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保护那些被破坏的旅游景观

怎样保护那些被破坏的旅游景观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为了保护藏羚羊,1998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而这恰恰是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的根本原因。被逮捕的所有盗猎分子的供词都证实了这一点。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联合国生物圈网络成员。

  一、高原上的守护

  环保守护高原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在青藏铁路建设前,就有人提出,铁路建设必然会严重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只要采取环保的手段,是可以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的。青藏铁路在高原蜿蜒前进,铁路两侧路基绿草如茵,与周围的草原浑然一体。为了这些,建设单位没少耗资费力,施工前要对原始地貌拍照,把草皮移植到旁边,建好后再把草皮移植过来。如果经过的地方植被少,还要人工种草。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铁路沿途除了桥涵、车辆通道外,还有一些专为野生动物布设的通道。全线共布设了33处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这说明,人类可以一方面满足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高原的守护。

  其实,在西藏进行的各项重点工程,都是将环保视为最重要的环节。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保成为资源开采的重点环节。羊卓雍抽水蓄能水电站从项目的确定、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要求。该电站运行以来,并未因发电而造成湖水水位下降、影响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投资12亿元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经过10多年人工造林种草、改良草场和沙漠化整治,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江河源头的保护

  西藏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湖水清澈如镜。西藏位于长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和上游,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的上源都在这里。近年在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压力下,西藏江河源头地区的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等现象日益加剧,导致了源头地区水源涵养、调节等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为了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充分发挥西藏的生态屏障作用,维护西藏地区生态安全,西藏自治区政府制订了相应的保护计划,他们对十几条河流的源头及周边地区的植被采取生态功能恢复措施,保护重要湖泊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对珠穆朗玛峰等冰川区实施了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工程。

  藏羚羊的保护

  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做出了巨大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面临重重困难,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共同行动。

  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本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6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为了保护藏羚羊,1998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从此,可可西里有了忠实的守护卫士。在45万平方千米的雪域荒原上,“高原精灵”藏羚羊正是在这批守卫者的悉心呵护下,以它特有的速度、坚韧继续述说着“生命禁区”的奇迹。

  然而,藏羚羊保护仍面临着重重困难,盗猎行为总是极不和谐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而这恰恰是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的根本原因。

  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藏羚羊绒。被逮捕的所有盗猎分子的供词都证实了这一点。另外,由于藏羚羊肉寄生虫很多、藏羚羊皮制革性能差等原因,还不存在对藏羚羊肉、皮、头骨、角等的贸易性开发利用,中国境内也没有藏羚羊及其产品的需求市场。在所有盗猎藏羚羊现场都可以看到大量遗留的藏羚羊尸体、头骨、角,而取绒后被丢弃的大量藏羚羊皮则在其他许多地方被发现,可充分证明获得藏羚羊绒是引发大肆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藏羚羊绒贸易给盗猎分子带来巨额利润。大量藏羚羊被猎杀取绒后,一部分绒被走私分子藏夹在棉被、羽绒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车辆和羊绒中,蒙混通过中国西藏的樟木、普兰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则人背畜驮到边境秘密交易点进行交易。在中国境外,1千克藏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盗猎分子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装备,用于大肆屠杀藏羚羊,严重威胁藏羚羊的生存。

  当今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某些野生动植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一批批藏羚羊在呻吟中死去,而盗猎者、加工者和贸易者却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走私、非法国际贸易等形式获得了浸满藏羚羊血的巨额利润;一些消费者为追求时尚,仍在麻木地作为帮凶而加剧了对藏羚羊的残杀。这不仅是对许多国家相关法律的对抗,也是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蔑视和对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意愿的践踏。因此,对藏羚羊的保护,除了中国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国际社会一道进行合作,共同延续“高原精灵”的神奇和壮丽。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藏羚羊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大对高原环保工作的投入,目前,西藏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藏羚羊的数量达到了15万只左右。

