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
● 形如蚂蚁,鞘翅短而厚,后翅不易见,体内有强酸性毒液。
● 有明显趋光性,夜晚常入室活动。
● 虫停落皮肤不能拍打,以免毒液流出造成急性皮炎。
国内有毒的隐翅虫有3种,分别为黑足毒隐翅虫、黄足毒隐翅虫、奇异毒隐翅虫。
主要特征
形如蚂蚁,黑色和橘红色相间。体型细长,长0.3~2.5cm。鞘翅短而厚,后翅发达。起飞时后翅迅速从鞘翅下展开,停落后叠好藏于鞘翅下,故后翅平时不易见到。虫体内有强酸性毒液(pH1~2),若被拍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有强腐蚀性。
生态习性
在水边浅滩、杂草丛、农田等潮湿处栖息滋生。有明显趋光性,常在夜晚飞入有灯光的室内,在天花板、墙壁上、家具、衣物表面、人体上爬行。
主要危害
若隐翅虫爬过、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出现红斑、坏死。有或轻或重的痒痛感,严重者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若虫被拍死,毒液流到皮肤上,则受伤部位会产生水疱、红肿、皮肤组织坏死,形成深咖啡色瘢痕,不易消退。
如何防控
保持室内外卫生,防止隐翅虫栖息。室内安装纱门窗或悬挂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浸泡过的蚊帐,防虫进入室内或叮咬人体。傍晚少开门窗,减弱室内光线。对室内外应用卫生杀虫剂杀灭飞虫。
个人防护
野外作训时,穿长袖、长裤,涂驱避剂(如风油精等)。睡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使用蚊香等防虫。若虫在皮肤停落,不要直接拍打,可将其抖落或吹落,然后踩死。
当隐翅虫的体液粘到皮肤上,尽快用肥皂水、碳酸氢钠溶液等碱性溶液中和处理,用阿昔洛韦乳膏和炉甘石洗剂处理伤口。
防控建议
室内门窗要封严,防虫入室很重要;
户外活动要防护,长衣长袖驱避液;
若有虫落莫拍打,抖落吹走要记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