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潜能发展带来的冲击已经波及各个层面,同时,给潜能教育、潜能开发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的强大处理能力和互联网络的四通八达,已成为潜能发展学说面临新的课题。
一、网络对潜能教育的技术支持
网络使人类的知识资源和思维成果形成一个奔流不息的大河,灵活、动态、开放的信息使潜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无所不在的“泛在智慧信息”
潜能教育需要无所不在的智慧信息。网络信息环境,为“泛在智慧信息”提供了可能。
1.整合人类创造的所有智慧信息
网络资源库包含人类所有的知识,不仅包括对各种传统信息源的数字化,如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还包括各种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源,以及可广泛获取和使用的一切网络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无所不在源源不断地催生着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从广泛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促进其的飞跃发展。一方面,“博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完全颠覆了传统出版的概念,赋予每个网民通过网络自由“出版”的能力,促使信息资源进入“个人出版”时代。这部分信息资源包含了大量非常有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学科知识,必须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开放获取(OpenAccess)和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是两个巨大的趋势,是组织和机构内部知识保存和利用的枢纽。
首先,它通过保存各种数据和信息,对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所生产的知识产品进行了全面的收集、组织和揭示,较为完整的揭示科研活动的发展状况,促进研究报告、实验数据、工作报告等传统学术交流渠道不易获得的灰色文献的交流与共享。
其次,它具备知识分析和深度标引的功能,能够揭示和保存隐含的知识、智慧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开放获取机制与其他机构知识库建立互操作关系,采用元数据机制将自身纳入各种网络搜索工具之中,以互操作整合开放的模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促进学术交流和智慧信息共享。再次,机构知识库容纳的经验总结、思想交流等智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共享,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灵感,提高组织协作学习与知识创新的能力;最后,它还可以起到科研评价与提高机构声誉的作用。在数字信息环境中,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类型、格式、内容层次、广度和深度的信息进行搜集、析取、保存和管理,为人们创建一个开放、有序、动态和高效的信息存取、交流和共享空间。
2.建立网络信息和潜能教育之间的关联
在分布式的信息环境中,应当结合具体数字资源的特点和应用环境,进行反映智慧信息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性、深层次揭示,实现信息资源间的互操作和可重复使用,方便潜能教育对资源的获取。潜能教育不仅对信息的颜色、格式、质地等进行描述,并揭示其“语境”的深层次的信息关联和知识关联,使得该资源库中的每一本书、每一份文献甚至于每一个词都不再是“孤岛”,它们的内容不再相互隔离,而是根据知识内容、智慧信息的应用环境,成为由一系列相互链接的概念所构成的灵活的流动的组织,潜能教育要使“每一本书中的每一个词都被互相耦合、串接、引用、摘录、排序、分析、注释、混合、重组,并且被融汇到比以往更深的教育过程”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参与型智慧信息”。
3.支持潜能教育的交互利用
潜能教育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度较之传统教育更大。潜能教育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借助固定的或移动的工具或设备(如个人电脑、笔记本、PDAS、移动电话等等),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智慧信息。未来移动设备和信息设备的功能将变得更为强大,成本更低,无缝性和互操作性更好,潜能教育借助这些设备与互联网相连,甚至不需要访问特别的图书馆网站,就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二)开放、互动的智慧应用平台
潜能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利用网络提供的智慧应用平台,使其从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剥离出来,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
1.潜能开发研究对网络环境的融入
未来的潜能开发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以网格技术为依托、具备高共享性、高协作性、高智能性等特征的E-Science数字环境为潜能开发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从而实现“潜能开发领域的全球性合作”。在E-Science环境中,潜能开发将发生深刻变革。首先提供单一的信息平台和检索工具,使潜能开发研究人员能够便利快捷地获取各种STM全文资源,获取重要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相关领域或项目专家资料与联系方式等,使得潜能开发相关领域的研究活动和项目进展状况能够被发现、链接和分析,轻松地被应用到科研用户自己的研究中来。其次,对潜能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科研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并通过元数据标准和技术对其进行描述,采用合理的知识组织机制对其进行存储和组织,从而促进研究人员对科学数据的长期获取和共享利用。再次,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帮助研究人员从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数据中挖掘、萃取隐含的潜能开发模式,并利用知识地图构建工具为潜能发展提供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链接组织方法,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构造个性化、灵活动态的知识地图。最后,提供潜能开发交流机制,通过拓宽知识交流渠道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机构的数字组织和目标团队间持续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合作,帮助潜能开发研究捕获科研过程中产生的隐性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同时加强对潜能开发成果的发布和宣传,促进潜能发展隐性知识的转化、积累和再利用。
