冲积扇上,直接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胁,其中南北山沟(谷)及北山七条沟危及武都城安全,关家沟泥石流威胁文县城安全,刘家沟威胁礼县城安全。另外山洪、泥石流沟冲积扇上一些村庄(如武都区汉王镇、石门乡、文县桥头乡、堡子坝乡等)和江河沿岸低洼地带的村镇(如文县碧口镇,成县抛沙镇、黄渚镇、王磨镇,宕昌理川镇)都先后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
图1.49 2013年泥石流吞噬文县碧口镇房屋
1.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1)危害城镇村庄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图1.50 2013年5月西和姜席镇滑坡危害民房
陇南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有武都、文县、宕昌、礼县、西和、康县、两当等7县县城和132个乡镇所在地,受威胁村庄有2900多个,约40万人。如2000年5月31日,宕昌县北部阿坞乡等26个乡镇爆发泥石流,15.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4人,受伤183人,有735户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1.7亿元。
(2)危害农业生产
滑坡、泥石流还会埋没、毁坏农田,破坏水利设施。据统计,陇南市近10年来因滑坡、泥石流埋没和毁坏的耕地近百万亩。
(3)危害公路交通
广泛分布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对陇南主要的交通线—公路威胁很大,其中经过宕昌、武都和文县的国道212线(甘川公路)最为严重,其次经过两当、徽县的国道316线及一些县乡公路也较严重。如2011年9月和2012年8月,国道316线两当县金洞乡高嘴子路段多次因暴雨发生滑坡,造成道路被埋,交通中断。
(4)淤积河道、淤塞水库
滑坡、泥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河流,造成河道淤积。白龙江平均每年淤高8.2厘米、北峪河淤高13.2厘米,处在白龙江、北峪河交汇处的武都城区,已低于白龙江河床1.3米,低于北峪河河床14.5米,形成“河比城高”的危险形势,依靠大堤才能保护城区安全。1976年建成的蓄水量5.21亿立方米的文县碧口水库,已淤积泥沙2.96亿立方米, 占总库容的56.8%,水库的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大为降低。
图1.51 2012年国道316线两当段因滑坡交通受影响
2.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
(1)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受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危害巨大的滑坡在陇南各县广泛分布,陇南滑坡有以下特点:①分布广泛,但呈带状集中分布。已查明滑坡12135处,分布面积达8664平方千米,占陇南国土面积的31%。主要呈带状集中分布在白龙江、西汉水、白水江河谷地带。②季节性明显,与降水关系密切。陇南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滑坡,但主要发生在4—9月,集中在夏秋季的7—9月。灾害性降水是滑坡的主要诱因,每年雨季是滑坡的高发期,多雨年也是滑坡多灾年。③矿区和公路沿线滑坡增加。在途经文县、武都、宕昌的国道212线,经过徽县、成县、康县、武都的省道205线(江武公路)等公路山区沿线,西和六巷、成县厂坝和毕家山、徽县洛坝等开采强度大的矿区,由于人类切坡工程活动造成的滑坡也较为集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有增加的趋势。
图1.52滑坡发生过程示意图
(2)泥石流
泥石流指存在于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陇南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受连续性降水和暴雨的诱发,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据统计,夏秋季的泥石流约占陇南全年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图1.53 2013年康县三河坝乡泥石流淹埋民房
陇南泥石流空间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暴发突然,破坏力强,危害严重,是全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已查明泥石流沟6230条,泥石流分布面积达到1.385万平方千米,占陇南总面积的49.6%,分布范围在武都、文县、宕昌、西和、礼县、成县等7县的132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上游(武都、文县、宕昌)、西汉水流域(西和、礼县、成县、康县)、白水江中下游(文县)。其中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分布密度和发生频率居全国首位。
陇南泥石流除具有季节性明显、分布面积大等特点外,还具有成片密集分布(仅武都城区附近白龙江沿岸6千米范围内竟然分布着46条泥石流沟),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降雨短短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酿成灾害)。
阅读材料
图1.54建在山沟口的村庄在雨季时容易被泥石流冲毁
文县关家沟泥石流
关家沟位于文县县城西北部, 流域面积35.01平方千米,流域内有大小支沟23条,主沟长58.5千米,穿城而过汇入白龙江的主要支流白水江。该沟一遇暴雨就有泥石流发生,是甘肃省危害较严重的一条泥石流沟。1982年8月6日下午,文县城区周围普降特大暴雨,40分钟降水量达35.1毫米,关家沟爆发泥石流,造成22人死亡,19人受伤,冲毁房屋522间,313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图1.55暴雨山洪导致文县关家沟泥石流爆发
四、生物灾害
陇南由于地处南北过渡带的生态环境,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其中粮食作物常发病虫害有32种,蔬菜常发病虫害30多种,果树主要病虫害10多种。据测算,依照目前生产水平,如果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则粮食损失20%以上,果品及蔬菜的产量减少50%以上。尤其陇南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源地和常发、高发区,该病在陇南既能越冬又能越夏。陇南马铃薯主产区也是全省马铃薯晚疫病重灾区,如2012年6月以来,由于降水偏多,到8月16日全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已达122万亩。陇南现已发展起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大树种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但这些经济林病虫害也较严重,核桃有根象甲、银杏大蚕蛾、黑斑病等“七虫三病”,花椒有天牛、跳甲、干腐病等“五虫两病”,油橄榄有云斑天牛、孔雀斑病等“三虫一病”。这些病虫害造成作物、果树减产,乃至绝收,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阅读材料