  二、拯救雨林

  留住西双版纳的美丽

  在地球同纬度地带大多成为干旱草原和沙漠的今天,西双版纳仍保留着绿色形态,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同时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生命力先天脆弱,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更加重了它的濒危性。如果不加强保护,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将会从地球上消失,将是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为了保护这片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我国早在1958年就建立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联合国生物圈网络成员。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保护区地跨景洪、勐海、勐腊一市两县,由互不连接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17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1263%,森林覆盖率高达957%。2000年,国务院又批准纳版河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理念建设的保护区,扩大了热带雨林保护的面积。世界上与西双版纳同纬度带的陆地,基本上被稀树草原和荒漠所占据,形成了“回归沙漠带”,而西双版纳这片绿洲,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这条“回归沙漠带”上。

  我们能为雨林做些什么

  妥善处理好保护雨林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是保护西双版纳资源的关键。保护热带雨林应当转变过去以利用木材、经济效益为主的传统思想,而是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天然森林得到保护后,有些林业化工产品、森林食品及各类动植物将大量增加,质量也将有所提高。

  对于当地百姓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行为,一些关注雨林命运的环保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建议根据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热带雨林和经济作物的合理分布、配置规律,编制好橡胶产业与生态保护发展规划。要在保护好热带雨林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指导农民合理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脱贫致富,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建议州林业部门摸清全州轮歇地内种植橡胶林的面积,制定措施,加强对轮歇地和农地的管理;比如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再如建立橡胶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橡胶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如从事橡胶加工生产的企业开征生态补偿费用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于保护热带雨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橡胶种植、加工生产管理法规,防止盲目开发、投资;严禁对橡胶地、橡胶园的非法转让、炒买、炒卖等,这些规范的出台,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将起到有效的作用,此外严格执法,依法打击侵占、盗伐、蚕食国有林和集体林,违法毁林的行为;鉴于农民有倒卖、转让农业生产土地的行为,在保护集体林地、国有林的同时,应制定措施,加强对轮歇地和农地的管理,打击非法炒作、转让土地的行为,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引导、鼓励、扶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

  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离热带雨林可能很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细节来保护它,例如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纸张双面打印。

  双面打印的意义决不仅限于节省50%的纸张成本,更大的效应在于:通过实现双面打印,1台工作组级的双面网络打印机一年可以节省1吨办公用纸,而生产这些纸张需要6棵成材树木,还有10吨左右的水资源耗费和污水排放。如果再考虑到打印材料存放空间的节约和阅读舒适感的提升,双面打印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

  (3)不用实木地板,尤其是濒临灭绝的树种。

  几乎所有在中国的家居建材零售商都在销售濒危树种加工而来的木地板,其中包括使用被称为“天堂雨林皇冠”的印茄木。

  (4)购买拥有FSC认证的绿色木材。

  FSC是全球最为严格的森林管理和林产品加工贸易认证体系。当零售商销售有FSC标志的产品时,消费者就可以确信该产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是对环境负责任的。

  (5)不吃砍伐雨林种植大豆喂养的鸡做原料的汉堡

  在环保组织和消费者的压力下,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2006年作出承诺:停止出售由特定来源的大豆喂养的鸡类食品,此类大豆的大面积种植,给亚马逊森林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6)不喝毁林种植的咖啡。

  (7)使用再生纸。

  (8)用毛巾和手帕替代纸巾。

  (9)发送电子贺卡代替代传统纸张贺卡。

  (10)减少挂历、台历等的印刷和赠送。

  美丽的西双版纳,珍贵的热带雨林风光,应该让她把美丽展现给我们的同时,也把大自然的这种恩赐留给我们的后代。

  三、为了草原的明天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支柱之一。草原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和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马背民族创造出来的草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内蒙古草原是华北平原和京津塘地区的天然屏障。经过与沙尘暴的多年斗争,这样一种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与自然血肉相连。自然是先于人的存在,没有自然,人类不可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草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一部分。草原的形成史和人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保护草原、善待草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可以说他们与草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护草原、珍惜草原,与草原和谐相处,应该是一种“天然的本能”。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靠:外在的强制是不够的,必须在人们心中构筑起牢固的生态道德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生态道德观念不强,不遵循自然规律,盲目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的恶果。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促进人们生态道德的提升,用生态道德的提升促进人们增强对草原的保护意识。

