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因假说理论与潜能发展学说

智因假说理论与潜能发展学说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王红旗则主张生命起源与进化有智慧信息的参与。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传统的生命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某种水环境之中,这种水环境称之为“生命原汤”。最后,在U型管内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二)王红旗的智因假说讨论生命起源问题,需要从最简单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说起。
智因假说理论与潜能发展学说_智慧信息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王红旗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独辟蹊径的。

众所周知,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生物进化是随机的微变过程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结果,其理论可以称之为古典随机微变进化论(简称随机进化论),随机进化论回避了对生命智力现象的解释,也就否认了生命智力对生物进化的作用。而王红旗则主张生命起源与进化有智慧信息的参与。

一、生命的诞生

(一)传统的生命学说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

那么,这种“化学演化”又是怎么实现的呢?传统的生命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某种水环境之中,这种水环境称之为“生命原汤”。在生命原汤里面有许多的无机物、简单有机物(例如甲烷、碳水化合物等)和复杂有机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酶、多糖类、核酸等),这些无机物和有机物大多数可能都是在生命原汤里自然形成的,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是从地球外迁徙来的(例如随着彗星、陨石来到地球)。与此同时,生命原汤里的大大小小的分子,可以获得某种持续存在的稳定的能源(包括阳光、硫黄热泉、海底火山口等)和某些不稳定能源(例如闪电、地震、火山爆发、陨石撞击,以及来自地球外的突发强辐射等激波)。久而久之,在闪电等激波(不排除也有地震过程中的电磁波)的激发下,生命原汤里的若干复杂有机物,找到利用稳定能源的方法,开始自行选择和组织起来,形成了自我复制和变异的能力,以及新陈代谢等生存运转的结构和功能,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1935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一套密闭装置。他们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水米勒实验的装置蒸气等气体,并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最后,在U型管内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如嘌识、嘧啶、核糖,脱氧核糖,脂肪酸等。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有机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是怎样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形成的呢?有些学者认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但是,上述观点和实验还无法解释如下问题:1、自组织问题,这些生命原汤里的大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等)怎么能够自我选择,并浓缩在一起,自组织合成DNA、RNA等生命基础结构的?2、细胞膜(包括细胞内部的膜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细胞内的其他精细的生物结构是怎么形成的?3、自我复制问题,为什么DNA、RNA自己能够复制自己?4、新陈代谢问题,生命体的生存运转过程(包括能量和物质交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5、生命体的适应环境的自我变异是如何实现的?然而这些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因此,从上述的研究进程来看,距离解决生命起源的目标,仍然是遥不可及。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研究者都不把生命体当成具有智力行为的结构物,因此也就不可能理解生命体结构的智力特征,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解读生命起源中的信息过程。

(二)王红旗的智因假说

讨论生命起源问题,需要从最简单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说起。一般来说,病毒是结构最简单的生物,它们既没有细胞膜,也没有能量结构。但是,由于病毒本身并不能在非生物环境中自我繁殖,而是要通过进入宿主细胞才能够繁殖自己。据此可知,病毒虽然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简单生物,却并不一定就是最原始的生物,它们有可能是在单细胞生物诞生之后,由某些破碎的单细胞生物的内核(DNA或RNA的片断)转变成的生命体。因此,某些病毒的行为,就好像是暴力非法入侵的精子,它的武器就是能够穿透细胞膜的矛(某种溶解酶),以及能够与细胞卫士(免疫结构)周旋对抗的盾(某种伪装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探讨生命起源,目前只能从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及其生存环境说起。问题是,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其内部结构也是极其复杂的,而且这种结构复杂性还是不能够降解的。这是因为,单细胞内的细胞膜(控制原材料进入和废弃物排出,以及外界信息的出入)、线粒体(负责提供能量)和DNA、RNA长链(负责生命体的有变异生殖,控制生命体的生存运转过程),它们各自都拥有极其复杂的结构,同时彼此之间还要相互协同,谁也离不开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单细胞生物的结构,推论其形成的过程。为此,王红旗从2004年7月以来,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和论文,提出并阐述了万有智力和智因自主设计生命体结构的假说,其中在《生命起源于复杂的电子编码》一文中指出,生命诞生至少要经历三个重要阶段:

