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圈2号”实验是怎么回事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耗资近2亿美元,在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南部高原地区的图森市,建造起一座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巨型钢架玻璃建筑物,该建筑物占地1.3万平方米,大约有8层楼高,为圆顶形密封结构,人们将它称为“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号”——地球。建造这样一个巨型建筑物的目的,是用于探测人类能否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生活和工作,以及如何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并为探索太空移民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生物圈2号”作为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实验室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沼泽和沙漠5个野生生物群落,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即集约农业区和居住区组成。它以地球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间的生态系统为样板制作而成。整个生物圈内共有4000多种生物,其中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植物种类有浮游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约3000种,微生物约1000种,这些生物它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等地。
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内,既有高大的树木,也有矮小的灌木和草丛。各个生物群落的生境各不相同,例如海洋有海滩、浅咸水湖、珊瑚礁和海水等。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有相对独立的生态区将它们相互隔开,例如热带草原和沙漠之间,有一簇簇灌木丛起到隔离作用。为了防止不同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其周围种植了耐性强的植物,如热带雨林周围是浓密的姜科植物,能够保护内部树种免遭侧面强光的照射,而与“海洋”相接的地方则用竹子来抵御盐分渗入。
“生物圈2号”内部尽量按照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配置,对土壤、草皮、海水、淡水等均取自外界的不同地理区域,经过一定的人工处理再加以利用。例如,实验用的海水是将运进来的海水和淡水按照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可以说,“生物圈2号”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生境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协调的大生态系统。
“生物圈2号”中选择的动植物,主要考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维持,尤其注意保持动物消费者的生命保障、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的可利用程度等。同时考虑到自然选择的过程,在植物种类的配置上相对多一些,有利于补偿物种可能发生的灭绝,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生物圈2号”是一个完备的现代化超级实验室,它的指挥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它通过分布于不同区域的传感器与计算机中心相联通,时刻对内部的变化进行记录和分析。居住区内的指挥室通过5000多个传感器,能够有效地监控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水流量、pH值、C02浓度和土壤湿度等各种监测项目。
“生物2号圈”虽然与外界隔绝,但是通过电力传输,电信和计算机与外部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内可以看电视,可以通过无线电通讯与外界保持联系。
“生物圈2号”原计划实验两年时间,全部计划分两次进行。1991年9月,首批8位科学家进入,按实验设计要求,在这个封闭的生命维持系统中开始了“居民”生活。他们自己动手做到自给自足,例如栽种自己需要的粮食,饲养牲畜、家禽和鱼类。在其他方面,如水和空气依靠自净达到循环利用,生活废物等也要进入食物链这条渠道,加以转化利用。8位科学家除了在生活上自给自足以外,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探究他们的家园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在第一次实验进行到21个月时,8名科学家不得不暂时撤出,原因是氧气浓度以每月0.5%的速度不断下降,从21%一直下降到14%,与地球上海拔超过1200米的地方相似。这样的氧气浓度对于长期生活其中的研究人员,会造成身体危害,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撤出“生物圈2号”。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1994年3月有7位科学家再次进驻“生物圈2号”。工作10个月后,最终因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障碍,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25种脊椎动物死去了19种,蜜蜂等传粉昆虫也相继死亡,并造成依靠它们传播花粉的植物也随之死亡。而另一些植物如牵牛花则发生疯长,黑蚂蚁也因环境适宜而大量繁殖。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空气再次恶化。一系列的变化,迫使科学家们被迫再次撤出,并宣告“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不过,它在不经意间给人们留下了一些佳话。“生物圈2号”称得上是一个“小联合国”,居民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尼泊尔等7个国家。在这个“小联合国”里,培育出了爱情之花。实验结束几个月后,两批居民中分别有一对结成伉俪。这或许应了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
另外,由于粮食歉收,“生物圈2号”的居民不得不控制饮食。结果第一批居民中的4名男性体重平均下降18%,4名女性体重平均下降10%,胆固醇的平均值由195下降到正常值125,使得这些平常为减肥而痛苦不已的人平添一份惊喜,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的一位居民、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伊·沃尔福德教授甚至继续维持当时的食量,“因为那样有助于健康”。