  只有对自然、对草原有着深深的爱,才会高度的自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不可分性,特别是在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今天,大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对草原的关注与厚爱将变得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因为保护草原、爱护草原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锡林郭勒的绿色明天

  锡林郭勒草原是京、津地区及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加速治理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不仅有利于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改善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锡林郭勒草原的草地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等状况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系统的普查。至今已过去近20年,草原的自然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草原的现状资料。因此有必要对草原的现状进行一次综合性各学科的详查根据普查结果,按草原现状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搞好。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植被类型与区域水资源、土壤立地条件相匹配,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做到适地适水适草。在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沙源治理工作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草、灌、乔,科学确定草种、树种和林种比例。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的作用,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应建立起生态系统的监测网络,以便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实施治理后的成效及作用,对组成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影响做全面的监测,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法制体系也逐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草原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对草原的开发、保护、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责任,不断推进和完善禁牧休牧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国禁牧草原面积57亿亩,休牧草原面积54亿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内蒙古西部地区禁牧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02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525厘米,产草量提高1525千克。锡林郭勒盟牧草盖度提高71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415厘米。

  为了保护草原,从2000年开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首的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在内蒙古实施,春季休牧、禁牧轮牧、草畜平衡、生态移民等牧民们原本陌生的词汇开始与锡林郭勒牧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2002年开始,为保护草原脆弱生态,恢复草原植被,锡林郭勒盟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他们以春季休牧为主,辅助全年禁牧和划区轮牧的方式实施禁牧。从2004年起每年的4月、5月份是内蒙古草原的春季禁牧期。为了草原顺利返青,这期间内蒙古不少草原禁止牲畜进入,在为期3045天的禁牧期,蒙古族牧民需要改变祖先传下来的放牧方式,在棚舍里圈养牛羊。通过几年的治理,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盟的浮尘、扬尘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由2000年的27次下降到2005年的6次;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由1999年的30010提高到2006年的45010,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17%提高到41%。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1年的7120平方千米减少到目前的4053平方千米。

  通过锡林郭勒盟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草原的生态得到了改善,绿色大地重归草原怀抱。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民富了,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又以它莽莽苍苍、雄浑万里的气势和悠悠千载、壮阔博大的情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锡林郭勒草原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再次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堂草原。