2.潜能教育对网络环境的融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潜能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E-learning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和培训方式,它适应信息社会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潜能教育效率,促进潜能开发的协作学习,构建知识创新的新路径,组织群体智慧的开发,增强组织竞争力,从而使潜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潜能教育对网络环境的融入并不表示放弃自己传统的“全要素投入”,因为信息技术许多资源只是简单的堆砌,不能充分的获取、组织和利用。网络信息只是提供融入“全要素投入”学习环境的知识管理平台,利用各种知识管理技术帮助“全要素投入”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强对环境要素的创造、获取、加工和应用,以营造“全要素投入”更良好的学习环境。
潜能教育对网络环境的融入首先是通过检索工具帮助学生快速、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且还可以根据知识组织机制所描述的知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自动搜索、扩展,创建丰富的超链接网,使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获得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学习资料,尤其是E-learning系统之外的相关资料。其次,网络环境可以有效解决各种学习资源的互动性、一致性问题,实现其在“全要素投入”学习环境中的共享和重复使用。通过知识发现机制和数据链接工具的使用,帮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分析,找到学习资源中隐含的知识或模式,促进知识增值。
二、网络环境下的潜能教育变化
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重构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如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英国的“社会研究”“设计学习”,法国的“综合学习”,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这类课程都注重和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体验,未来网络信息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未来人才信息素养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协同学习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因此,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科学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体验。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关系与功能开发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模式,是一种理性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中教师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起到了质的变化。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以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专权”,而逐步向“伙伴与伙伴”关系转换。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制定和成果的发布、过程与结论的评价,每个环节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课题的制定和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师具备通过网络和电子资料熟练查询和搜索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给学生提供支持材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文本编辑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课题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学生网页发表学生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图像处理能力和幻灯片制作能力和一定的构建网站能力。只有当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时,教师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学而准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更适用、更有效的结论并被别人接受和加以运用,以及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评价。
(二)学习的组织形式变化
