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上午,人民网发布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由此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柴静,这位曾于1992年在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后又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的女子,颇有湘妹子的泼辣味道,在中国的环保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征(左二)与袁隆平院士(中)探讨雾霾治理(左一:方志辉;右二:余建军;右一:瞿建波)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该片引爆的关于雾霾问题的讨论,却最后戛然而止,不了了之。这似乎也成了某些“公知”“公母”的软肋,光提出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
但历史上湘人历来注重笃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乃至不达目的不罢休,用湖南话讲,这叫“霸蛮”。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王征和他的团队在秸秆还田、有机种植乃至治理雾霾方面,已经探索5年有余了,用行动来迎接雾霾的挑战。
王征和袁隆平就如何在回龙湖进行有机杂交稻的实验种植和以及如何治理雾霾,有过很多探讨。当时,袁隆平院士给王征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问题:“有机水稻自然要用有机肥,你们的有机肥从哪里来?”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了,可环境问题却成了我们的新问题。尤其是雾霾,我们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百姓骂政府管理不到位、骂工业企业是最大的污染源,可他们自己也是制造雾霾的元凶啊,每年水稻的夏收、秋收后,到处是焚烧稻秆的火堆。北方烧麦秆,南方烧稻秆,如果把它们制成有机肥,也是农业为环保作出的一大贡献!”
就是这两问,启发和坚定了王征他们走“秸秆还田,治理雾霾,还我碧水、沃土、蓝天”的道路。
为此,博野有机成立新公司长沙碧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招揽天下英才。由寻立之担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规划技术原理和路线,设计机械造型。由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学生彭既明作为顾问,提供植物残体的理化指标,病虫害、农药、重金属残留和土壤微生物等指标标准。并邀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章永泰教授带领团队,攻关生物发酵技术,全力研制“农业废弃物无害化高效循环利用系统”。
“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系统”的推出,最后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该制肥机生产的有机肥,成为传统农家肥的现代科技升级版,是发展健康、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之首选;第二,这种制肥方法避免了中间焚烧的过程,有望从源头上遏制这个雾霾元凶之一,是环境治理的一大利器。
望着碧野制肥机源源不断地输出高品质有机肥,碧野科技的总工程师寻立之感慨不已:“十年磨一剑,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终极归宿,这其实是我们古农业技法无上智慧的传承。我们只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发扬光大而已。”
长沙回龙湖有机农场一带的生态系统,因为王征的团队严格使用自家生产的有机肥,没有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也日复一日得到修复。最让人惊讶的是,当夏天夜晚降临的时候,回龙湖有机农场一带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萤火虫。
“就在长沙市的近郊,黄花机场的附近。你想想,这个居民密度如此大的地方,居然出现了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萤火虫。”王征一谈起他苦心经营的回龙湖,就兴奋起来了:“每年夏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去回龙湖看萤火虫。我们经常看广告,那些萤火虫是做假的,而我们亲眼所见都是真的。”
王征、寻立之、余建军和他们的团队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后来,德国、日本的科技人员,都来到回龙湖参观和取经,面对如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都感叹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