1.准基因阶段

在生命原汤里的众多有机大分子(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出现了一些能够自我运转、自我设计、自我重构的大分子。也就是说,当有这样一类大分子的电子编码亦即原子的排列组合,及其所导致的电荷力空间位置分布,能够导致其周围的若干其他大小分子,也进行同样的排列组合,或者形成相应固定的某种排列组合,或者遏制其他大小分子不能进行某种排列组合。在这种情况下,这样一类的大分子就成为“准基因”。这里之所以称它们是准基因,乃是因为它们已经在不自觉的状况下,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复制,以及某种程度的制造产品(正催化效应)和不制造产品(负催化效应)。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上述准基因的出现,正是生命诞生的前奏。[3]

2.裸体基因阶段

如果在生命原汤里,同时出现了多种或若干种准基因级别的复杂大分子的电子编码及其电荷力的排列组合,这些准基因的电子编码结构在越来越复杂的进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类准基因,它们在复制自我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产生了相互影响与作用,相互竞争与合作,相互协同共生,总之出现了应对与博弈,这时它们就成为“裸体基因”,亦即能够进行生存博弈的准基因。王红旗指出,宇宙的生命,正是在这时诞生的,而最原始的生命就是一些裸体基因。王红旗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裸体基因,乃是因为它们除了复制自我的基因结构之外,尚没有其它的辅助结构。

3.基因重构躯体阶段

随着原始基因的生存博弈越来越复杂和激烈,裸体基因开始设计、制造、生产某些能够保护自己、为自己服务的各种辅助结构,这些辅助结构组成了基因的躯体(包括器官),这种具有躯体的原始基因就成为最早的生命细胞,亦即最原始的生物。

裸体基因制造的最早的躯体结构(除了自己的基因之外),一个是膜,另一个是纤毛,再以后才是各种功能的器官。膜可以将裸体基因包裹起来,使其与外界隔离开来;与此同时,膜还具有选择性,它可以在基因的指令下,让某些外界物质进来,或者让某些内部物质出去。纤毛是一种动力结构,它能够在基因的电子编码指令下,牵引某些物质移动到指定的地方。如果允许打比方的话,生物基因建构自己躯体所使用的原材料,就是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分子和有机物分子,它们相当于构成电脑的硬件,而基因对躯体的设计则相当于电脑运行的程序软件。

有必要指出的是,裸体基因出现躯体的过程,不是无目的的自然进化过程,而是基因的一种自我设计行为。这是因为,无目的的漫长的进化过程,难以形成复杂的有效的躯体结构,特别是难以在不同生命基因之间形成相互共生的躯体结构(例如花香与蜜蜂之间的互动躯体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基因对躯体的有目的设计与施工,就成为在神创论和进化论之外的一种新的可以令人接受的理论解释。

当然,基因设计并重构躯体的过程和细节,我们今天并不十分清楚,基因设计与基因施工是同时进行的吗?还是先有设计,后有施工?如果是先有设计,那么是否存在着超前设计?而尚未施工的超前设计,是否属于冗余设计或伪基因结构?基因设计是如何验证其有效性的?又是如何根据环境变化而修改设计的?实施躯体重构的解剖学组织结构、分子结构或电子编码在基因的什么地方?这些智力设计工作是由一部分基因或若干基因完成的,拟或是由整体基因的全部电子编码共同完成的?解答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尚待分子生物科学家的艰辛努力。

二、王红旗:生命起源的原始智因

(一)原始智因理论

根据王红旗的智因自主设计论,生命体内控制生命行为的核心结构,一是智因,二是基因。其中,智因负责设计生命体的结构,基因负责制造生命体的结构并使之运转起来。也就是说,智因是生命的设计师和指挥者,基因是生命的建筑师和管理者。

据此可知,生命起源于原始智因和原始基因出现的时刻。进一步说,原始基因要比原始智因出现的早一些时间,这是因为仅有原始基因并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简单的复制自己只能算是“晶体”。也就是说,生命起源的准确时刻是原始智因的出现,是原始智因把原始基因以及其他有用的原材料聚拢控制在一起,并给它们分配了任务,当上述各部分结构物各司其职运转起来的那一刻,真正的生命体就诞生了。