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这是传统教学无力改变的(至少就我国以往的国情是这样),只有到了网络为教学带来了无限的便利的今天,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变。如教师授课基本是在课室内进行的。而有了网络加入的今天,我们就完全可以放开手脚,不再受限于这时空,教师可以缩短课内讲读,通过观看教学影片使学生感知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在课外在网上的自由评价和交流以及教师的点评形成理性认识,这样,教学的时空就打开了,也正是阅读时空的打破,使得我们的教学模式有了新鲜血液的涌动。通常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活动”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是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网络环境为实现全方位、适时、多边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借助网络环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除了可以进行有限的情景交流外,还可以实现全方位、适时的、多边互动的教学,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组织形式。
(三)信息背景的变化
在网络的支持下,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的渠道有了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更多关于课文背景资料、相关评论文章。这样,教师只需对学生做些引导和学习目标、要求的设置,然后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评价就行了。其教学流程为:课堂指导(目标、要求设置)→阅读感知文本→查阅(观看)相关资料(形成认识)→网上创帖评价、交流(完善认识)→教师参与鉴赏评价(不是权威意识)……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对于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的鉴赏和评价,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居于次要位置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课堂是居于次要位置的。深入一层还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减缩了,却延长了鉴赏评价的过程,这对于正确认识的形成是增加了重复审慎思索的时间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潜能教学环节
网络教学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较好的体现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运用网络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并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协作性学习教学模式”。而在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具有丰富的可以用来支持协作学习活动的信息资源,通过交流模板(Communication pad)、符号薄(symbols pads)以及其他网络交流手段,可在网络上呈现表达思想与观点,实现与它人交流共享信息。在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学习中,具有学习资源环境与协作学习中,具有学习资源环境与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与学习个体、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个体以及协作学习小组与协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多重协同作用。协作学习模式有组内协作和组间协作,学习者首先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结合不同的协作小组,进而展开学习。
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潜能开发情景创设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学的开端用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实验或动画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情景。学生对创设的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产生关注,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渴求获得新知的欲望。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包括创设客观的探究情景、网络互动情景和充分的参与情景,从而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学生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二)潜能开发课题的确定
学生运用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等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通过学生自主自我设问、学生之间相互设问、师生之间相互设问等方式,提出研究课题的目标与专题。在课题的提出阶段,学习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视频会议等因特网上的交流工具与指导教师就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课题的选题来源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即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从日常生活观察中发现问题;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找出问题;从学习资料信息中分析比较提炼出课题。
(三)潜能开发自主探究精神培养
教师提供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结合研究的目标与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活动,以加强自主探究精神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或网上查询的相关网站及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探究阶段要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班组际间交流与竞争,对网络上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思维概括,从而得出探究的初步结论。
