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旅游业的产生
绿色象征着生命与生机、青春与活力、和平与健康、安全与安宁。人类由猿到人的过程是以生活生产方式从树梢绿叶间到地面开始的,所以人类钟情绿色是与生俱有的,奇怪的是智慧化了的人类现今才格外关注这悠远的绿色。
环保涌来绿色潮
工业化是从冒着煤的黑烟中开始的,其流水线带给人类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如一头被制造出来的永不知饱的巨型怪兽,鲸吞着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人们倒林削山,掘地千尺,并将前所未有的大量污秽排向空中、地面、水域,从此地球之家“家无宁日”。美国作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敏捷而不无恐惧地预见到地球的春天将是寂静的,而西方的“乌鸦们”聚集在罗马,“叫嚷”着人类的冬天即将来临。环保的潜流开始涌动,绿色之声开始呐喊。1970年4月22日,今天我们称做“地球日”的日子,一场有两千万人参加并席卷了所有美国大学的“为环境而静坐”的活动在丹尼斯·海斯的倡导下举行了。他们把一个个环境问题分类打包,送给美国政府和议会,引起政府和议会对环境的重视,美国也因此成立了国家环保局。这一活动也使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家园意识迅速增强并波及国际社会。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极端严重性。根据会议的建议,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5日规定为“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并终于在1992年6月1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由各国首脑代表人类一致达成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环保之风劲吹,绿色之潮滚滚涌来:生活环境无污染化、绿色食品、绿色工艺、环保的法制化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趋势迫使企业逐步告别传统的生产与管理,开始实施有责任的可持续生产旅游业正在成为一名出色的“绿色的弄潮儿”。
绿色旅游业的含义
绿色是基于物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色,具有合乎生态的、人性与社会规范的、和谐与发展的、健康与安全的诸多含义。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该定义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予以摈弃。在发展战略上,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发展,充分考虑人的福利需求。因此,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目的。这也意味着今后的发展,将从传统的“单一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新型的“自然→人类→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中心上来。因此,所有传统管理从内涵和外延、内容到形式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它们是:
第一,持续性原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类注意两点:①人类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科学地制定合理开发资源的战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临界值,即在其更替水平或替代资源能续接的条件下利用。②要坚持生态原则,讲求生态效益,不能损害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第三,共向性原则,树立一切为人类共有的家园理念。为此,人们应在伦理上共同遵守“只有一个地球”、“平等发展权利”、“互惠互济”、“共建共享”等原则观念,承认世界各国发展的多样性,促进全球范围内达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高度和谐、协调有序、平稳运行的良好状态。
第四,精神追求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工业文明导致人类过度的物质追求,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承受着精神上的空虚、压抑、迷茫甚至痛苦。可持续发展把人类从这种困境中拯救出来,恢复精神生活在人类全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所以,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开辟一个新天地,重新塑造一种新文化,促使人们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并树立全新的价值观,让人类从“唯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个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第五,法制原则,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特别体现在约束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则的一切主体及其行为上。
总之,和谐、公正、平等、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和追求目标。人类正在以此为内核,重塑伦理观、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幸福观。
可持续发展造就了一个“人心思绿”的新时代。旅游业绿色管理的实质是在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的基础上,重塑旅游业的管理理念、体系和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在更合乎生态与人性的前提下不断发展。
二、必要的旅游业绿色管理
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是由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巨大次生负作用而引起人们重视的,但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各行各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世界旅游业已在20世纪90年代召开了有关会议,形成了有关文件,阐述了旅游业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号召并要求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贯彻应用。