那么,原始智因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实质乃是,大自然的结构物究竟是如何从直接信息演变出间接信息来的?答案只有一个,即原始智因是间接信息的始作俑者,而生命也就诞生在原始智因对直接信息附加上新的信息(简称间接信息)的那一刻。显然,这里存在着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亦即间接信息的出现与原始智因的出现是一回事,或者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我们有理由做出如下推论:1、最初的原始智因,很有可能是从原始基因的结构上演变出来的,或者说原始基因和原始智因曾经紧密地聚集在一起。2、原始智因开始用间接信息识别、控制、利用生命原汤里的各种物体(包括其自身),并将它们组织成生命体。3、原始基因和原始智因,可能都不止一种,而这就意味着生命一开始就可能是多样化的。

(二)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的相互作用

前文已经指出,直接信息亦即非生物信息,是物质在物理力、化学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这些自然基本力达成的识别与控制。间接信息亦即生物所特有的信息,乃是对某些复杂的电子编码结构,赋予相应的符号功能,从而实现用一种符号替代一种物体的操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体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来控制的,其主要过程如下:

1.生命原汤里的信息活动

在生命原汤里面有许多的无机物、简单有机物(例如甲烷、碳水化合物等)和复杂有机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酶、多糖类、核酸等),它们之间存在并发生着大量的直接信息活动,这些直接信息活动促成某些大分子进一步自组织起来。当然,生命原汤的自然环境,也应该有助于这些大分子聚集在一起;据此可以推论,生命原汤最早不大可能出现在海洋环境里,而是更可能出现在陆地的湖泊、湿地中,有关详尽分析另文论述。

2.从准基因到原始基因

某些核酸分子(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存在,有利于周边若干有机物大分子结合组成与该核酸分子相同的或者类似的核酸结构,这是生命原汤里发生的最初的具有复制自己性质的信息过程,笔者称这样的核酸分子结构物为“准基因”,它的结构形式可能有多种。

当准基因的结构逐渐复杂之后,就出现了原始基因,原始基因的结构形式也可能有若干种。原始基因与准基因相比,一是结构更复杂(分子量增加),二是可以更准确地复制出自己。

3.从原始基因到原始智因

当生命原汤里的原始基因越来越多的时候,构成原始基因的主要原材料核酸小分子(即核苷酸,由五碳糖、磷酸和碱基所组成)开始显得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原始基因之间,就发生为了争夺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博弈性质的行为,而在博弈获胜一方的原始基因上开始形成了原始智因。与此同时,在博弈过程中失败的若干种原始基因,或者逐渐消失了,或者被获胜的那些形成了原始智因的原始基因们吞并了。

4.原始智因的第一招

原始智因之所以能够帮助某些原始基因在争夺原材料的博弈中获胜,乃是因为原始智因请来了或者利用了某些帮手,这些帮手就是催化剂,包括无机催化剂(矿物质)和有机催化剂(酶)。

5.原始智因的第二招

与此同时,为了识别这些催化剂,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原始智因开始对不同的催化剂进行信息编码。正是在这一刻,原始智因完成了宇宙物质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从直接信息创造出间接信息。笔者认为,这也正是生命诞生的时刻,这样的生命可以称之为原始简单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诞生于特别有利于核酸长链形成的自然环境之中;或者说,生命起源于某种核酸分子长链对催化剂分子及其相应的原材料分子进行了信息编码。

6.原始智因的第三招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智因的第三招,即反客为主。刚开始的时候,原始智因是原始基因的辅助成分。但是,当原始智因具有对催化剂进行编码的能力之后,它就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乐趣(创造自己、改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原始智因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存乐趣,它在对待原始基因的态度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即开始把原始基因变成自己的辅助成分。

这样一来,原始智因就有了两大法宝,一是能够操纵催化剂(至少包括合成催化剂与分解催化剂两种类型),复制出新的原始基因;二是能够利用原始基因的复制功能,把自己也复制下去。也就是说,原始智因具有设计新的原始基因的能力,它是生命体发生主动变异的动因所在(表明这里存在着接收环境反馈信息的途径);对比之下,原始基因则是生命体保持稳定形态的基本力量。如果说,有性生殖的本质是为子代注入新的基因,那么原始智因就相当于“原始精子”,原始基因就相当于“原始卵子”,亦即性的形成实际上是与生命同时起源的。详情可参阅《性的经典解读与生物进化》一文。进一步说,生命的目的,不是《自私的基因》一书所谓的“基因复制自己”,而是本文指出的“智因创造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因的复制功能不是“自私”的为了自己,而是“忠实”的为了智因。