(四)潜能开发的协作交流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潜能开发活动中,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有计划的利用网络组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从而形成竞争、协同、伙伴关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解决问题而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对于交流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及时通过网络的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等协作学习方式共同克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时加强了针对性的辅导。学生针对个人学习结果,可以通过BBS讨论区进行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会议对各研究小组进行集体辅导。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的协作交流是指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或研究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研究专题彼此交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过程中,通常有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四个形式。
(五)潜能的自主评价
在网络背景条件下,评估的方式可以是面谈、发言、报告、文件夹、小制作等。面谈可以是对研究性学习小组、个人。发言可以是对一些问题的及时应答效果评估;报告指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报告,内容包括目标、方法、步骤、分析、结果、结论等。可以是手写的报告,也可以是电子报告。文件夹是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网络上专门建立的文件夹,内容包括研究小组的工作摘要,图画、图表、访谈记录、过程性数据、工作计划等。评价目的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主要方法包括参与性评价、交互性评价、差异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评价阶段可以是利用网络交互的功能,将研究成果在网上发布,全体研究小组在网上对成果进行适时评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交流,其他研究小组向课题组提出问题,并做出适当的评价。
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和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案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自主提高。与此同时,利用超级链接将研究成果向课外延伸,提高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度。
四、网络环境下的“梯度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潜能教育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一直坚持“发展是梯度的,学习是多元的”的基本观点,并由此在教育实践中提出“儿童高效、高质发展的‘纵横解决方案’”,即“梯度发展、多元学习”解决方案。提出这一方案是希望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发展”和“学习”这两个维度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儿童高效、高质地快速发展。
网上学习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创造新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重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面对直接把传统教学活动搬上网的诱惑,教师们必须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重新考虑、设计教学活动。在纵向的“发展”维度上,潜能教育提出“梯度发展”解决方案,它的核心是“层级”式的“小步骤、阶梯化”的发展策略,其中,阶梯化的发展策略,配套以“歼灭战与持久战”的强度配合原则,以及“过一点与退一步”的反馈操作原则,要求从自己的起点出发、从已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以步步成功的方式来达成最终的目标,解决快速、高效、高质的教育教学问题。
从信息渗入角度,梯度发展强调低重心起步,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出发,从每个人自己的起点起步。因此,确定每个人的真实发展水平,即已有发展状态是搞好梯度发展最关键的一步。然而,确定每个人的真实发展水平并非简单,一些孩子的发展往往存在一个虚高的水平,发展不能开始于这个水平,而是要夯实这个基础,让孩子从虚高的水平上回落下来,这种回落是一个巩固的过程,需要重点突击,强化巩固。具体而言,“梯度发展”方案的核心是“层级”式的“小步骤、阶梯化”。它是将一个具体的发展目标,用多种学习理论相连接,并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发展目标,降低每一步发展的难度,提高达标的成功率,增强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最终实现总的发展目标的方案。
“梯度发展”方案制定的第一步就是如何确定“层级”和阶梯“梯度”或难度“梯度”。我们说,要登上一座大楼往往要通过楼梯,而不仅仅是楼梯,还要有楼层,否则一口气很难登上楼顶,学习策略的制定也是如此。对于“层级”和“阶梯”的设计,是按它们发展的时间顺序、难易程度或学习类型的关系来确定的,并由此构成“梯度发展”方案。在这样的一种建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特点,首先将一个总目标分解成几个分目标的“层级”,再在这些分目标的“层级”之间建构起“阶梯”。[14]
网络信息的“层级”和阶梯要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异。幼儿阶段的儿童,教师应从网络上严格选择相关信息提供给他们;小学阶段的儿童,应以局域网为主,中学阶段,也应控制性上网。要有效防止学生网瘾的发生。