“生物圈2号”实验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密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实验,为人类再造生物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它作为一种永久性人工生态系统的地面模拟装置,为人类未来的地外星球定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如今,它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管理下继续为科学研究服务。“生物圈2号”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手中的一张王牌。“我们的目标是,将‘生物圈2号’发展成对地球系统的科学、政策和管理事务进行教育、研究和交流的首选。”该校副校长迈克尔·克罗表示。洛克菲勒大学乔尔·科恩和明尼苏达大学戴维·蒂尔曼这两位科学家认为,“生物圈2号”与哈勃望远镜有某些相似之处。耗资巨大的哈勃望远镜刚刚上天之时,由于所拍照片模糊不清而备受批评,但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天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样地,“生物圈2号”也有望在今后成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地球的重要基地。
“生物圈2号”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告诫我们,在茫茫宇宙中,人类要想脱离地球这个家园到别处去谋生,并非易事。我们只有善待地球,保护地球,才是最好的选择。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二、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使人类患上“孤独症”。因此,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经刻不容缓。
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分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而不断消失。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
多数专家认,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来消灭的运动。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虫灾、农田绝收等一系列恶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重视生态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我国每年除了自然力引发的灾害外,人为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人口膨胀、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较为明显。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结为“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用水资源。
这些行为,直接地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消减,并且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因此,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努力。
三、世界环境日和“地球日”
为什么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为什么要创立“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同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此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举办,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世界地球日每年都设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地球生态环境,全球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2%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并初见成效。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也日趋活跃,成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军。
四、你需要了解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检测管理
为什么要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都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也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一样,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
为了更好地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省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省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1992年6月3日和6月14日这两天中,170多个国家代表,其中包括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重要的政府首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聚集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从这里以充分说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未来人类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灾难。环保专家特别指出,比较集中的环境问题包括:(1)沙漠化日益严重。每年大约包括60万平方千米的农田被沙漠化,世界的荒漠面积占地面积的20%。(2)森林遭到人类的严重破坏。每年大约有15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因人类破坏而消失,世界森林面积覆盖率从66.7%降到22%。(3)动物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劣。目前已知物种大约有500多万种,其中20%动物濒临绝种,比自身的灭绝速度增加了1000倍。(4)世界人口量猛增,1830年到1930年,在100年当中人口增长了10亿;1930年到1962年,这32年中人口增长了10亿;1962年到1975年,13年当中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1975年到1987年,12年当中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1987年至1999年,11年间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5)人类生活的水资源十分缺乏。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平衡和现代人对水的污染,造成了“水荒”,使世界上70%以上的地区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难。(6)环境的恶化迅速且严重。
各种不同污染,使全世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环境难民,造成每分钟都有几十人死亡。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已达成共识,人类召开地球会议,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就势在必行了。
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管理?