应该说明的是,直到这个时候,原始基因、原始智因和原始生命还都是“裸体”的。它们的样子,大体是一条核酸长链(具有识别和使用若干种催化剂的能力),周边有一些催化剂和原材料分子。而且这样的裸体简单生命,其种类也不会是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4]

三、王红旗:从原始到复杂的生命信息

王红旗教授还探讨了从原始到复杂生命信息的演化过程。他认为,由原始智因、原始基因和催化剂、原材料构成的原始简单生命,同样存在着生存博弈。这种生存博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环境进行博弈,二是与其他原始简单生命(包括同类和异类)进行博弈。在上述博弈过程中,原始智因的智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结果就是导致原始智因实现向智因的演进(包括演变和进化,演变可以是横向的,进化则是纵向的),原始基因实现向基因的演进,原始简单生命向成熟复杂生命体的演进,其标志就是单细胞生物的出现。也就是说,原始简单生命向复杂生命体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原始智因不断提高自己智力水平的过程,其主要标志就是不断增加编码的对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及形成设计和指挥中心。上述过程至少包括如下工作:

1.由核酸长链分子(多核苷酸链)为主要成分的原始智因(与原始基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始对越来越多的催化剂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设计和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原始生命的智力结构,之所以采用核酸(核苷酸、碱基)分子构建,是与核酸分子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核酸是在水溶液里,具有最好的最丰富的电子编码结构的大分子,它可以由核酸小分子链接成几乎可以无限延展的核酸大分子;而且,核酸的化学键(例如氢键),既有利于核酸分子组成双链结构,又允许双链在某些酶的作用下实现部分的或者整体的分离。众所周知,核酸的主要分子结构,一是核糖核酸,二是脱氧核糖核酸,它们在生命起源和演进过程中分别形成为RNA和DNA。

2.接下来(或者同时),原始智因开始对氨基酸(实际上还包括其他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编码。这意味着原始智因对氨基酸的性能和用处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知道什么样的氨基酸可以制造什么样的蛋白质。

3.原始智因通过对氨基酸的编码,开始进行蛋白质和酶(它们属于功能特殊的蛋白质)的设计。这意味着原始智因对蛋白质的性状和酶的功能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知道什么样的蛋白质可以制造什么样的生命体结构(相当于材料),知道什么样的酶可以制造什么样的蛋白质(相当于工具)。目前已知的生物所使用的氨基酸只有20种,由这些氨基酸(经由肽链)可以组成不同的蛋白质,而不同的蛋白质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性状(许多有机酶也是蛋白质),例如大肠杆菌约有2000种蛋白质,人体有10万种蛋白质。

4.原始智因通过对蛋白质(包括脂质等其他有机物大分子)的编码,开始进行生命体结构(这里指最初的细胞)设计。这意味着原始智因对即将制造出来的生命体结构和功能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意味着原始智因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当丰富的预见能力。

5.原始智因把上述完成设计的编码,转交给原始基因进行施工制造出相应的产品(也可以理解为,原始智因对原始基因进行了设计)。与此同时,原始智因和原始基因还要共同完成如何利用能源的工作,以便为生命体的生存运转提供必要的能量(最初的可利用能量,包括温差、化学能和太阳能等)。到了这一时刻,原始基因完成了向基因的转变,从此它承担起了三种角色,一是复制自己(包括与它联在一起的智因),二是制造生命体所需的结构物,三是管理生命体的生存运转过程(即新陈代谢)。

6.原始智因对自己发出的指令进行编码。到了这一时刻,原始智因完成了向智因的转变,承担起生命体的设计师和指挥者的责任。

7.当智因设计出细胞膜、基因制造出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的时候,裸体简单生命就变成了最初的成熟复杂的生命体,它穿上了自己的新衣(具有保护功能和筛选进出物功能)。接下来,智因又设计出鞭毛,基因又制造出鞭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得生命体有了自主移位功能。

8.此后,智因进一步对更多的原材料(水里的和空气中的无机分子、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既作为原材料,也作为能源和工具)进行编码和设计,凡是成功的设计,基因几乎都能够制造出相应的结构物来,这些结构物就成为新生命体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和与此同时,这些新生命体,能否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都要接受自然环境(包括其他生命体)的考验和选择。显然,这里发生着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博弈过程,而生命体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就要求智因(包括原始智因)具有对环境信息进行理解的能力,以及修正原设计的能力,这种能力笔者称之为“智因的主动变异”。