有关文件主要有三个:一、1995年4月I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及其附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二、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订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三、1999年10月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旅游业正式步入绿色管理时代的标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绿色管理,是其内在的需求和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绿色管理是旅游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旅游业所依赖的资源具有高环境质量、高文化含量的特点。按传统分类,旅游资源被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环境天工造化的经典性资源,它们无论作为个体还是集聚体都如此。如个体的某一典型地质剖面,代表地球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某类典型构造,通过对岩石成分和其中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可以推测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生物的珍稀性、多样性或美学特性也可以得到印证。由于自然环境是由地质、地形、土壤、气候、水、生物各要素通过物质能量流所藕合成的有机系统,因此集聚体更是这些要素精华的集合体。人文旅游资源是“人工杰作”,文物古迹正是因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高科技价值或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氛围而令人们向往,如人类遗址、航天中心或伟大工程、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中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具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具有惟一性、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了我国五个遗产地并做出了相应评价,其中对泰山和黄山的评价分别是:
泰山被中国历代皇帝视为朝圣的宗教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足以表明它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的方式更应视为宝贵的遗产;泰山复杂的岩石属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古代变形系统,它还可以引发认识评价其地质方面的重要性。
黄山是一个片状剥落花岗岩山区的突出典型,尽管同类的山峰遍及世界各地,却难以列举出具有黄山这般壮观的山峰和峡谷,这个景区能够作为具有突出价值的景区。此外,黄山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高价值,将其列入世界遗产的理由无可置疑。
旅游业的这一特点被明确地写进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件在第一章的“旅游:开路的先锋”条目下写道:“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出售都完全依靠洁净的海水、原始的山坡、未受污染的水域、干净的街巷、保护完好的建筑物与考古现场以及多彩的文化传统。”
旅游业是一种由消费驱动形成的产业,其渗透关联性极强,依托性也很强。不仅直接需要旅游资源,也强烈地需要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与信息产业的强有力支持,旅游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基于人类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经济发展壮大与科技发达这一前提的,这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依托。关联是一种相互作用规象,旅游业所依托的各产业在广泛深入实施可持续战略时必将对旅游业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旅游业绿色化也对与它有业务联系的产业产生绿色的强关联性和带动性。
世界旅游理事会在1992年指出,旅游业超过石油和汽车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仍将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旅游理事会预计到2005年,旅游业在全球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其总产值达72000亿美元,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4%,为3.05亿人创造就业机会,新设施与设备的投资达16130亿美元,税收贡献将超过13690亿美元。正是认识到旅游业的强关联性和在世界产业中的第一地位,《议程》强调旅游业“有能力取得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大改善,能为其所在社区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上,旅游是“开路的先锋”。旅游业不仅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而且要做出表率,而这必须通过旅游业大力开展绿色管理才能实现。
二、绿色管理是旅游市场绿色化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国的深入实施,传统工农业绿色科技和工艺的应用,绿色产品被大量广泛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这必将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绿色旅游产品。目前,国际主力客源市场的欧洲、北美洲以及东亚太地区的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都普遍进行清洁生产,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杯境管理标准的国家,于1992年发布了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订。欧盟于1995年开始实施《关手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定》。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有关国际机构的引领推动下,经与世界上其他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充分协商,也早已完成并于1996年正式发布,该标准在推动全球绿色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环境标志”,已成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德国于1978年推广生态标志,以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芬兰、挪威、瑞士等国家都陆续实施。中国于1993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实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正式颁布了中国的环境标志。