环境监测管理,是对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内容包括:监测样品管理、监测方法管理、监测数据管理和监测网络管理。环境监测目的,是进一步确保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是间断活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根据我国《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规定,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发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环境战线的耳目和哨兵”、“定量管理的尺子”。
没有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只能是盲目的,科学化、定量化的环境管理,便是一句空话。环境监测管理是确保环境监测高质量、高效率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根本措施。正因为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对环境监测进行科学管理,以保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你对国际绿色旅游业了解吗
国际组织,特别是旅游方面的国际组织、国际旅游企业以及许多国都从各自的角度,经过不懈的努力,对世界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出了自己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与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才显现的,而且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绿色运动。回顾世界旅游业的历史,我们却发现旅游业从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时候就融入了某种可持续理念,而且越来越明确和强化。
第21届联合国大会指定1967年为国际旅游年,这可视为旅游业被国际社会关注的标志。会上就“旅游是人类活动中基本合乎需要的一项活动,应受到所有人和所有政府的赞誉和鼓励”达成共识。世界贸易组织意识到旅游对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重要性,为此从1980年以来,每年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
1980年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
1981年旅游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1982年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客人、文明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1984年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
1985年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
1986年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
1987年旅游促进发展
1988年旅游从中获取教益
1989年自由旅行,促成世界一家
1990年旅游未获认识的产业,有待开发的服务
1991年通讯、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
1193年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持的永久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为世界旅游服务20年
1996年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1997年旅游业——21世纪创造就业与保护环境的引导产业
1998年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关键
2000年技术与自然:21世纪旅游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这些主题,贯穿了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心基本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遗产与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与素质提高、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与平等相待、增强政府与企业对旅游发展的责任。
1982年,墨西哥旅游大会指出,成功的旅游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标志:(1)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2)有助于旅游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3)旅游地的环境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4)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5)不仅为旅游者,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良的服务。当时所认为的成功的旅游业的实质内容完全符合可持续旅游最本质的含义,涉及到旅游为当地社会经济应做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贡献、保拼环境和民族历史遗产,以及当地居民平等享有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等内容。
19851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颁布的《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法规》,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内容。在第三章第五条款中要求各国政府“为了当代人和后代的利益,保护包括人文、自然、社会、文化的旅游环境”,体现了旅游权利的代际公平。第六章第二条明文指出,“接待地居民有权自由使用他们自已的旅游资源,通过他们的方式和行动增强对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的尊重”;第十章第二条第二款要求旅游者“不要强调与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后两者蕴含了旅游者与东道社区居民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自己文化的含义。
1989年4月,世界旅游组织为继续唤起各国议会高度重视旅游业及其发展,与各国议会联盟协商后在荷兰海牙举行旅游问题各国议会联盟大会,发表了《关于旅游问题的海牙宣言》,提出了各国发展旅游的10项原则,其中原则三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原则认为以下措施能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教育国内外旅游者“维护、保护并尊重其旅游地区的自然、文化及人际环境”;(2)“确定并确保不超过旅游点的承受能力”;(3)高峰期限制进入人数;(4)制定“发展旅游业的综合规划”;(5)力争使发展旅游业的计划特别关注保护环境;(6)设计别具特色的活动项目,使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加强联系和相互理解,进行文化交流并维护当地文化特性。同年6月2日,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在向联合国大会和经社理事会第二届常委会就《海牙宣言》的有关原则做总结说明时强调,“自然资源是吸引旅游最根本的力量”,旅游业与环境“应并重兼顾”,所以对旅游资源的利用“不能不加控制,否则将可能造成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毁灭”,“旅游业的已知影响,大都是地方性和区域性的,对全球环境的累积影响还是未知数”。