例如,智因需要设计出能够保卫自己生存的结构,以避免或者减少外界对自己的伤害。在生命起源之后的环境里,能够对生命体产生伤害的结构物种类很多,特别是一些其他生命体及其生命体的碎片,都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和伤害。例如,一种神秘的未知结构HQW,从常见植物中,通过非常规手段提取,它可以杀灭或遏制多种细菌、真菌、病毒。

9.再以后,某些单细胞生物演进成为多细胞生物。这里的关键是,智因的设计工作不再局限于一个单细胞内,它还需要能够与其他单细胞内的智因相互沟通,并进行协同设计;甚至相互交换部分的有时是全部的智因结构和基因结构,促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命体结构的横向联合与共生。

10.接下来的情况,人们就相对比较清楚了,某些单细胞生物和某些多细胞生物逐渐演进成为更复杂的生物,例如植物和动物。这里的关键是,生物智因的智力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它们不但能够设计单细胞结构和多细胞结构,而且还能够设计生物的功能各异的组织结构、器官结构,以及功能完整协同的躯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当智因完成新结构(例如某种新器官)设计之后(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才会交由基因去实施制造出新的器官来(这个过程相对而言非常迅速,有点类似从蛹变蛾的过程)。这样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确保新器官一步到位,在新器官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能发挥相应的功能。二是可以节约原材料,这与我们人类的大脑智慧先设计后制造是一样的,或者至少是类似的。三是可以降低生物变异过程中的生存风险,因为半成品的器官,既是无用的,而且往往更是有害的。事实上,古生物化石之所以缺少过渡性物种,我们之所以见不到半成品器官的物种,其原因就在于此。

11.生物多样性与智因的“灵感”

众所周知,生物的遗传密码已被查明,总共有64个密码子,其中一个为有效密码子,代表着20种氨基酸。每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数目差别很大,有些氨基酸有几种密码子,如亮氨酸一共有6个密码子(UUA、UUG、CUU、CUG、CUA、CUC),而甲硫氨酸只有一个密码子(AUG)。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球上,除极少数的生物(如某些原核生物有小部分不同)外,氨基酸遗传编码是通用的,通常认为这表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但是,极限生命(指能够在高温、浓酸等极限环境生存的生命)的不断发现,以及某些生物的氨基酸遗传编码存在着差异,实际上揭示了生命起源之初,生命就是多样化的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现存的和已经灭绝的)可能有着各自的祖先。或许,某些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也暗示生命曾经有着多个祖先。

进一步说,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仅与生命起源存在着多个祖先有关,而且还与智因的行为方式或者工作方式有关。这是因为,智因设计躯体结构的工作方式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常规实用设计,即根据环境反馈信息重新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躯体结构(包括细胞结构、组织结构和器官结构)。第二种是灵感设计,即智因能够突发奇想,创造出某些前所未有的特殊设计,例如某些蜘蛛的捕食技巧。第三种是爱好设计,即智因有着自己的偏爱,在不影响生存能力的前提下,允许展示自己的爱好,例如争奇斗艳的花,五彩缤纷的蝴蝶翅膀。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智因的灵感设计带有明显的随机性,爱好设计具有多样性,再加上某些智因的错误设计和基因的错误复制中的“歪打正着”效应,更进一步直接或者间接促成了生物的多样化,同时也造成了生物物种演变和进化的某种漫无方向的景观,并导致了达尔文的误解。据此可知,由于智因具有选择不同方案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如果生命有一次重新起源的机会,那么它产生的物种不会完全重复过去和现在的样子,正如人类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历史亦将重新改写一样。

12.由于智因与基因是如此地紧密相关,有鉴于此,或许有必要对智因和基因重新命名,例如将它们合称为“智基因”,它就是生命体的全部DNA及其相关结构(包括RNA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生物学家天天在说的DNA,实际上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智力系统。智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设计部(智因中枢)、施工部(制造基因)、管理部(制造躯体结构并管理躯体结构,下设能源局、原材料局、保卫局和新陈代谢局)、复制部(生殖复制智基因)和信息部。[5]