在各国环境立法硬约束越来越强和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压力下,传统产业及其生产厂家日益重视绿色生产。调查显示:世界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在1999年后的10年里将从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增长率将达到20%~30%,有的甚至达到50%。我国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我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1996年划分了AA级和A级两个等级,其中AA级绿色食品要求达到以下标准:(1)我国关于大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用水、养殖用水、畜禽饮用水、土壤评价方面的国家标准;(2)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肥料、化学农药及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化肥使用准则、兽药使用准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及其有关操作规程;(3)在产品检测中,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食品添加剂不得检出;(4)在包装上,符合国家有关包装、包装材料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使用规范的绿色食品标志。
旅游业内部,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人类回归自然旅游以后,绿色旅游市场不断迅速增长,国际旅游的主力市场都具有普遍的绿色消费意识:77%的美国人、94%的意大利人、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曾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国内旅游市场的绿色消费意愿者所占比例虽然相对较低,但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因整体市场规模巨大,已具有相当规模绿色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开发绿色旅游产品适应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就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和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新内容。
三、绿色管理是纠正旅游业非可持续现象的需要
在旅游业管理、经营和旅游者消费中,都存在着较普遍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象。比如我国普遍存在的多部门及多重管理所带来的矛盾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是一例。可持续旅游发展应建立良好伙伴合作关系,但在旅游景区自负盈亏情况下,利益关系极其复杂,协调难度很大,其中最突出的是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矛盾。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政府,有时为了取得市场的品牌效益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也会人为地制造这种制度矛盾,如有的景区申报了国家森林公园,又申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风景名胜区,而按照中国的现行管理体制,三个系列分别归口国家林业局、中国环保总局和建设部。另外,三种系列的资源在开发保护的侧重上是有区别的,如保护区更强调保护,而国家风景名胜区相对而言开发的意义强一些。
旅游经营中不可持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破坏性开发,在没有对资源充分进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无规划地开发。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核心景区大造商业性建筑物。如中国的九寨沟和龙门石窟等著名景区都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以后又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不得不耗费巨资将其迁出,但所造成的破坏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弥补的。墨西哥在20世纪50年代的阿卡普尔卡旅游开发中,曾因未做规划导致了景观破坏、海水污染、旅游设施不配套等严重后果。
第二,重复性盲目投资,形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中国饭店业已较长期地存在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饭店出租率的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仅38%,远低于世界认定的盈亏平衡点65%的水平。
第三,景区建设城镇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
第四,旅游中一些特殊消费,如以野生动物特别是法规保护的珍稀动物作美食招揽游客、提供性服务等。
旅游者的非绿色消费也有众多表现:在旅游景物上刻画、旅途中乱扔垃圾,消费珍稀保护类动植物,挥霍性消费,对东道区文化不尊重等等。
诸如此类旅游经营活动和旅游消费活动中的非可持续现象,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绿色管理才可能得到纠正。
四、旅游资源的环境价值越来越显现
由于世界进行了长时期的高强度工业化开发,所以目前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开发难度较大的地区,即工业化时期所认为的“恶地”,如山区、沼泽等地,发展中国家则因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而保留了较多优美的自然景观。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但因人口众多以及长时期在环境问题上的制度失败,实际已造成了并不亚于工业化国家曾出现过的环境问题。今天中国日益感受到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就是明证。悠久的历史也意味着开发的悠久,加之广义山地占国土面积约三分之二的特殊的土地结构,目前所剩的能进行农业和工业开发的资源,从空间角度看都是十分有限的。如土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它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新疆、沿海滩涂和南方山地丘陵区。以上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实际是不宜再开发的区域。