  四、坚持治沙战略

  几十年来,宁夏人民为了抵御风沙的袭击种草植树、治沙固沙,取得瞩目成就。尤其是处于素以沙峰大、沙粒细、易流淌著称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坡头人,硬是走出了这片翰海里千年演绎的遇风飞扬流动,似大海涌浪湮没过昭君出塞芳径、埋葬过丝绸之路古道的作孽怪圈,用“麦草方格”——扎制治沙草障,在沙障内种植沙生植物,组成固沙护林体系,成功地阻止住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向内进攻,创造了沙漠树林、沙漠绿溯、沙漠草原,创造出了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沙坡头治沙工程是所有治沙中的典型代表。从1956年开始,特别是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运行后,为了确保这条西北交通大命脉畅通无阻,宁夏的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综合治沙工程体系。用最经济、最简洁、最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出了绿洲,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麦草方格固沙法是中卫人民经过几十年不断试验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最简单最有效的固沙方法。它采用普通的麦草在沙丘表面扎成80×80的方格,麦草植入沙地约30厘米,并要求二带麦草的重量应在06千克左右。麦草高度约为25厘米。这样一来就可将距地面1米处的风速降为零,从而阻止沙丘移动。麦草方格寿命一般为35年。沙理路两旁的麦草方格,由于麦草表面会形成一层有机灰尘保护膜,寿命稍长,约为5年。在雨水相对多一些的季节,在方格里植入适合在沙漠生长的灌木种子,并对灌木保持灌溉。经年累月存活下来的灌木有效地起到了固沙的作用。在经过人们几十年的努力下,终于在沿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沙山上布下了一张绿色巨网,这张网宽近千米、长近70千米,形成纵横几万亩的固沙林带。昔日吞村毁舍、席卷大地的黄沙被绿色巨网牢牢捕获,再也未能逞凶。绿色巨网曾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沙暴的袭击,但安然无恙。由于麦草方格治沙技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在全国甚至全球得到了推广。各国科学家惊叹:“这是世界奇迹!是世界一流的治沙工程”!如今,沙坡头屹立于世界治沙、生态和环保三大科学高峰上。200758日,沙坡头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只是在铁路沿线实施,所以针对目前沙坡头沙化的现状以及人们在开发旅游设施时对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还必须实施治沙战略,结合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研究新的治沙手段。

  在使用麦草方格治沙的同时,辅以种植沙生植物:

  尤其是在麦草方格上种植,效果会更好。多数的沙生植物有强大的根系,以利多吸水分。一般根深和根幅都比株高和株幅大许多倍,均匀地扩散生长,避免在一处消耗过多的沙层水分;为了减少水分的消耗,减少叶面的蒸腾作用,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甚至无叶,用嫩枝进行光合作用。有的植物表皮细胞壁强度木质化,角质层加厚,或者叶子表层有蜡质层和大量的茸毛被覆;为了抵抗夏天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免于受沙面高温的炙灼,许多沙生植物的枝干表面变成白色或灰白色;很多沙生植物的萌蘖性很强,侧枝韧性大,能耐风沙的袭击和沙里,沙埋后由于不定根的作用,仍能继续生长。

  扩大麦草方格固沙的范围:

  尤其是在黄河两岸,不仅要禁止随意耕伐,放牧活动,而且要种植固沙耐旱型植物。对于稍远处的沙丘,尽量铺设麦草方格,并辅以沙生植物,达到固沙效果。

  合理管理旅游景区:

  对于靠近黄河的沙丘,禁止随意实施人为的推动,防治流沙现象的出现。规范旅游场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否则,沙坡头背后的腾格里沙漠必将长驱直入,截断黄河、吞噬大片土地。到时候,估计不仅没有景区可以参观,就连塞上明珠也会消失了。

  五、综合治理,长远发展

  武夷山虽然为武夷岩茶提供了优厚的自然种植条件,但是为了武夷山的整个生态系统以及茶产业和武夷岩茶文化的长远发展,修复武夷伤害的行动势在必行。防止随意开辟茶园,防止水土流失,成了当前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山、水、田的综合治理。

  首先,要对武夷山茶园进行一次普查,根据茶园所处的位置及风景区景观要求对风景区内茶园实施退、控、改三种改造措施,即旅游线路两旁及景点周围退茶还林,保证景观质量。武夷山主景区内五个景区采用控制茶园的方式,逐步退茶还林、还草;在其余区域不影响景观的地段可采取茶园套种阔叶林的方式,以尽量减少种茶与景区绿化的矛盾。

  山脊上和陡坡上的茶地不仅影响景观,且对林地植被的破坏十分严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革,在山脊上和陡坡上的茶地进行封山保护。对于一时无法停止耕种地应将其梯度化,以减少水土流失。在一些缓坡处清除茶苗后,适当种植一些阔叶树种或先锋树种,如青枫、米楮、柃木、黄楠、木荷、马尾松等,来保持水土。