陇南出现大规模小麦条锈病
记者“五一”期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发源地的陇南市采访时了解到,小麦条锈病在当地提前暴发,病情较往年更为严重,几百万亩小麦遭受病害侵扰。
记者在公路边遇到了成县店村镇友联村农民刘汉义,他正在给地里的小麦打农药。记者发现,刘汉义种的小麦虽然看起来长势不错,但仔细一看,很多小麦的茎叶上有斑斑点点的锈斑。小麦叶子上出现锈斑,就是染上了条锈病,被当地老百姓称作“黄锈病”。
成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家春向记者介绍说:“小麦条锈病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对小麦产量影响相当大,如果要是发病早,发病特别严重的话,可以减产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绝收。”
图1.56陇南小麦条锈病
红川镇青山村农民韩刚担忧地对记者说:“减产情况特别严重,如果特别重的时候,到收割时候,麦叶全部干了,光穗穗,全部是光杆杆。”
——摘自2007年5月10日“中国甘肃网”(新华社记者郭刚、王志恒报道,略有改动)
“核桃之乡”康县虫害肆虐
由于连年暖冬,今春又持续低温潮湿,康县林业生物食叶虫害病今春显得尤为厉害,其中16万亩林木遭遇病虫害侵袭,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境地。
图1.57陇南常见的两种核桃害虫——银杏大蚕蛾(左图)和栎尺蠖(右图)
图1.58被害虫吃光树叶面临绝收的核桃树
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美誉的康县是我省十三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境内共有林木面积246.2万亩,林业收入已成当地农民的经济支柱和“绿色银行”。然而,近两年来,以银杏大蚕蛾、栎尺蠖等为主的食叶虫害在康县境内的林木间普遍发生。尤其是今春以来,林区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快速增长,虫害已危及康县等21个乡镇近16万亩林木。
6月19日,记者在康县长坝乡沿途公路边林区看到,一棵被害虫吞噬过的核桃树叶子全无,树枝上只是零星坠着几颗还未成熟的绿核桃。康县林业局生防站站长王建军告诉记者,像这样被虫子吃光叶子的树在林区还有很多。“目前林区内危害最严重的是银杏大蚕蛾和栎尺蠖两种害虫,它们主要食用核桃树叶子,对当地核桃产业造成极大危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如果连续3年防治不及时,核桃树就会干枯死亡。”
——摘自2010年6月21日《兰州晨报》(记者张志华报道,有改动)
探究活动
从自然灾害背景分析,陇南市行政中心的留与迁
“陇南市行政中心是留在武都好还是迁往成县好?”这一问题曾经在2008前后的陇南市各县区,尤其是在武都区和成县形成热议。那么,作为一个地方行政中心确立,究竟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条件呢?这个问题范围太大,教师仅从两地的自然灾害背景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先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准备,同时,教师也要收集一些资料,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评价。
材料一:利用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和成县、武都籍学生的介绍,对两地城区所处的地形、流经城区的河流、周边植被等自然环境做一对比。
材料二:利用2009年6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由温煜华等人撰写的《陇南地区行政中心重建自然灾害背景》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制作了两地历史上以及“5·12”地震前后,地震、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和洪涝灾害的对比表,由于该文是受甘肃有关部门委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武都和成县自然灾害对比表
材料三:利用师生收集整理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对两城区三次典型自然灾害进行了解,分别是1879年7月1日的武都8.0级地震、1984年8月的武都城区长达半月之久淹没大半个城区的洪水及泥石流灾害、2010年“8 ·12”成县青泥河(东河)流域暴洪对成县城区的威胁。
图1.59陇南之忧:武都是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城市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和学生讨论容易得出结论:武都城区受自然灾害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成县城区。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城市区位因素思考:既然成县城区自然灾害隐患要比武都小得多,为什么陇南市行政中心至今没有迁往成县?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原因:一个城市的选址(也是城市的区位因素),不仅要考虑地形、气候、水源、地质灾害、 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交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比如成县虽然自然条件比武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于武都,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成县城区用水近年来较为紧缺,县城有时也受到暴洪威胁。而武都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陇南行政中心所在地,且随着武灌高速、兰渝铁路、成武高速的通车,它作为联系甘肃和四川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增强,而这些条件是成县所不具备的,另外还要考虑社会稳定的因素。所以,对于决策部门来说,一个重要行政中心的确立,则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才能最终决定。
教师再引用一些资料进行补充:武都城区有陇南市、武都区两级党政机关单位500多家,有13万居民,由于地处白龙江上游高山峡谷,南北二山对峙,平地较少人口密度又大。武都区又处在我国有名的南北地震带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武都还是全市泥石流、滑坡高发区,地质灾害隐患巨大,城区周围有46条泥石流沟。武都夏秋暴雨集中,经常引发山洪及泥石流,是全省五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从城西穿城而过的北峪河,常发生山洪和泥石流,致使泥沙不断淤积河道,形成河高城低、洪水漫堤决堤隐患,城区防洪压力巨大。所以武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安全隐患较大的城市。
课外活动
在陇南公众信息网“视频专区”,下载《“5·12”地震纪实—陇南》视频观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