中国风景名胜区分布与中国地形分布有极大的吻合性,它们集中分布在三大地形阶梯的交界区域。如陆地上的长白山—千山山脉—武夷山脉,该列的旅游目的地有镜泊湖、长白山、千山山脉、泰山、天目山、武夷山、黄山等。再往东面是海陆交界脆弱景区带。在二三级阶梯交界上有大兴安岭、五大莲池、五台山、龙门石窟、神农架、长江三峡、张家界、桂林等景区,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过渡区有麦积山、九寨沟、黄龙寺、卧龙、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四姑娘山、贡嘎山、卢沽湖、玉龙雪山、虎跳峡、三江并流区等等,该带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旅游地带。它与大兴安岭—阴山长城一线一道构成了中国的农牧区分界过渡区,而这一过渡区同时是中国的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区域。
在东西方向上,北边的天山—阴山—燕山带,中部的昆仑—祁连山—秦岭带,南边的南岭,无不如此。中国旅游目的地的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有其成因上的原因,即优美的风景与地质构造有深刻的关系,这为今后进行风景旅游资源的普查和预测发现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指导。这些优美的风景区域正是以当初的“恶地”身份得以保存,如今若开发仍有较大的难度,事实上也是极不适合工农业开发的区域,所以现在放眼祖国版图,自然的绿色也基本退缩到这些地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处于极为脆弱的生态区,旅游资源的环境价值越来越重要。
五、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获利产业
旅游发展依赖的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两部分,人文旅游资源在时间尺度上可分为人文遗产资源和现代人造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但它包含了前代人的发现和保护,因此也含有一定的遗赠性质,古代人文旅游资源是前人的人工成就和特别保护并遗赠给他们后代的。而现代人工旅游资源,如主题公园、城市建设等,可视为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得。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旅游者,一般认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作为旅游必备的客观条件是人类经济发达所赋予的,不可否认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人类从发展中获得了出游条件,从“可持续”中获得了旅游的资源。因此,今天的旅游业就没有理由不实行可持续发展,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出发,今天的旅游业是应该知道“报恩”的。
三、什么是低碳旅游
旅游是人类个体暂时离开居住地并在间歇性空间位移过程中的一种赏异性基本权利活动及其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本概念承认旧概念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即旅游时,旅游者必须暂时性离开常住地一段时间,并会引发一系列现象和关系。不同点则有二点:
第一,旅游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首先,承认旅游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即是人权的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通过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明文规定,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其实现,人类个人所从业的单位也应提供条件满足,这一点以后应纳入各国的旅游法中。具体的表述有多处,例如:“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考虑到人类面临问题,在分析旅游现象时,提出职工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使旅游从原来有限的富人的活动,转变为一种广泛与社会、经济生活相联系的活动,是极为及时和必要的”;“休息的权利,特别是由于工作的权利而带来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权利,都被《世界人权宣言》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视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对社会而言,每个社会有义务赋予其公民最为实际的、有效地、毫无歧视性的权利,以参加上述活动,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必须符合每个国家的主次轻重、传统和惯例”;“社会旅游是每个社会为那些最没有机会行使休息权利的公民所设立的目标”;“现代旅游是推行职工每年享有带薪休假的社会政策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人类和娱乐基本权利的承认”。1982年8月21~27日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城召开的世界旅游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实施《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所形成的《阿卡普尔科文件》明文阐述旅游这一人类基本权利的有关内容:“为使人人能享有旅行和度假的权利,必须呈现必要的国家间的团结,以在将来达到一种均衡的形势,满足各阶层人民尤其是最卑微阶层人民度假的权利”;“休息的权利正如工作的权利一样,必须得到确认而成为人类幸福的一种基本的权利,不言而喻,人们有权使用空闲时间,尤其是尽可能广泛地使用假日的权利”。《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则认为,“自然与文化被视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它涉及人们对人权及高质量生活的理解”。
其次,旅游只有作为基本权利才能保障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代内和代际的公平拥有与公平的实现。它向前涉及到旅游资源必须作为“原作”遗产被保护与传承,否则下代人可能没权享受而被前代人“用尽”。
再次,基本权利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障和实现。因不同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差异,一部分未具备充分出游条件的人会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成为旅游者,而不能出游时,他(她)能有旅游的渴望等心理行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同一个人在条件越来越充分的条件下,会旅游越远或多次旅游。另一方面,人类整体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强劲,这正是旅游被喻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旅游是一种间歇性空间位移过程。如果从旅游学的研究结论来看,旅游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主动的地域迁移,为旅游而旅游的地域流动。这种流动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满足人类天生的普遍的对地方与地方之间存在的多种差异的探索和好奇心”。空间位移整体上表现为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间的相互运动,可以是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移动,也可以是从旅游目的地返回居住地。在旅游过程中,空间位移也常常因在各个起运地和旅游目的地以及中途晚间住店等原因而产生众多间歇性暂停现象,这种停留对旅游经营活动的产生是极其重要而必要的条件。