  其次,师法自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茶园培育。老茶园的科学培育方法应用历史悠久,不仅保护了土壤层和植被,且茶叶品质优良,应总结老茶园科学培育技术进行应用,如实行等高种植、因地制宜修筑各种梯田,开设隔离沟、截水沟以及间作绿肥等,但最重要的茶园行间铺草。有效保护景区内的植被,解决茶园垦复与景区植被保护的矛盾。同时,着力改变茶园经营方式,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无毒、低毒农药,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进而减少对九曲溪水源的污染。

  再次,要培育茶园良好植被和优化种植结构。目前茶园植被差异性较大,种植结构也不尽合理,影响了茶园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抗御灾害的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利用共生资源,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大力推广茶、草、树并存的生态环保型种植技术,保持水土良性循环,互为利用,共生共存,达到茶茂、草青、树绿的效果,促进和谐发展。培植茶园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推广矮化草种,适宜茶园种植的早种有百喜草、平托花生、圆叶决明等,要在茶园梯壁、土埂和边坡上大力推广种植这3种草类,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茶园耕除作业,宜用人工除草和刀割劈草法,有利于植物的循环再生,有利于保护茶园植被和固土护壁、护坡,提高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构建茶园防范水土流失的体系。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山洪暴发,引起地表径流和泥石流,造成表土和泥沙倾泻俱下,使茶树露根和茶园伤痕累累,严重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水土流失还会带走大量的土壤有机质,致土壤肥力急剧退化,生物链被破坏,造成减产减收。因此,要加快构建茶园防洪减灾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如建设茶园节流排涝设施,挖鱼鳞坑、竹节沟、防洪沟、蓄水池等,发挥截留、疏导和排水的作用,减轻山洪侵蚀土壤程度。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对茶园周边的林木、内在植被、动物等都要加以保护好。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和均衡发展。做好武夷山的茶树种植工作,不仅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可以促使武夷岩茶茶叶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也对整个生态系统起了保护作用。

  六、积极治理,共同关注

  三峡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历时10多年建设,目前已经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但其近几年所面临的“水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经过科学家、环境学家、有关专家学者几年的考察研究,已经初步探明了“水华”发生的一些机理。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全面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经过多年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环境保护基础比较薄弱,环保投入有限,库区仍然面临着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知,水体污染趋势加重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三峡库区建设的多个污水处理厂,根本就没有除氮脱磷的技术,这或许是三峡库区“水华”肆意生长的原因之一。有关专家指出,国家为三峡水环境保护投入巨资修建污水处理厂,然而效果有限。2001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总投资3922亿元,在库区及其上游建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50座,垃圾处理场40座。由于是国家出绝大多数的费用,很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肆意扩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建成以后才知道运行经费要污水处理厂自收自支,因此,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都几乎没有运行。有关人士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到库区去检查时发现,有接近70%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有运行,或者只是偶尔运行。”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建立检测预警机制,实时对污水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或是对库区内的水源状况进行定期的抽查评定,将国家的污染防治规划落到实处,真正为库区“水华”的改善治理把好关。

  第二,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努力减少污水的直接排入。

  经调查发现,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只是进行过简易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大部分垃圾是沿岸堆放,这样极易掉入江中,污染江水。而工业固体废物多数就地堆积,部分直接排入江河。大量的船舶将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污染水质,对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环保部门测算,重庆市的各类运输船舶每年产生垃圾约42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然而这些污水,只有约1%经过处理……此外,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库区次级河流污染严重,56%的河段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的要求。同时,重庆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城市江段已经形成岸边污染带。

  面对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景象,长江沿岸各地政府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有效、可行性高的方案,管理和号召当地人民、当地工厂、过往船只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爱护长江。必要的地区可加大对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对江水的污染问题。

  第三,采用水库调度的办法来加强水的波动、变动。

  藻类得以大量繁殖的条件之一就是水体的不流动,因而可以采用水库调度的办法来加强水的波动、变动,破坏藻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此达到减缓或是控制藻类的生长繁殖。