五、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学习”
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浏览网络数据库,参加他们感兴趣的专题讨论,并且能够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并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理解相同的知识。调查表明,学生非常希望在课程安排中留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如果在网上学习中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在横向的每一梯度的“学习”层面上,潜能教育提出“多元学习”的教学策略,强调“多感官、多领域、多维度、多落点、多变式、多方法”的六多“横向多元学习策略”,来解决每一个横向梯度层面上的学习方法和手段灵活性的教育问题。以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避免枯燥乏味,提高有效重复率、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可以说,个体的特征智慧是多元衍生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环境与教育的变量不同,引申出的变化也会不同。因此,潜能发展心理学认为学习也需要这样的配合,即“多元拓展学习”。只有这样智慧之树才会挺拔、粗壮、高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为此,“多元拓展学习论”成为潜能发展心理的学习发展理论。
“多元拓展学习论”认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发展的领域而言,学习应从主干型塑造,再到分枝型拓展,最后是多元性选择;拓展学习是学习灵活性的体现,通过变式反映出来,这是个体在某个领域达到熟练的标志,也是创新的起点。就学习的方式而言,学习从一开始就应是多元性的活动。生活学习、探索学习、模仿学习、尝试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专业学习等。
具体而言,“多元学习”策略的核心是“灵活变化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所谓的“六多”学习策略。[15]它是将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或游戏方式来有效地完成的策略。孩子不喜欢机械、重复、被动的学习,喜欢新颖多变的内容,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进行长时间的维持,必须避免枯燥乏味的目标教学,这样就需要通过“多感官、多领域、多维度、多落点、多变式、多方法”的“六多”“横向多元学习策略”,来解决每一个阶段横向梯度层面上的学习有效性的问题。在多元学习开始的时候,强调从孩子喜欢的角度和方面入手,将孩子引导到所学内容之上。
其中:“多感官”是指要充分利用不同感官参与学习,调动不同感官的兴奋性,协同配合学习,以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的追求。也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动觉的、言语的感官特点,如“比长短”时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感官进行参与,像视觉比长短、听觉比长短、触觉比长短、画长短等。
“多领域”是指要充分利用不同的领域进行同样目标的学习,如“比长短”不仅要理解为认知课的内容,在认知课上教,还要让全员不同领域的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自己领域的特点渗透教学,如利用语文比长短、数学比长短、绘画比长短、地理比长短等。
“多维度”是指要在一个课程或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学习,如在比长短中要利用说一说、比一比、测一测、画一画、算一算、想一想等。
“多落点”是指同一种方式中的内容要有许多变化,如比长短的对象不能总是比直线,要比各种不同的东西。动物、植物、建筑、物品等都可作为比较对象。
“多变式”是指同一类题目出题的格式要有变化,如造型变化、排列变化、指导语变化等等,不能总是不变。
“多方法”是指一种内容的学习方法一定要灵活,不能只是纸笔练习,方法要多样化,要动静结合、课内外结合、听说结合等,如比长短,可以是游戏比长短、纸笔比长短、实物比长短、经验比长短等。
总之,“多元学习、梯度发展”的“纵横解决方案”,不是两种方案,而是一个方案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目标分解、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最终实现有效的整合。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必须通过教材研究和开发人员,将其物化、结构化的新型教育体系和实用解决方案。优秀的教师在使用这样一种教育教学体系时,一定要理解并掌握这样一种教学意图。只有“学习的多元化和发展的梯度化”这两个方面完美的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
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梯度发展”纵向解决方案,强调梯度分解的“层级”式的“小步骤、阶梯化”的发展策略或递进方式,它和一个阶梯上的“多元学习”横向解决策略和方法不同。前者讲的是全程目标的分解发展策略,强调的是“多层次、多梯度、多步骤”的发展;后者是指在同一个具体梯度或层次上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多感官、多领域、多维度、多变式、多落点、多方法”的教学。二者完美的纵横结合,是儿童高效、优质发展的关键。[16]
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评估
(一)远程测评概述
1.远程联机考试
目前,配一光学扫描器的电子计算机对考试已有了广泛用途,包括:用于审核考生报名资格;印制各类考生统计资料,掌握考生动态;为考生建立个人档案,以便存储考试成绩;计算考生应交纳的考试费用;印制准考证;印制试卷与答题卷;改卷与评分;调整分数,加分,评定等级;对成绩作统计分析;模拟录取;印制成绩单和证书;对题作质量分析;建立题库;根据命题原则建立试卷。远程联机考试时,指定要考试的试卷,调出该试卷,系统在浏览器中以HTML的方式呈现该试卷,并通过表单来输入试卷答案,被试提交答卷后,系统将被试答案存入档案之中,主试在阅卷时,可以调出被试的答卷记录进行批阅。
2.远程联机阅卷
计算机辅助阅卷主要是光标阅读器与计算机联合使用,同时光标阅读器与计算机联合在考试管理中也可以应用,教学工作人员按照计算机辅助阅卷的步骤就可以完成计算机的辅助阅卷。主试通过网络也可以远程联机阅卷。主试登录后,选择要批阅的试卷,再选择被试,调出该被试的考卷及答案,客观题由系统自动判别,非客观题由主试判定给分,主试确认提交后,判卷信息便存入被试的档案之中。
3.统计与分析