四、低碳旅游资源定义
一、旅游资源的传统定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立业基础,至今无统一定义。大致可归纳为三类观点:
(一)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比如:
①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者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②旅游资源即自然的、文化的、艺术的、历史或工艺等资源的旅游遗产,它吸引着旅游者,刺激着他去旅游。
(二)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其代表性观点有: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与劳务,均可称为旅游资源。其中把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基于许多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必须通过相应的导游和服务,才能使旅游者获得充分的精神与物质享受,否则会降低乃至失去旅游价值。再者,在国际旅游中劳务是和旅游线路、游览内容、住宿条件、搭乘工具、停留时间等一起承包出售的。
(三)旅游资源仅指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重合部分。代表性的观点如:
①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②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各种事因和因素。
由此可知,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这一特点是公认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传统的各类旅游资源定义更多地是对现象的描述。
二、旅游资源新定义
“旅游资源”是环境中的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自其价值。
从哲学角度而言,世界是物质性的,它包括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在旅游资源中的表现如可见的乐山大佛塑像,不可见但能感知的民风民俗氛围等,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会借助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人发生各种关系。
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物质,其价值既包括商品价值,也包括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对旅游者而言构成吸引力,表现为精神文化审美性效用或娱乐健康效用等。对企业而言,则具有开发利用效用,获得经济利益,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整体的社会效益。旅游资源必须是那些价值突出的物质,其价值必须具有相当的可利用级别。对旅游者来说,它必须具有足够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等,这正是许多“风景名胜区”最本质的规定内容,是它划为风景名胜区的依据。对旅游企业来说,突显价值是具有“工业矿产资源”中“品位”的意思,只有达到开发“品位”的资源才在各项条件成熟时予以开发,否则它是储备资源。价值是要计价使用的,而可持续发展正是要将这种外部化内化到产品成本中去。旅游资源是一种环境物质,环境的存在价值要求保持其原本底色,为同代人和后代人使用。可持续的代际公平通过遗产继承才能得以实现,所有遗产都是继承其价值。
传统旅游理论认为深藏在远处暂时不能开发的优质环境不具有旅游效益,或者是现已开发的众多的资源对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旅游者不具有旅游效益。事实上并不如此,这些资源是先对人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吸引,他(她)通过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想象,形成别样的心理图谱,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与满足,这实际是一种“神游”,这是旅游资源存在价值的一个理由,也是它不同于工业资源的一个特点。
五、旅游产业的性质是什么
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将旅游作为主导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国家认定它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主导支柱产业,还是经济增长点,其实只是表述不同,实质一致,就是把它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增长极。增长极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集聚关联效应和强大的潜在发展能力。
旅游是否是产业以及是怎样的产业,争论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再次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在1994年写了一本书,书名即《旅游真的是产业吗?》,认为“旅游根本不是一个产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产业的集合。”他认为将旅游定义为产业贬低了旅游的真正意义。旅游是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它既是一个经济进步的发动机,也是一种社会力量。旅游远不止是一般意义的产业。旅游更像似一个“部门”,它影响着一大批产业。旅游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生意或行政管理,它指的是人。支持合理的旅游增长与发展应当从这种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面对今天的经济条件、对环境的关注、邪恶、动乱和冲突,将旅游放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则显得更加重要。也许现在是应当重新考虑“产业”分类方法和寻找一个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述旅游的兴旺对我们的经济到底如何重要的时候了。该文的作者是在分析旅游被定义为“产业”的三个历史原因及传统产业定义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的。从中可见,戴氏并没有否定旅游的经济性一面,而且认为她是一台经济进步的发动机,但强调了必须给予旅游的“社会性”和“人性”的以更多的关注。