四、智因假说理论对潜能发展学说的贡献

(一)原始智因为潜能分化提供了关系性结构

王红旗教授的智因理论与潜能发展理论,在智因和潜能发展的过程性特征与关系性结构这两方面是相互一致的,甚至是互补的。

王红旗理论的过程性特征与关系性结构的一致性,是通过生命的智因来实现的。一方面,生命的智因的生成便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self-creative process),以致不可避免地具有过程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生命的智因作为一个新生的主体,它由许多作为客体的以往的现实实有共同创造出来的,主体与客体在此并非截然二分,它们在时间性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并统一于作为实在动态脉络的现实之中。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个体发展“动态分化”的理论和遗传潜能范围理论。其中“动态分化”的理论模型和关于分化范围与时机的钟摆模型科学地揭示潜能发展的动态过程,遗传潜能范围理论则将遗传的潜能、大脑的潜能、环境和教育的潜能编织成为关系性结构,正是它们在各个层面上的融合与互动创造了人类发展的无限潜能。

图3-1 各月龄阶段婴幼儿精细运动5%-95%的通过月龄差对比(程跃,2010年)

多个客体合生而创造出一个新的主体,结果这个主体增加了它从中产生的那些客体的数目。这里,王红旗的创造性观念很像我国古代“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爻)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成六十四卦”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智因理论中得到了延续。一组较小的统一体合生而成一个较大的统一体,它增加了智慧信息加工的机体总数,也扩大了对信息加工的功能,最终构成非常复杂的智力系统。王红旗形象地将其组成命名为:设计部(智因中枢)、施工部(制造基因)、管理部(制造躯体结构并管理躯体结构,下设能源局、原材料局、保卫局和新陈代谢局)、复制部(生殖复制智基因)和信息部。[6]无论从现实实有的微观层次还是就其宏观方面来看,这种智因世界相应地具有过程性的特征与关系性的结构。

同样,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潜能发展学说的分化理论上:初生婴儿随着月龄的变化,个体之间的月差逐步增加,表明了同一指标差异分布全距的逐步扩大。如果将这些分布集中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3-1中左上方所示)。图中明显显示出了一种规律性的倾势,即随着月龄的增加,同一指标差异分布的离散度不断扩大,集中度逐步减小,“多生成一,由一而长”,我们将其称为“智力的动态分化”规律。

分化不仅是差异的量的增加,量变必然带来质变,每一差异的质变应该有其原始的功能系统支持,我们恰恰在王红旗的智力系统中找到其设计部、施工部、管理部、信息部等对应的支持系统,是原始智因把原始基因以及其他有用的原材料聚拢控制在一起,并给它们分配了任务,当上述各部分结构物各司其职运转起来的那一刻,生命体的信息就运行起来并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导致智力的动态分化。

(二)智因理论发展了潜能发展的内环境理论

图3-2 智因与内环境、微环境、大环境

潜能发展学说强调环境的作用,将环境分为内环境、微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外界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并对儿童潜能发展产生影响的呢?生理学把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脑脊液及一切组织间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也就是生命组织的基本单位——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恒定性是机体自由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稳态。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并不断扰乱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动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

内环境稳态的变化究竟如何影响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呢?这必须从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层次加以阐明。遗传学研究表明:基因有控制遗传性状和活性调节的功能。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个体性状表现(如体格体型等生理特征等)。生物体细胞核中的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但并不是每一基因的特征都表现出来。即使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分化而来的同一人体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如肌肉细胞、肝脏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它们的细胞形状都是各不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细胞核中的基因在细胞的一生中并非始终处于活性状态,它们有的处于转录状态,即活性状态,这时基因打开;有的处于非转录状态,即基因关闭。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期,基因的活性是不同的,而且基因的活性有严格的程序。基因活性的严格程序是生命周期稳定的基础。

王红旗把原始到复杂生命信息的演化分为十二个相对的过程。他认为,由原始智因、原始基因和催化剂、原材料构成的原始简单生命,同样存在着生存博弈。这种生存博弈,主要是与环境进行博弈。这与潜能发展学说的“潜能环境”理论是不谋而合的。不过潜能发展学说的环境论是针对潜能的现实环境,而王红旗研究的是潜能的微环境。我们认为:“遗传表达的潜能”“大脑可塑的潜能”是心理发展潜能的内在和生物学的因素,王红旗研究的是“遗传表达的潜能”的成因和结构。它们一起构成了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坚实基础。