在计算机未能辅助试卷分析之前,对被试试卷的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都是由主试自己手工完成,由于是一个大量的重复性操作,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手工操作的准确度有限,导致某些数据的精确性有限,从而导致分析结果不精确,同时,由于手工操作,很难进行进一步的试卷分析,也就不能真正达到为测评服务的目的,所以计算机辅助行试卷分析,成为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进行试卷分析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使用专门的统计和分析软件,例如SPSS软件等,现在各个软件公司也先后生产了一些统计和分析软件,二是可以通过一些常规软件进行试卷分析和成绩的统计,包括Excel等软件等。
测试数据可以包括两类的数据,一是宏观测试数据,二是微观测试数据,宏观测试数据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管理应用而需要的数据,包括一个班级和一个学校测评结果等,从而让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产生相应的管理策略和管理决策,对教育教学进行良好的监控和管理。微观测试数据即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的数据,通过微观测试数据,主试可以了解被试的思维样式和水平,分析被试的思维特点,在那些方面比较强,而在那些方面则比较弱,从而使主试能够掌握今后的训练重点,注意对个别的被试进行特殊的帮助和支持,从而真正对教学进行监控。
对试卷进行分析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原始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中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和最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最后是写出最终的分析结果报告,得出分析结果。原始数据的录入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计算机录入,一是手工录入,在录入之后必须对原始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采取修改和重新录入等方法,并根据需要分析的目标结果,对数据进行删除和添加,接着就可以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包括对被试情况、试题情况和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最后的总结报告,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相应的依据。计算机的统计与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1)帮助被试澄清对分数的认识:对于被试的某一次考试,选择参加这次考试的全体被试中的不同样本范围并计算出量表,就可以按照量表转换公式得到这个被试的原始分数在不同的样本范围的转换分数。对这个分数的解释可以帮助被试确定自己在所感兴趣的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并正确认识这种位置:它让被试明白分数的含义是相对的,单纯的分数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2)获知被试变化趋势:被试如果希望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就需要按时间轴作一个关于考试成绩的历史追踪。由于直接比较原始分数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将它们转换成的标准分数、百分等级分数等相比较,就能够得出是前进还是后退的结论。
(3)被试知识和能力的分析:题库系统与被试之间通过联机测试界面进行交互,计算机记录并分析被试有意义的反应信息,通过对这些反应信息的分析,可以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过程信息。对被试的分析有两个维度,即知识内容和认知能力。由于每道题目都考查了某个(或多个)知识点和认知分类,因此通过分析被试在题目上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被试在知识点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范围和程度,得到知识点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分析结果可以用于生成针对被试个人的指导语,提示被试在哪些方面已经达到教学要求,哪些还需要加强训练;可以为被试准备有关的教学材料,包括错答题目的例题讲解和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的说明性材料,以帮助被试纠正错误理解和观念、找到并巩固自身的薄弱环节。
(4)激励被试的学习:通过与样本适度的比较,并对比较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激发被试学习的动力。
计算机辅助阅卷和辅助试卷分析将更加系统化和责任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计算机辅助阅卷和辅助试卷分析将更加完善。
(二)IRT开发
以项目反应理论(IRT)为基础的自适应测验是根据每个被试的不同情况,用几组不同的试题来测评被试能力水平的一种测验。在自适应测验中,考试系统向应试被试提出一个或几个试题,并对被试答题进行判断,根据被试答题情况,再从题库中选择最适合于测评被试个体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使试题与应试被试的能力水平相符合,向他们提出的题目,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可以为估测被试的能力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自适应测验比常规测验具有更高的效率,它可以用比常规测验更少的试题而获得可与之相比或更佳的测评效果。有实验表明,在同等测评精确度的条件下,自适应测验可缩短40%至60%的测验长度。另外,由于按照个体的能力水平而确定测验的难度,对个体来说能提供最好的测评,自适应测验就可以从题库中对每个应试被试选出难度水平适合他们的试题,从而可以解决测评精确度和能力跨度不能兼顾的问题。
参与远距离学习的被试范围很广,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这种诊断性测试具有相当高的效率,要用尽量少的试题,测试出被试的真实能力,否则会引起被试在学习时间上的浪费,也可能引起被试的厌烦或恐惧情绪,从而影响被试的学习。另外,由于基于IRT的题库中,试题的属性可以与施测样本无关,故不同时间内进行的考试,其测评结果是可以比较的,前面介绍美国的大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都采用基于IRT的计算机化适应性测试,被试可以随时参加他所选择的考点举行的考试,而不像过去,必须同时参加定期举行的考试。这种不同考试之间测评结果的可比性,正好可以满足远程学习中考核的异步性的要求。因此,未来远程教育中的考核测评,必然是计算机化的适应性测试。