国内的学者在研究旅游不能那么令人信服的作为一个产业独立存在的原因时,发展了两种新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传统产品为依据定义旅游业,认为传统的定义“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总合”是根本性的错误,而应定义为“旅游产品是服务总称”。也即旅游产品不是一种服务产品的总称,而是许多服务产品共同的名称,是一类产品,旅行社的产品、饭店的产品都应该称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它们共同的名称,就如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一样。所以,就如同从来没有人试图为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确定共同的计量单位一样,我们也根本不需要为确定旅游产品共同的计量单位而费心。在此基础上,旅游业是产业是肯定的。
第二种观点:以服务对象为依据定义旅游业,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产业”定为“所有生产相同产品单个企业的集合”不适合旅游业。旅游业是一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所必需的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的行为群体组成的集合,认为这样定义有三个方面的科学性:第一,突出了旅游产业各行业的共性——以旅游者为对象。第二,强调了旅游业的综合性。第三,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营销观念,更能促进各行业基于共同的服务对象,进行合作和创新。
将景观业列入旅游核心行业是以前少见的,这意味着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旅游景观业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真正结合起来,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有了科学的途径。
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站在了比传统观点更高的角度”定义旅游业,第一种观点是从“类”的高度整合“种”,从产品的依据上认肯原有的旅游业定义。第二种则以为旅游者服务为线,在“行业之上整合”。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功能,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美、古、奇、特、名等使用价值。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现、创造具有独特价值的环境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产业,构成景观业。旅游之车描述的是旅游对旅游者而言最本质的含义,这无论在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甚至后现代旅游都是一致的,即旅游者被旅游资源吸引,为审美而去。假定人们都会有旅游动机,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收入越充分,人们旅游的冲动越强烈。当形成了规模旅游流的时候,需要有专门的旅游媒介支撑和铺平道路,其间蕴含了商业秘密,而这个商业秘密“被托马斯·库克在1845年发现了并正式开发利用”。旅游被经济性的利用成为产业,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发祥地和西方经济学发韧国绝不是偶然的。
建造旅游之车的高速路,一方面路基必须坚固,另一方面各支柱体必须协调,所以,以旅游消费为牵动的旅游现象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以此来复合形成一个人——自然——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系统。
综上所述,旅游首先是社会的和环境的,其次才是经济的。社会的一方面是指它表现为一个人成为旅游者必须具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两大硬条件,另一方面表现为它的消费的异质文化性。环境的是指旅游资源所在,所以旅游确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六、旅游业的特点
基于前面的认识,旅游业的特点应该是:
第一,旅游业是环境高质量型产业。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是旅游目的地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旅游目的环境中最具特色的典型部分。这既构成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也强烈地影响着来访游客的访问经历和满意程度。
第二,旅游不是低污染产业,更不是“无烟工业”。
对旅游业的所有认识或许多学科基础理论上认识的不一致,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根源,那就是先以工业社会现象为参照系,然后将旅游的各种现象寻求“适当的位置让其入坐”。旅游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最根本点有二:一是资源的环境文化特性;二是作为经济产业性质的体现它是市场的移入,而不是将标准化生产的物性产品运到市场。由于移进的市场是具有能动性和文化性的人,其需求的许多特质异性表现出来,也产生了众多的别具一格的影响。
旅游活动所生产的污染物质及其污染量都不及工业、农业。但工业与农业所用的资源不是以环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审美对象的环境资源,而这些价值对旅游而言是极为敏感的。所以,一旦承认旅游业的第一个特点,那么旅游仍可是“高污染性”的产业,这种污染除传统的污染现象外,还涉及到破坏性建设、建筑体与环境不协调以及他质文化侵入产生的土著文化变异等等。
第三,旅游是高投入产业。
认为旅游是低投入产业的原因是:一是旅游发展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几乎都是历史上人文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景区点,开发历史悠久,有相当的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对这类景点投资较少。二是没有计价旅游资源。三是没有详细分析饭店业的有机构成。今天新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和建设都必须考虑这些条件,所以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产业。
第四,旅游业具有综合性、依托性强以及服务性强的特点。以往的教科书对它们阐述得比较详细,不再赘述。
中国旅游业面临新一轮的大开发,这一轮的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是将涉及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牧业经济等等多个经济部门的结合,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我们应从旅游自身的角度去认识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并由此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才不会出现以前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