世界旅游组织在1990年提倡全球各国“为旅游而保持清洁的海滩”。为指导全球旅游业能按绿色道路发展,又制定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布局指导》、《区域规划者指南:适度旅游发展》、《旅游点发展的整体方案》。世界旅游组织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制了《世界遗产点环境管理手册》。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织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提出旅游业可持续的目标、政策、措施以及政府和企业的任务,其旧标是:(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世界旅游理事会环境研究中心于1992年发表了《世界旅游环境评论》,并与世界保护联合会、国际环境法理事会联合举办了由国际高级法律专家参加的“遗产保护”大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通过《21世纪议程》,该文件共有7处直接涉及到旅游业。1995年4月24日至28日,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等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及其附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对此应该用综合的方法进行探讨。《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针,并推荐了一些特殊方法,以便克服工作中的障碍,促进旅游与可持续战略相结合。《行动计划》指出:旅游发展计划应与国家环境政策相协调,要充分发挥旅游保护文化遗产的潜力。根据《宪章》和《行动计划》精神,可持续旅游发展应从理论上、实践上解析三大均衡关系:一是旅游与生态的均衡关系;二是旅游与资源的均衡关系;三是旅游企业行为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均衡关系。会议推荐优先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应为小岛屿、沿海地区、高山地区和历史名城。中国代表在会上以《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共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题作了书面发言。
1997年5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了“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世界旅游领导人会议”,并于5月22日通过了《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1997年6月的联合国大会第九次特别会议上,首次公布了由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联合制订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全球旅游业实施《21世纪议程》的行动纲领。它认为:“旅游业在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受益,而这些资源正是这个产业的核心,而且,旅游业也有条件保护这些资源。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有能力取得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大改善,能为其所在社区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为了发挥这一潜能并保证取得未来长期的发展,各国政府和各个部门需要采取卜致的行动。”文件分上下两篇,上篇在简要分析《21世纪议程》和旅游业在实现其目标中可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强调政府、旅游业和其他组织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强调应该使整个旅游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关注生态旅游所能获得的巨大利益。下篇是有关行动纲领。
1999年10月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上,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共10大条48小条。其10大条分别是:第一条,旅游:对促进人民和社会之间相互了解与尊重的贡献;第二条,旅游:个人与集体满足的工具;第三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第四条,旅游:人类文化遗产的利用者及改善这些遗产的贡献者;第五条,旅游:一项对东道国家和社区的有益活动;第六条,旅游发展中利益者的义务;第七条,旅游的权利;第八条,旅游者运动的自由;第九条,旅游业从业人员和企业家的权利;第十条,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原则的实施。
国际旅游者联盟主席布拉肯布曾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世界饭店协会与美国运通公司合作,从199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环境奖,专门表彰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度假村、饭店等单位。
1998年的联合国第十九届特别会议首次将可持续旅游业列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将2002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
世界各地的区域性旅游组织也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积极推进本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绿色管理。如亚太旅游业协会1999年8月23~25日在香港召开的第五届年会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旅游业能否绿色发展同样引起各种政治性区域组织高度重视,原欧洲共同体环境委员会制定法规,规定各成员国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如乡村、山区、海岛和历史文化中心等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优先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区域,并发表了绿皮书。各成员国环境部长还联合制定了有关环保工作的6项规定,其中两条与旅游有关:第一要求环境保护结合到旅游开发中,第二要求当地和景区使用经济手段,如税收,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搞旅游要有长远的考虑,绝不能急功近利,短期行为。
