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掌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以丙氨酸及α-酮戊二酸为基质液,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及谷氨酸,丙酮酸能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显棕红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光吸收A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反应体系中产生丙酮酸的多少,即反映出酶活性的大小。
反应如下:
【实验器材】
试管;分光光度计;微型加样器(移液器);恒温水浴锅;血清。
【实验试剂】
1.0.1mol/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 称取KH2PO42.18g,Na2HPO411.93g加水配成1 000ml,调pH 7.4。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基质液 精确称取DL-丙氨酸1.78g,α-酮戊二酸29.2mg,放烧杯内,加上述磷酸盐缓冲液约30ml,然后以1mol/L NaOH溶液校正pH至7.4,将其全部移到100ml容量瓶中,再加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刻度,混匀,加氯仿数滴防腐,置冰箱中保存。
3.显色剂 取2,4-二硝基苯肼20mg,溶于17ml的浓盐酸中,加水至100ml,置棕色瓶中放冰箱内。
4.丙酮酸标准液(2mmol/L) 准确称取分析纯级的丙酮酸钠22mg,用0.1mol/L pH7.4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100ml。
5.0.4mol/L的NaOH液 称取16g NaOH加水定容至1 000ml。
【实验方法】
(一)样品酶活性测定
1.取两支试管编号,按附表15操作:
附表15 ALT活性测定试剂用量表
2.室温放置 10min,以对照管调“零”点,用波长520nm比色,读取光吸收A值。
3.从标准曲线中查得ALT活性单位。
(二)酶活性标准曲线绘制
1.取5支试管编号,按附表16操作:
附表16 标准曲线绘制试剂用量表
(续 表)
2.室温放置10min,以对照管调零点,读取各管在520nm处的光吸收A值。
3.以A值为纵坐标,酶活性单位为横坐标,作图绘成标准曲线。
【注意事项】
1.应用新的不溶血的血清测定。溶血标本中转氨酶活力较高,会影响测定效果。
2.超过200单位者要用生理盐水将血清稀释10倍后重做。
3.操作中加0.4mol/L NaOH液时,需以较慢速度加入,并且边加边摇匀。否则α-酮戊二酸引起的发色增强。
4.实验中的各管条件要保持一致。
【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正常血清中含量很低。当肝脏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强,释放于血清中,导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增强。因此,该酶活性可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及预后判定指标之一。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明显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心肌梗死时ALT中度升高,阻塞性黄疸和胆道炎症时,ALT中度升高。
正常参考值:5~25卡门氏单位。
(秦子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