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世纪第一个灭绝的类人猿

本世纪第一个灭绝的类人猿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大型猿类,长臂猿体型比较纤细,被称为“小猿”。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存3群23只左右,被认为有可能是本世纪最早灭绝的灵长类。多数种类长臂猿成年雌雄性体色的差异比较明显。所有长臂猿种类当中,仅在合趾猿中出现成年雄性携带婴猿的现象,1岁之后的婴猿一般由父亲携带。笼养长臂猿的寿命最高可达48岁。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文/马长勇 插图/栩栩 | By Ma Changyong Illustration by XuXu

相对于大型猿类,长臂猿体型比较纤细,被称为“小猿”。作为人类的近亲,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小猿”可能还没有被人类好好了解,就即将从地球上消失。

一提起类人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黑猩猩、大猩猩或者猩猩,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想起长臂猿,甚至还有一些人不知道长臂猿也是类人猿之一。虽然在过去的40-50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长臂猿的野外研究当中,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在不断增加,但长臂猿得到的关注度要比“大猿”们少得多。2008年,有人在探索频道的网站上搜索与类人猿相关的节目并进行统计,其中关于黑猩猩的高达43个,大猩猩22个,猩猩稍微少一些,只有7个,但关于长臂猿的仅仅有3个,长臂猿的关注度可见一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物种的保护级别分为: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世界现存17种长臂猿中, 4种长臂猿被列为极危,11种濒危,1种易危。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存3群23只左右,被认为有可能是本世纪最早灭绝的灵长类。

在生物学分类上,长臂猿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猿猴亚目(Haplorrhini)长臂猿科(Hylobatidae),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世界现存长臂猿被分为4属17种,我国有3属6种。

顾名思义,长臂猿的手臂很长,因不同种类而异,成年长臂猿的体重5-15 公斤,体长50-90 厘米,然而臂展可达1.5-1.7 米。相对于大型猿类(生活在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还有东南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猩猩),长臂猿体型比较纤细,被称为“小猿”。长臂猿有镜像自我识别的能力,与其他类人猿一样,长臂猿没有尾巴,具有灵活的腕关节和肩关节,使其能够以独特的臂行方式栖息于林冠上层,“荡”是它们的主要移动姿势,虽然可以双足直立行走,但它们极少下地活动。长臂猿是严格树栖灵长类,几乎一生都在树上度过,它们对生活的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成片树冠能相连的森林。长臂猿分布在中国、印度、孟加拉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的季雨林当中,喜食果实,榕树的果实在它们的食性中占着重要地位,也会吃叶、芽和花,还有一些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偶尔也会捕食哺乳动物,比如鼯鼠。

西黑冠长臂猿(雄)

长臂猿主要的婚配制度为一夫一妻,以小家庭的形式生活在一起,一个群体由1只成年雄性1只成年雌性以及它们的后代组成,群体大小一般为3-5只。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长臂猿的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不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在某些特定的栖息地中,一些长臂猿可以形成稳定的一夫二妻制的社会结构,例如,生活在我国云南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广西的东黑冠长臂猿还有海南岛的海南长臂猿。一夫二妻婚配制的长臂猿群体也相对较大,一般为5-8只,最多可以达到9只。每个长臂猿群体都具有自己的家域,两个相邻的家庭经常为了防御领域而发生冲突。生活在东南亚的长臂猿家域范围在30-60公顷左右,但分布在我国纬度比较高的长臂猿的家域面积要大得多,约为100-200公顷,海南长臂猿的家域面积甚至可以达到400公 顷。

海南长臂猿(雌)

多数种类长臂猿成年雌雄性体色的差异比较明显。雌性长臂猿通常每3-5年生一胎,妊娠期为6-7个月,婴猿出生后手脚就能抓住母亲的皮毛,依附在母亲的腹部,由母亲带着,直到差不多2岁的时候完全独立。所有长臂猿种类当中,仅在合趾猿中出现成年雄性携带婴猿的现象,1岁之后的婴猿一般由父亲携带。长臂猿长到8岁左右性成熟,之后便会离开自己的家庭去寻找机会组建新的家庭。长臂猿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有些种类还会经历神奇的体毛变色过程。西黑冠长臂猿的婴猿刚出生的时候为淡黄色,在1岁左右开始变为黑色,当性成熟了之后雌性又变为黄色或者棕黄色,但雄性会一直保持黑色。笼养长臂猿的寿命最高可达48岁。对泰国考艾国家公园(Khao Yai National Park)白掌长臂猿的研究始于1977年,是世界上研究长臂猿持续时间最长的基地之一,通过长期野外研究表明雌性白掌长臂猿可活到43岁,到30岁-40岁的之间的雌性还可以进行繁殖。