1998年10月14~18日,亚太议员环发会议第六届年会在中国桂林召开,与会议员深入讨论了亚太地区环境和资源保护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有关的战略行动,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即《桂林宣言》。宣言涉及到亚太地区旅游资源在世界的地位,旅游业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法律与科学规划在旅游业市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表达了对亚太地区旅游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关注,认为“旅游业经营者、旅游者都有责任与义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各种文化遗产,采取自觉行动,积极推进旅游业沿着可持续发展轨道继续发展”。各国议员还发出了10项呼吁与敦促有关各国切实采取行动的诺言。
六、你想要了解的国外绿色旅游业
一般认为旅游绿色消费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绿色管理却萌芽于发展中国家,首先在肯尼亚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兴起。起因是狩猎旅游导致自然保护区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种群受到危险,另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其萌芽也是被迫性的。绿色旅游管理一般与国家发展水平一致,所以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旅游业绿色管理的现状较好。
1872年3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黄石国家公园,规定黄石地区“自此在美国法律下予以保存,不得开垦、占据或买卖。为了人民的福祉与享受,划定为公众公园”,这就是国家公园的由来。国家公园的建立,是美国人民的一大创举,它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100多年来,世界上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2600多个国家公园,其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6%。国家公园事业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文明社会的公益事业。美国国家公园宗旨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严格保护国家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二是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1916年,美国国会立法规定:“要把国家公园内的天然风景、自然变迁遗迹、野生动物和历史古迹,按原有景观,世世代代保护下去,不受破坏。”
美国每年向公园系统拨款17亿美元,用于各项保护和建设工作;300多处国家公园中有120处对游人收门票,总收入约1.4亿美元,门票收入的80%留给公园,20%上交国家公园管理局;此外还有私人和商业企业的赞助,国家公园内商业服务上交政府的税收1.5%返回给国家公园。每年约有9万名志愿者为公园义务服务。
另外,美国的饭店业推行了“绿色印章”活动。
澳大利亚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旅游业绿色管理的国家。旅游业既然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那么就应该对自然界负责,在旅游过程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就要对自己造成的污染做妥善处理。为此,第一,要求旅游者无论到哪里观光游览,都必须先到“游人中心”去接受观光前的教育。管理者在这里告知你当地的一些基本情况,游览时必须注意的事项以及当地可以为你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服务等等。第二,风景游览地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比如在悉尼的塔龙佳动物园设立了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培训中心,研究课题十分广泛,有研究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研究废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的,还有研究动植物的回归自然和保护当地濒危物种的,以及研究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等项目。第三,国家拨款、志愿者参与管理,严禁破坏建设。比如格莱莫吉恩斯国家公园是一个1900平方千米面积的大公园,但其工作人员仅有7名正式工和7名临时工。旺季则有200多名志愿者前来无偿参与各项服务。公园内除游览道路和少量的宿营地外,不搞任何影响生态的建设。第四,对游客进行绿色管理。在格莱莫吉恩斯国家公园,要求游客带走自己产生的废弃物。汽车上的废弃物,乘客们也一律得自己带到指定的地点处理掉。在黄金海岸,游客临走要刷掉鞋底的砂粒,使之永存于这片美丽的海滩。在以小企鹅闻名的菲力普岛旅游时,游客必须遵守两条规定:一是必须沿着管理部门铺设的木地板到海滩去观光;二是在小企鹅归巢时,不得使用闪光灯摄影。其目的就是不要破坏企鹅的栖息环境,不使企鹅归巢时受到惊吓,以利于企鹅繁殖地的保护和企鹅种群的发展。
为适应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澳大利亚颁布“国家生态旅游战略”,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一套生态旅游行业标准,用以衡量生态旅游企业的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游必须经过专门的生态环保知识的培训。旅行社向游客颁发注意事项,如未经许可不准带走自然物品和怎样处理废弃垃圾等。
加拿大除像美国和澳大利亚那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绿色管理外,在绿色管理理论研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的价值需要重新评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应客观、公正、全面评估,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核算体系。为此,加拿大政府组织专家研究并应用了旅游卫星账户,试图通过建立一套虚拟的国民账户,反映旅游业活动的全景。同时,加拿大还成立了旅游资源理事会,该组织用8年时间对加拿大8个主要旅游部门——住宿、食品与酒类、活动与会议、景点、旅行社、交通、探险旅游和户外娱乐、旅游服务的关键岗位制定出了四套国家标准。加拿大国家旅游局强调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导致一种方式管理所有的资源,在这种方式下,在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可以满足经济、社会与审美的需要”。1995年,加拿大全国饭店协会委托泰勒乔斯环境服务公司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饭店业的“绿色”分级评定标准,主要从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两大方面,考察饭店在节约水资源和降低能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危害自然环境物质的使用程度等方面的状况,对饭店加以评分,而后授予由低到高的一至五叶铜牌。1930年,加拿大政府制定了国家公园法案,法律规定:“国家公园是加拿大全体人民获得享受、接受教育、欣赏娱乐的乐园,它应该得到精心保护和利用,并完整无损地传给我们的后代。”20世纪60年代又实施了一套国家公园选定办法。