  第四,抑制藻类的生长。

  针对大量藻类的快速繁殖,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植物性的药物的办法抑制藻类的生长。比如,通过生态操纵的办法,在水中放置吃这些藻类的鱼类,以此对藻类进行控制。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因为大量吃藻类的鱼类的入江,会增加水中的氧气需求量,在缺氧的环境下,会对江中原本的鱼类生存构成威胁,而且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第五,退耕还林,增加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

  由于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其中库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17%。长江流域大量的天然林遭到砍伐,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进而保土拦沙能力也会下降。由于多年来对草地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退化的草地已达750万公顷,沙化草地已达5万公顷。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减少。另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陡坡的垦殖现象十分普遍,仅库区坡耕地就占耕地面积的743%,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污染。

  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近几十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库区的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污染。如今,全面保护、综合治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迫在眉睫。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相关部门应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力度,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对水源的浪费及其污染。

  随着库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的安置,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污染防治措施,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排污量还将大量增加,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会继续存在,将会对三峡库区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量大面广,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鉴于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按照三峡电站的受益省市和长江上、中、下游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三峡库区污水、垃圾项目的运行进行补偿,确保建成项目能正常运行,切实改善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问题。

  三峡库区所贮存的水资源是我国的主要战略资源,解决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问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保护环境能力的差异,需要由国家加以引导,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调控手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以及半封闭水体,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质问题仍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关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献计献策,为三峡库区的环境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让瀑布奔流不息

  全国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黄果树瀑布正面临着断流的局面,实在令人扼腕痛惜。今天的黄果树瀑布已远离了教科书中描写的辉煌,取而代之的是“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

  是我们不知道黄果树景区水资源枯竭的原因吗?是观念问题?是制度问题?还是利益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观测,环境地理学家认为,黄果树瀑布流域的岩溶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岩溶灌木林的减少、农作物的变化、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用水量增加、水库拦蓄用水等,则构成了人为生态系统。气候问题是人力难以改变的,但对岩溶地貌的人工改造使用、河湖水库的水文条件、植被的恢复等,却是可以恢复其自然生态的。

  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提升,为了自然生态的科学、合理的需要,当地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旅游等部门采取了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措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还有几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黄果树瀑布命运的大型项目虽早已立项,却迄今也没有资金实施。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金,而窘迫的财力显然对此力不从心。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在资金上的资助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也不可忽视:

  第一,制止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方式。

  坚决制止人工化的以景区盈利为目的的开发、改造工程。对景区自然形态的改建会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然而某些人为了牟利不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顾相关政策的规定而大肆修建现代设施。

  据说2001年,由某旅游公司投资的陡坡塘瀑布景区开发施工工地被黄果树景区管理委员会下令停工。据了解,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同样被下令停工的还有黄果树宾馆保龄球馆等工程,而以大型电扶梯替代现在索道的项目进展得也并不顺利。黄果树景区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解释,对陡坡塘等项目做出停工决定,是因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甚至干脆就是无项目立项手续、无环境质量评价、无规划审批手续、无建设施工手续的“四无”工程。按理来说,在景区内任何开发、改造、经营行为,未经地方政府批准和特许,均为违法或违规。然而旅游公司却说是经过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

  总而言之,对于黄果树景区的工程,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力度,设立相应的法规、规章,从根本上制止其对景区的“窥探”,最大限度地保证景区的良性发展。否则大量工程的“人住”,会使得本地的水资源需求更加紧张。

  第二,保护自然生态体系。

  由于黄果树景区的常住人口众多,加之国内外大量旅客的造访,景区内的垃圾日渐增多,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了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据调查,黄果树景区几乎所有的宾馆、餐馆、旅店都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上游的一些企业和小煤窑对河道的污染,景区水质污染逐渐加剧。