(三)为潜能发展学说提供了多样性种系理论

王红旗的智因理论也基于一种相对相关性理论。他大概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发,依据普遍的“相对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来确定智因的演化本质。王红旗指出:“极限生命(指能够在高温、浓酸等极限环境生存的生命)的不断发现,以及某些生物的氨基酸遗传编码存在着差异,实际上揭示了生命起源之初,生命就是多样化的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现存的和已经灭绝的)可能有着各自的祖先。或许,某些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也暗示生命曾经有着多个祖先。”王红旗进一步论证说:“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仅与生命起源存在着多个祖先有关,而且还与智因的行为方式或者工作方式有关。这是因为,智因设计躯体结构的工作方式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常规实用设计,即根据环境反馈信息重新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躯体结构(包括细胞结构、组织结构和器官结构)。第二种是灵感设计,即智因能够突发奇想,创造出某些前所未有的特殊设计,例如某些蜘蛛的捕食技巧。第三种是爱好设计,即智因有着自己的偏爱,在不影响生存能力的前提下,允许展示自己的爱好,例如争奇斗艳的花,五彩缤纷的蝴蝶翅膀。”[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红旗是根据多个关系结构去推测智因的多样化实现的一般条件。多样关系结构是智因发展的过去、当前和将来的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这一理论佐证了潜能发展经验体系学说。我们认为,人作为一种存在,不仅其意识是客观的反映,更深层次上意识的“物质基础”也是客观的反映。如果说意识是经验的,则脑的宏观结构是先验的,即种系的经验体系,它以形式的特性制约着内容的丰富程度、特点等。王红旗对“遗传的先验体系”有着正面的解读:从外部宏观方面考察,不同现实实有之间存有因果效应,即过去对现在和现在对将来的决定作用;就内部微观结构分析,现实实有本身通过自我构造,通过常规实用设计、灵感设计和爱好设计生成一个活生生的当下主体,即种系的经验体系。种系在进化过程中一方面内化了自己的经验体系,将其转变为以基因为符号的先验体系,一方面外化了自己的经验体系,将其转变为以工具及符号为特征的物化体系。

(四)智因理论的缺陷

王红旗关于智因形成过程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19世纪的进化论和20世纪的量子论的概括总结,它在一些方面折射了自牛顿经典物理学之后新兴自然科学基本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就生物进化论而言,王红旗和进化论思想家们一样,把智因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不断变化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时间特性。这是一个仍在生成之中的不完满的微观宇宙。而王红旗的这些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实证研究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的实证研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实验,并且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和对象特点,发展起来了多种多样的实验形式。

潜能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北京金色摇篮智力开发中心、创建金色小关园、摇篮芍药居园、慧忠北里园等14所直营园和105所加盟园、一所实验小学、一个绿野天地大自然学校、一个七彩摇篮家庭教育网站、一个童学馆国学教育体系、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联合推出了家庭、社区、园所婴儿跟踪示范指导工程——2021工程……等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横向比较实验、纵向比较实验、分析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例如,遗传潜能范围论的建立,不仅需要来自各学科支持它的研究或理论依据,更要有自己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他首先通过实验,获得一条关于环境与智力两者关系的“回归曲线”,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遗传(潜能与差异)、环境与智力三者的关系模型;根据理论分析,对高尔顿的遗传差异分布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遗传差异分布增加进实验研究所获得关系图中,从而最终在同一个坐标系里,建立了一个描述遗传(潜能与差异)、环境与智力的潜能心理学三维基本理论模型,并最终在同一个坐标系里,建立了一个描述遗传(潜能与差异)、环境与智力的潜能心理学三维基本理论模型。[8]

潜能发展学说除了沿用并发展完善了心理学其他各分支学科的有效研究方法外,也正在不断发展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比较突出的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生子横向比较的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方法。独生子横向比较研究,就是选择独生子作为自然研究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内,定量评估环境与个体智商(或其他心理指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智商分布(或其他指标分布)全域范围内的不同个体智商(或其他心理指标)等级变化与环境变量的相互关系,来探索遗传与环境对儿童智力(心理)发展的作用,以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互作用论”为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独生子横向比较研究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有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优越性。它为人们进一步认识遗传潜力、遗传差异、共同基因、特殊基因、共同环境、特殊环境、智力发展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因素的作用等方面,提供了一条可以选择的途径,对人们了解智力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验,都是实验者借助实验手段变革和控制实验对象以取得所需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从这点看,王红旗的理论研究尚停留在经典哲学的思辨阈限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