绿色管理是一种具有广泛民众参与的管理,同时也起着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作用。为此,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局于1982年借为斑夫、约荷、柯坦纳和贾斯坦四个公园重新规划之时,对出现的以下三种意见进行民意调查:(1)侧重于充分保护这些公园的原始自然特征。(2)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人的需要。(3)增加娱乐项目以适应游人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50%的人赞成第一种方案,三分之一的人赞成第二种方案,剩余的赞成第三种方案。结果决定在整体上不再做新的开发。1985年,借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斑夫国家公园建园100周年庆典之机,为探讨保护和新的规划方法成立了“未来遗产协会”。这是一个由热爱大自然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组成的群众团体。它到全国各地举行讨论会,研究各省区必须加强保护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并为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建设提供重要建议。
从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看,一种是一些发达国家主动开展起来的,另一种是欠发达国家被迫进行的。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最初是从欠发达国家开始的。其中非洲的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先驱。由于大量白人到肯尼亚进行狩猎旅游引起当地人强烈不满,肯政府于1977年宣布完全禁猎,1978年宣布野生动物的猎获物和产品交易为非法,提出“请用照相机来拍摄肯尼亚”的口号,现在每年生态旅游的收入高达3.5亿美元,成为当代出态旅游和旅游绿色管理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哥斯达黎加因面临发展农业砍伐森林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土壤贫瘠等生态恶化现象,为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将森林作为生态旅游资源而利用,国家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1996年,泰国饭店业协会和泰国国家旅游局联手设立了“泰国旅游业环境保护促进局”,在全国饭店行业内逐步推广绿叶认证制度。
绿色旅游及旅游绿色管理越来越深入,许多国家都十分强调保护和非耗竭地利用旅游观光资源,探索绿色管理在整个旅游行业的实施运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七、国际旅游企业绿色管理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世界一些著名饭店意识到饭店绿色管理的意义,开始绿色管理尝试。如内陆酒店集团在1988~1995年开展了绿色管理,减少成本达27%,雅高集团为其旗下的2400家酒店制定了《雅高酒店管理环保指南》,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1991年,“威尔士王子商业领导论坛”创建了“国际饭店环境倡议”机构,由英国查尔斯王子任主席,世界11个著名饭店管理集团组成一个委员会,它们是雅高、福特、希尔顿、假旧国际集团、洲际饭店集团、喜来登、康来特、国际饭店集团、玛丽奥特、梅丽丁、雷蒙达、奥尼国际饭店集团。后来香格里拉集团也加入了这一组织。随后,来自国际饭店连锁组织的资深人士共同提议成立了非盈利性组织“国际饭店绿色管理协会”,其宗旨是帮助所有饭店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及管理,并保持饭店行业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地位。
1993年,查尔斯王子倡议召开了饭店环境保护国际会议,通过了由上述王子国际饭店集团签署的倡议,并出版了《饭店环境管理》一书,旨在指导饭店业实施环保计划,改进生态环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饭店环保工作的经验及有关信息,促进政府、社区、行业以及从业人员对饭店环境保护达成共识,付诸实践。
1998年12月,国际酒店与餐馆协会第36届年会在马尼拉召开,澳大利亚悉尼洲际酒店的总工程师安迪·哥涅西斯卡拉和土耳其奥尔达俱乐部总经理伯肯博士荣获一年一度的“环境奖”。这次奖项的重点是水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这标志着以环境保护种节约资源为核心的“绿色管理”已成为全球酒店业共同关注的大事。
另外,国际上众多国家的旅游企业还遵循IS014000精神,进行企业的绿色管理改造,取得绿色标志,进行企业绿色形象的新营销。
八、你想了解中国绿色旅游研究吗
旅游业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部门之一,其资源怎样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可能对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何,一开始就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是学者长久关注的焦点。在怎样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我国许多法律法规都有涉及,整体都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怯》、《城市绿色园林管理暂行条例》等,但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之路上,学者始终是先觉者、呼吁者、积极倡导者。在旅游业作为经济性产业开发的相当长的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处于政府的对立面”,对存在的严重破坏性开发,他们痛心疾首,甚至联名上书中央领导,要求制止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破坏行为,最突出的例子是对长城八达岭的开发、泰山索道建设等问题。1989年凤存荣等21位专家签名紧急呼吁:停建长城景观,停建八达岭长城。泰山索道建设造成大量景观被破坏一事被反映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要求按专家的意见处理,但终未照办,并于1983年建成投入使用,开我国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的先河。面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回归大由然”等绿色旅游,对比我国旅游开发状况,专家们更感到有必要科学地处理我国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所以,我国绿色旅游管理,是绿色旅游研究先于绿色旅游管理实践。