所有种类的长臂猿都可以发出嘹亮的鸣叫声,除了生活在印尼爪哇岛的银长臂猿和明打威群岛的克氏长臂猿外,其他种类的长臂猿成年雌雄性之间都可以配合发出二重唱,特别是冠长臂猿属下几个种的鸣叫声最悠扬,二重唱配合更加默契。长臂猿的鸣叫声,可以传播到两公里之外,是森林里的“歌手”,它们通常都是在清晨引吭高歌,有长臂猿生活的森林会因为它们的歌声而更显得生气盎然。

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据考证,诗中的猿声指的就是长臂猿的鸣叫声。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对长臂猿的记载始于4世纪(晋朝);到15世纪左右,长臂猿还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中部、东南、西南和粤琼地区,北界达甘肃庆阳,东界至浙江镇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清末民初),云南和两广地区还广泛连续分布长臂猿;如今长臂猿只分布在西南边陲,还有海南岛残存的小种群,我国6种长臂猿的数量总共不超过2000只。

西黑冠长臂猿被分为4个亚种,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的哀牢山,约有183群。滇南地区的西黑冠长臂猿主要分布在绿春的黄连山、金平的分水岭和芭蕉河等区域,种群数量极少,残存4-7群,不足25只 ;景东亚种主要分布在无量山,约87群 ;滇西亚种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临沧地区,仅有4群左右。西黑冠长臂猿除了我国云南之外,还分布在老挝和越南,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有1300-2000只,我国云南的数量约在1100-1300只。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无量山大寨子监测站是在国内建立较早的长臂猿监测站之一,并在那习惯化了世界上第一群西黑冠长臂猿,开创了在我国不投食习惯化长臂猿的先河,如今在基地周边已经有3群长臂猿被习惯化,为系统的行为生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黑冠长臂猿成年雄性也是通体全黑;成年雌性主要为黄色或者棕黄色,头上的黑冠比较小,在嘴角上方有两小块白色的毛发。小长臂猿出生之后通常为淡黄色,在1岁左右变为黑色,到了性成熟时,雌性再变为黄色,而雄性则一直保持黑色。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上生活海拔最高的长臂猿之一,群体主要以一夫二妻的婚配制度为主,但在与它们仅一河之隔的哀牢山,指名亚种的婚配制则主要是一夫一妻。

海南长臂猿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西南部山区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少的灵长类,被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种群数量约为3群,23只。然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海南长臂猿的数量还有2000只,由于森林的丧失,长臂猿的数量急剧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调查显示海南长臂猿仅残存7-9只。2003年的野外调查显示,种群数量为2群,13只。野外长期监测发现,两个群体中除了一只雌性由于年龄过大而可能失去了繁殖能力,其他的雌猿基本每2年可以生一胎,但直到2013年才增加了一个新群体。虽然过了整整10年才增加了一群,但在该物种的保护上还是给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海南长臂猿的婚配制度也是一夫二妻制,一个家庭的个体数最高可达到9只。与冠长臂猿属其他种的长臂猿相似,海南长臂猿成年雌雄的体色差异很明显,成年雄性主要为黑色,头顶也有簇状冠毛,雌性主要为黄色,头顶有菱形或多边形的黑冠。刚出生的婴猿呈淡黄色,差不多3个月的时候开始慢慢变黑,雄性体毛会一直保持黑色,而雌性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后就变为黄色或者棕黄色。海南长臂猿是目前所有长臂猿当中家域面积最大的,可超过400公顷,几乎是东南亚一夫一妻家庭长臂猿的10倍有 余。

东黑冠长臂猿(雌)