  针对如此紧迫的问题,相关部门新建了完善的排污系统以及3个污水处理厂和1个以垃圾为原料的有机复合肥厂,以此根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消灭了大量垃圾造成的污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保护了树木、保护了土地、保护了水源。此外,还应协调上游各水库统一调水,即上游小旅游服从下游黄果树大旅游的需要,保证黄果树瀑布水长流。

  第三,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森林覆盖率过低对涵养水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量雨水的流失,对瀑布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提高岩溶地貌造林的成活率,促进速生丰产,针对岩溶地貌上层干旱、保水性能差等客观条件,采用爆破挖大坑,客土造林植树等方法,恢复流域内的森林植被。

  面对挑战,当地有关部门制定出了植树造林的发展规划。在众多的规划项目中,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及治理项目为重中之重,工程实施的重点是黄果树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石山、半石山和农耕地整治,最大限度地增加景区的森林面积。有关部门应跟踪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因为种植一定规模的树木才能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必要的话,应采纳专家们建议的上游地区实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扭转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的趋势。

  第四,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景区生态恢复相结合。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景区生态恢复相结合是保证黄果树瀑布水流量的重要手段。恢复冬季小麦、油菜、荞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生姜、蚕豆、地萝卜、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保护耕地在秋冬季增绿,可起到“雨季保水,旱季渗水”的效应。

  第五,帮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外,当地居民和游人的行为也会对黄果树景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帮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当地人尽量做到不乱砍滥伐、不过度开垦,垃圾的及时处理;游人尽量做到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设施,不污染水源,尽可能地做到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尽管已经采取了植树造林的措施,但是小树苗不可能一种下去就可以涵养水源了,小树苗在贫瘠的薄土上缓慢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对现有的树木的爱护是极为重要的。

  第六,管理到位,责任明确。

  据了解,由于黄果树景区地处两县,管理体制长期难以健全。有利可图时,两县便大力争抢;出了问题时,两县便相互推诿。甚至一些农民在大瀑布顶上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严重影响景观的违章建筑也无人过问。混乱的管理,过量的建筑,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黄果树瀑布面临断流的尴尬的症结所在。

  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划分责权、明晰责任,尽快将黄果树景区混乱的局面消失殆尽,真正为黄果树瀑布的长远发展做出一分贡献。

  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景观的雄奇伟岸、斑斓锦绣是不需要人工进行雕琢的,它需要的是保护,是精心的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实际的行动人手,让瀑布奔流不息。

  八、保护湿地,拯救洞庭湖

  造成当今洞庭湖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湿地遭到破坏是一个重要原因。

  洞庭湖地区出现的罕见鼠患,从表面上看,其原因是由于田鼠的天敌被人类捕杀造成的,例如猫头鹰和野生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等等。但是,根本原因却在于湿地环境的破坏。

  由于洞庭湖湿地环境破坏,水域面积急剧减少,从而形成了有利于田鼠生活的环境,导致了田鼠的大量繁殖。而当雨季来临,上游泄洪导致洞庭湖水位上升,淹没原来裸露的土地时,田鼠被迫四处逃亡游窜并祸害所经之处,形成鼠患。

  同时,人类人为捕杀某些动物,也加剧了生态平衡的破坏。湿地破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40年代末期到现在,洞庭湖水面缩小40%,蓄水量减少34%,近年来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加剧。由于这些湿地许多位于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湿地范围内人口密集,对湿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用水,这些湿地的水环境更是面临着严重的污染、侵占和破坏,造成了湿地水资源的枯竭和湿地环境退化的威胁。

  加强洞庭湖湿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湿地保护,最重要的是保护湿地水环境。湿地水环境即湿地的水质、水量状况,保护湿地的目的是为了使湿地能够长期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湿地公约的名称看,其最初的主旨在于保护以水禽为代表的地球生物多样性。而没有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水环境,湿地就会退化和萎缩,在其中生活的水禽和其他生物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湿地国际组织在保护湿地的国际活动中把湿地水环境的保护提到了重要位置。2003年的世界湿地日主题甚至提出“没有湿地就没有水”的号召,足见湿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湿地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有比较充足的水,在今天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成为人们的共识之际,必须对湿地水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为湿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要通过立法来保护湿地。