据现有文献检索结果,刘振礼在1989年较早注意了有关问题研究。在他倡议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旅游报》和北京旅游学会于1989年联合举行了“旅游与环境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倡仪者因公未与会,提交的大会论文《旅游环境概念及其他——试论旅游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发表于《旅游学刊》1989年第4期。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环境的概念和特点”、“旅游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文章在论述客源地环境与旅游环境的关系时引用了一个国际上的例子:据德国旅游界人士调查,该国旅游者76%的人是为了追求在不受干扰的、清洁无污染的环境中无忧无虑的度假,所以“回归自然”的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度假旅游已占很高比例,森林浴、滑草、“绿色旅游”等新旅游项目大有发展,也出现了“哪里植物萎缩,哪里的旅游业必然萧条的现象”。“绿色旅游”的概念从此也出现在中国。《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两文分别在对野山坡旅游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写成,就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后涉及旅游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研究的还有梁灿忠、申葆嘉、陈仙波、杜炜、徐军等人。
张践在介绍《世界旅游业的原则》时首次明确地引进了“旅游业持续原则”。《理论界》1990年第4期发表了阳国亮、伍华梅的《论我国旅游业适度发展》一文。这应是我国最早探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文中定义旅游业适度发展就是要求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求旅游业各种内外条件的相应发展。认为旅游业适度发展的主要标志有:稳定性、协调性、效益性和优质性。显然,其旅游业适度发展的概念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是谢彦君在《旅游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一文。该文对可持续旅游产业的背景、概念含义、实现途径和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较系统深刻的分析。张广瑞在介绍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特别是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文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绿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凌中论述了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并认为“乡村旅游堪称我国旅游百花园中的“绿叶”。夏林根、扬旭感到“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依靠的是典型的生态、主体农业,“乡村旅游区”是无污染的绿色区。孙根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较早探讨生态旅游形式的论文,1998年又对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夏林根则在海峡两岸学者“人文、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旅游生态资源化”的战略。1998年以后,生态旅游在国内大有代替“可持续旅游”之势,这和我国1996年要求各级政府在“九五”规划中正式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实施有关。更直接的原因是“98中国城乡游”和“99年生态游”的推动。倪强综述了前几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王兵关注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李东和对国际生态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总结。张广瑞分析了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对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作了分析,明确说明生态旅游不等于可持续旅游。戴新环的《创建绿色饭店的构想》,袁国宏《论我国饭店实施饭店绿色营销的现状任务和发展趋势》,张楠与武建国《透析饭店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与有效机制》,袁国宏、陈纲《我旧饭店业可持续发展探讨》涉及饭店绿色管理。孙春华、何佳梅《旅行社经营生态化问题研究》,第一次涉及旅行社的绿色管理问题。李萌、何春萍的《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则第一次涉及到我国旅游绿色消费问题。此外,还有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至此,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涉及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企业的绿色管理的研究框架。
在可持续旅游理论建设方面,主要有:马勇、董观志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催凤军等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王德利的《试论旅游环境资源计价》、丁培毅与乔磊的《介绍一种对旅游业环境进行评估的新方法》、马莉的《IS014000推动中国旅游业绿色高潮》、司金銮的《中国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问题探讨》。这些成果表明我国旅游业绿色管理研究更加深入发展。
值得说明的是,最近几年出版的旅游教材/著作等都涉及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系统的如袁国宏所著的《现代饭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和陆诤岚编著的《绿色饭店》,张晓、郑玉歆主编《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批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宏观配置体系研究”为“九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成为旅游学科中第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2000年初,北京旅游学院科研所在《旅游学刊》编辑部的支持下,邀请来自全国20个单位的138位从事旅游教学科研、业界实际工作和主管机关管理工作的专家,召开了一次名为“旅游研究前沿课题审题研讨会”的全国性的小型会议。专家通过交流,慎重考虑评分后列出了我国新世纪旅游前沿课题:
1.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中国旅游立法问题研究
3.我国20年来旅游运行、教育和旅游科研的回顾与前瞻
4.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旅游业所面临的竞争格局研究
5.旅游基础理论概念
6.旅游业社会贡献的数字分析
7.关于适应21世纪的旅游人才的开发战略
8.旅游文化的影响研究
9.我国即将启动的中西部开发中的旅游发展战略
10.中国旅游业的全面创新研究
11.我国旅游市场发育程度的研究
这充分表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绿色管理仍是我国新世纪的研究热点和战略性的研究课题,它将统率我国整个旅游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