1.原理框图
图9-7 DXC-Ⅲ型多项心理测评仪原理框图
计算机辅助测验(CAT)系统由DXC-Ⅲ型群体多项心理测评仪及配套软件组成,主要由DXC-Ⅲ型主机板、键盘板、显示器、群体扩展系统、电源、打印绘图仪和微机及软件组成。[17]
2.多媒体呈现方式
由于多媒体系统具有图文并茂、声色具全等特点,因此,制作微机多媒体测验系统,采用图像和语音双通道呈现。仪器通过串行口与通用微机联接,在呈现问题图像图形时,可利用语音系统配上解说词或增加背景噪声干扰。刺激物均存于微机中,由主机发出调用指令,通过串行口,由微机调出相应图形、图像、语音。
测评可做2张多媒体光盘,一张光盘呈现普通的测验,另一张光盘呈现创造性测验。光盘软件程序框图如图9-8所示。
图9-8 多媒体光盘软件框图
3.记录数据
给被试呈现刺激物后,DXC-Ⅲ型仪器开始计时,并扫描被试输入信号,记录4个值:被试何时按键,何时松键,中间有否修改,按的是什么键.每次测验题目从25项到150项不等,问卷测验可以到566项,一次测验可同时做36人,DXC-Ⅲ型仪器可连续做32批1152人。结果可自动存入DXC-Ⅲ型仪器,该仪器内设制停电数据保护装置,即关断电源后数据不会丢失。
4.数据处理保存
测试数据通过串行口送入微机存盘,用PROC软件进行处理。首先,呈现一幅图形,图中有按照常模的平均反应时间曲线和以二个标准差为界的上下两条曲线,以第一反应为准,一般人反应均在二条曲线之间。结果有正确反应数、错误反应数、无效反应数、标准分、相关检验值。无效反应为刺激呈现后反应时间小于300 ms,或小于平均时间3个标准差,标准分为单位时间内正确率根据常模按9分制换算的得分。相关检验值为被试反应曲线与按照常模的平均反应时间曲线的相关作相关显著性检验的值。某测验题目难度理论上基本一样,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即相关度很高。如果事先做过同类测验,或相同测验则曲线相关度降低,有些不认真或不愿做,则相关度亦降低。处理完的数据存盘保存。
5.结果输出
在使用现场也可以直接通过仪器并口打印输出,接PP40打印机可打印四色剖析图,接通用打印机可打印数字结果。因此,仪器可离开微机单独使用。
原始数据和结果被整理成ASCⅡ码形式,可以用通用编辑程序(如PE,WPS,EDLIN)编辑整理叠加。经过专门的处理软件处理后,可直接由通用统计软件包调用(SPSS或SPLM等)。
七、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局限
网络环境较之常规环境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的资源共享,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即要避免无米之炊,也要防止过多的资讯泛滥,使学生淹没在无序的资源海洋里。网络化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某些注重情感交流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活动中,网络的不当使用将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网络课有别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交互性和开放性,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好足够的网络资源,没有恰到好处地选择好交互主题,就没有必要用网络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化等科目,网上资源并不是很丰富和适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标准和要求建设相应的资源库。在没有足够且适用的资源时强求进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难免有滥用网络之嫌。
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化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直观演示解决教学难点,同时计算机独特的显示有助于知识的整理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但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依赖于计算机而产生的“傻瓜化”倾向,不利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网络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此结束。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查询或论点辨证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凭学生随意的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往往会使学生得到与知识传授初衷相反的结果。
在网络教学的推广中,千万要注意:为了赶时髦而忽视了传统的教育手段,把网络教学变成技术操作演示课,为了网络教学而网络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传统教具如实物、模型、挂图等在教学中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在网络课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网络教学”的概念,花费许多精力使用FLASH、3D或Director等将原本可以利用教具简单,形象的解释的知识给模拟出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看着比动画片还有趣味的课件,捧腹之余哪里还会再有学习之心。
总之,由于网络课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资讯获取方面的极大便利性,为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时间,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讲述者或传递者,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知识的传递转为知识的整理和激发学生的思考。然而,网络课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要求很高,对准备工作的要求也要高于常规课堂教学,尤其在当前我国学校硬件资源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网络课的使用一定要慎重而适度。[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