  湿地保护需要行之有效的法律。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全流域和湖泊范围的综合治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洞庭湖的湿地保护也是如此,通过法律作为约束,使政府的管理逐渐趋向合理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政策。2000年,国家17个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国务院原则同意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全面地推进湿地保护。在国家的推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当地的湿地保护条例,对各地的湿地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鉴于洞庭湖湖泊湿地保护的特殊重要性,建议就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单独进行立法,以实现对洞庭湖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成果的巩固和维系。

  其次,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湿地水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洞庭湖分属东、南、西三块,又为岳阳、益阳、常德三个行政市属辖。由于各部门对湿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责任、权力、义务不明确,在实际中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相互之间出现众多矛盾,从而影响了湿地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权限的割裂不仅造成了洞庭湖“诸侯分治”,管理难以到位,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争相掠夺洞庭湖资源。湖区的危机表明,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势在必行。另外,建议将湿地保护的内容加入到环洞庭湖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中。

  再次,大力鼓励社会共同参与。

  湿地保护不仅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政策指导,而且需要科研、教育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在中国湿地水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大力发扬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媒体,对普通公民进行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懂得湿地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公众保护湿地的自觉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以及普通公民应该团结合作,建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及两者互相支持、紧密合作的良性关系,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湿地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蔑视自然,信奉人定胜天,将环境成本计算为零;甚至为了发展,还要“适当”破坏一下自然。如今,大大小小的“破坏”,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段,酿成了各种生态灾难。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自然地理环境将决定人类文明的兴衰。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为“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定律。古埃及、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曾经的洞庭湖,激荡着李太白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和“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回旋着白居易的“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长吟着姜白石的“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那磅礴的气势那浩大的胸襟以及长歌当哭的忧思令我们倾慕不已。

  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维护洞庭湖的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九、走生态旅游之路

  为了使海岛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海岛的自然风光,海岛旅游必须走生态旅游的道路。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的、可持续的旅游和娱乐,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海岛生态旅游以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它不会破坏自然,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海岛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还会使海岛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海岛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海岛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海岛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其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2.保护性开发原则。要使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针对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有绝对否决权。

  3.特色性原则。海岛生态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4.协调性原则。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海岛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海岛生态旅游中的具体环保内容

  由于海岛的面积有限,水资源贫匮、历史文化单一,所以它们的环境系统十分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低,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无法逆转的,而进行治理成本会非常高。因此,在开展海岛旅游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以下具体对象进行保护:

  1.对环境容量的把握。海岛生态旅游开发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以此为标准来控制游客量,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2.对土壤、地貌和风光的保护。旅游开发要以保护海岛为第一要务,不得随意改造海岛地形、建造地基深的高楼,不得破坏海岛原有风光,应充分利用岛上原有的景观和风光风貌设计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设施。

  3.对岛上环境卫生的保护。旅游会带来一定的垃圾危害,因此要多设置垃圾箱,还要制定规章,防止游客乱扔垃圾。

  4.对岛上生物的保护。海岛由于特殊的位置和适宜的环境,适合许多生物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海岛生物圈。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要注重对海岛生物的保护。

  5.对海岛文化风情的保护。岛上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居室建筑、婚俗传统、音乐体育、待客礼仪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对外来的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但是旅游开发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海岛文化。因此环境保护还包括对海岛文化环境的保护。

  海岛生态旅游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海岛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各种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这方面要多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具体地,在开展海岛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海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海岛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一开发规划一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海岛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2.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海岛生态旅游会不会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海岛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其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海岛生态环境资源的现象。

  3.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海岛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4.加强海岛生态旅游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海岛生态旅游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海岛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其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海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