曾经东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于红河(元江)以东的我国南部和越南北部,但不幸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认为在我国灭绝,60年代之后在越南也没有该物种的相关报道。2002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调查人员在越南与中国相邻的高平省重庆县发现了一个残存的小种群。由于发现长臂猿所在的森林与我国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是相连的,FFI中国灵长类项目的相关人员推测在邦亮林区可能也会有东黑冠长臂猿分布,因此不断的在相关区域展开野外调查。直到2006年,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与当地林业部门联合开展的调查确认了东黑冠长臂猿在我国的存在。2007年9月,FFI中国和越南项目联合开展了跨国界的种群数量调查,确定了在这一小片森林当中共有18群,110只东黑冠长臂猿,其中中国境内的有4群,23只。中国广西靖西县与越南高平省重庆县交界的一小片森林是目前东黑冠长臂猿唯一的分布区,由于分布区狭小,种群数量极少,被IUCN列为极危,同时也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

对东黑冠长臂猿的了解基于从2007年底开始对我们国内3-4个群体系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东黑冠长臂猿是世界现存所有种类长臂猿当中唯一一种生活在喀斯特森林当中的长臂猿,虽然栖息地的乔木比较矮,但与西黑冠长臂猿一样,它们的婚配制度也是一夫二妻为主。成年雄性毛色主要为黑色,胸前有褐色斑块,头上的黑冠不明显;成年雌性主要也是为黄色或棕黄色,胸前也具有褐斑,但脸上有一圈长而密的白毛,头上的黑冠也比较大,经过后脑勺延伸到背部。与同属的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不同,东黑冠的小长臂猿出生时就是黑色,直到性成熟时次性变为黄色,而雄性也是保持黑色。

历史上,北白颊长臂猿分布于我国云南的勐腊县、江城县和绿春县,上个世纪60年代,种群数量为130-150群,533-615只。1958年,在勐腊县城还可以听到不同方位传来北白颊长臂猿的鸣叫声。然而,1984年调查显示,数量仅为约100只;到了1989年,数量只剩下不超过40只。根据2011年最新的调查,北白颊长臂猿极有可能在中国野外灭绝。除中国之外,这个物种还分布在老挝和越南,IUCN红色名录的保护级别是极危。

北白颊长臂猿成年雄性主要为黑色,仅颊部有白色长毛,形成颊须,从嘴角下方直达耳上部,成年雌性主要为黄色或者浅黄色,脸周有明显白色。刚出生的婴猿为乳黄色,1岁后变黑,仅双颊为白色,雌性的白颊看起来没有雄性的明显。性成熟后,雌性变为浅黄色,雄性则保持黑色。上个世纪80年代在西双版纳对北白颊长臂猿的研究显示,它们的社会结构为一夫一妻制,群体大小通常在5只左右。

白掌长臂猿(雄)

白掌长臂猿因手和脚的颜色相对较浅,看起来呈白色而得名,不管雌雄都有白色的脸周,在体色上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亚种存在一定差异,大致为褐色或黑色的深色型和浅黄色的浅色型。

白掌长臂猿是分布范围最广的长臂猿,从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中南半岛萨尔温江(怒江)与湄公河(澜沧江)之间大部分区域,往北延伸到我国的云南。白掌长臂猿曾经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县、西盟县和孟连县等,是白掌长臂猿分布的北限。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白掌长臂猿的的数量仅为5群,19-27只。201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瑞士苏黎世大学联合在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考察,期间没有听到白掌长臂猿的鸣叫声;而且根据访问调查,自从2000年之后就没有人在该区域听到过鸣叫声。白掌长臂猿也有可能在中国野外灭绝。目前白掌长臂猿在IUCN的红色名录被列为濒危。

历史上东白眉长臂猿广泛分布于云南的泸水、保山、龙陵、腾冲、盈江、陇川、潞西和瑞丽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东白眉长臂猿的分布区锐减。目前,东白眉长臂猿仅在我国主要生活在高黎贡山,还有腾冲县猴桥镇到盈江县苏点乡一带,在我国数量不足200只。除了中国之外东白眉长臂猿还分布在印度和缅甸。被IUCN列为易危。

