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胆固醇在肝细胞中经一系列酶的催化转变生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
1.初级游离型胆汁酸的生成 在肝细胞的微粒体和细胞质中,胆固醇经7α-羟化酶催化,生成7α-羟胆固醇,然后再经多步酶促反应生成初级游离型胆汁酸,主要有胆酸和鹅脱氧胆酸。
在肝中,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是7α-羟化酶,7α-羟化酶受胆汁酸的负反馈调节。口服消胆胺或纤维素多的食物促进胆汁酸排泄,减少胆汁酸的重吸收,解除对7α-羟化酶的抑制,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可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对7α-羟化酶和胆固醇侧链氧化酶的活性均有增强作用,可促进胆汁酸的合成。故甲亢患者,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甲减患者则升高。
2.初级结合型胆汁酸的生成 胆酸或鹅脱氧胆酸分别与牛磺酸或甘氨酸结合形成初级结合型胆汁酸。胆汁酸首先在微粒体硫激酶作用下被辅酶A活化,继而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分别生成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通常情况下甘氨胆汁酸与牛磺胆汁酸的比值为2∶1~3∶1。这种结合作用使其极性增强,亲水性更大,有利于胆汁酸在肠腔内发挥其促进脂质消化吸收的作用,且防止胆汁酸过早的在胆管及小肠内被吸收。
(二)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结合型初级胆汁酸随胆汁分泌入肠道后,协助脂类物质消化吸收。在小肠下端及大肠中,一部分结合型的初级胆汁酸受细菌酶的作用,水解脱去甘氨酸或牛磺酸,生成游离型初级胆汁酸,再在肠菌酶的作用下,胆酸转变为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这种由初级胆汁酸在肠菌作用下形成的胆汁酸称为次级胆汁酸。
(三)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排入肠道的胆汁酸(包括初级、次级、结合型与游离型)约95%以上被重吸收入血,其余的随粪便排出。这种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回到肝脏,肝细胞将游离型胆汁酸再重新合成为结合胆汁酸,并同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肠道,这一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图14-1)。结合型胆汁酸在小肠下段被主动重吸收。肠道中的石胆酸(约为5%)由于溶解度小,一般不被重吸收,直接随粪便排出。正常人每日有0.4~0.6g胆汁酸随粪便排出,相当于每天胆汁酸的生成量。
肝每天合成胆汁酸的量仅0.4~0.6g,胆汁酸代谢池共有胆汁酸3~5g,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不能满足饱餐后小肠对脂类乳化的需要。但是,人体每次进餐后可进行2~4次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从而使有限的胆汁酸最大限度地发挥乳化作用,以保证脂类的消化吸收。因此,胆汁酸肠肝循环可以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图14-1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