我国的东白眉长臂猿是分布纬度最高的长臂猿,相对于生活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长臂猿,它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严酷,温度、食物可利用性等的季节性变化更明显。东白眉长臂猿的成年雄性的为黑色,具有两条能截然分开的白色眉毛;成年雌性的体毛主要为灰褐色,四肢颜色比身体其他部位偏淡。东白眉长臂猿的社会结构为一夫一妻制,群体大小通常4-5只。

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片段化是长臂猿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造成长臂猿种群数量大规模下降的主要因素,造成这些威胁的人为活动主要包括伐木、选择性砍伐、毁林开荒、林下种植、薪柴采集还有放牧等。商业性的砍伐对原始森林是毁灭性的。20世纪初,海南岛全岛几乎都有长臂猿的分布,那时候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到50年代,在海南的12个县区还生活2000多只长臂猿,那时候的森林面积可达86万公顷;而到了80年代,只有约30只海南长臂猿残存在20万亩的森林当中。将原始森林转变为经济林也是长臂猿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因素,西双版纳保护区外橡胶的种植使北白颊长臂猿的栖息地急剧减少。选择性的砍伐、林下种植、放牧等可导致栖息地严重退化。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在栖息地内进行砍树、烧炭、采集薪柴等活动,使得中国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严重退化。对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一个400 平方米的样方内,只记录到了10棵胸径超过10厘米的乔木,而在这个区域内,共有12个被砍过之后的乔木树桩,基径都超过了35厘米。毁林开荒、伐木、林下种植草果是造成我国东白眉长臂猿栖息地退化和片段化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东白眉长臂猿约有100多只,但栖息地片段化非常严重,小种群呈孤岛状分布,最大的小种群为3-4群,高黎贡山赧亢的东白眉长臂猿只剩下1群。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基本被阻断,各地方的小种群会因为后代找不到配偶、近交衰退、随机因素等慢慢的走向灭绝。

北白颊长臂猿(雄)

长臂猿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偷猎。长臂猿的鸣叫声很嘹亮,它们的叫声有防御领域,吸引配偶等功能,在长期进化的历史上具有优势而被自然选择保存了下来,而在我们人类面前,鸣叫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猎人们可以很容易就根据鸣声确定他们的位置。我国现存的长臂猿主要分布在西南边陲,这些区域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一些少数民族视长臂猿为包治百病的奇药。生活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傈僳族就认为,东白眉长臂猿的头骨可以治癫痫,他们会在森林中猎杀长臂猿。在云南南部,傣药中有一种传统的水磨药材“路南尼”就是长臂猿的骨骼,声称可治疗慢性病、妇科疾病、解毒等。长臂猿生活在小家庭中,通常3-5年才生一胎,8-10岁才性成熟,繁殖速度非常慢,即使是小规模的猎杀也可以导致局部种群灭绝。

东白眉长臂猿(雄)

非法宠物贸易也是长臂猿面临的威胁。在泰国的苏梅岛,很多白掌长臂猿被当地人非法饲养来当作摄影道具在沙滩、酒吧、闹市区等与游客进行合影,进而收取费用。通常都是年幼的长臂猿,3岁-4岁之后的长臂猿就变得很有攻击性而不适合作为道具,它们就会被抛弃,从野外捕获的更年幼的长臂猿就会进入市场中替代它们。被遗弃的长臂猿有些会被送到长臂猿救护中心,勉强可以延续它们的生命,有些长臂猿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每在野外获得一只小长臂猿就说明,一个群体的长臂猿,至少是小长臂猿的母亲被猎杀。在整个泰国估计有4000-5000只白掌长臂猿被非法饲养。

长臂猿的生存状态极度濒危,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长臂猿会很快走向灭绝;长臂猿是人类的近亲,但长臂猿受到的社会关注度始终不够。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活委员会(IUCN SSC)开展了首个“长臂猿年”(Year of the Gibbon)活动,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长臂猿的濒危状态,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在长臂猿就地保护、救助、康复和迁地保护上的支持。我们希望这些“小猿”的被忽视只是曾经,这些岌岌可危的森林精灵容不得我们人类再怠慢下去,不然它们就极有可能成为在本世纪第一个灭绝的类人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