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对贝九有所领悟
文/寇毅
By Kou Yi
贝多芬26岁时开始逐渐丧失听力,32岁时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史称《海利根施塔特遗言》。这封遗书写道:“六年来我处在何等绝望的境地。庸医的治疗使我的病情更为恶化,我年复一年怀着好转的希望,但都落了空。这感官在我身上曾经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在我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与之比拟。我注定会遭人误解,这种不幸令我加倍痛苦。我必须在孤独中生活,就像一个被放逐的人。”45岁时(1815年),贝多芬接待了英国钢琴家尼特,尼特建议他去大不列颠拜访一位杰出的耳科专家,但遭到了否定。贝多芬说:“我已经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建议,自从有一次我从椅子上摔下来,发现自己完全听不见,医生说我的神经被损伤了。”
3年后,贝多芬动笔写作第九交响曲,花了6年完成,此时贝多芬已54岁(1824年),距他离世只有3年。第九交响曲同年首演即严重失误,问题出在第四乐章的声乐部分,歌手此前在排练(仅仅两次)时要求改得容易些,贝多芬一口回绝,女低音翁格尔当面称作曲家是“统治所有嗓子的暴君”,“好吧,我们必须在上帝的名义下继续折磨自己了”。即使如此——歌手们有所省略的高难的声乐演唱,这部作品的首演还是在三位指挥的领导下引起了轰动。在某一刻,有人说是第二乐章后,翁格尔拉了拉贝多芬的袖子,让一直盯着乐谱打拍子的作曲家转身,看看他听不到的掌声与喝彩。现场观众立刻要求再来一遍,乐队重复演奏了第二乐章,观众发出四次欢呼,当爆发第五次欢呼时,警长在音乐厅大声吼道:“肃静!”
2013年DG和Touchpress联合推出贝九APP,2015年3月推出中文版。在iPad格式里的“领悟”内容中,诸位音乐家、记者分享了他们对贝九的体会。双簧管演奏家阿尔布莱希特·梅耶说:“谁能想象(贝多芬)写下一首自己听不见的交响曲呢?无人能体会那种感受。”圆号演奏家萨拉·维尔向人们示范了演奏的难度,认为贝九对她最大的人文启示是博爱。钢琴家爱丽丝·纱良·奥特总结了贝九的几个关键词“平等”、“同情心”、“理想主义”、“希望”、“乐观”。中提琴演奏家沃尔特·库斯勒将贝九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马勒《第九交响曲》、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并列。摇滚乐记者保罗·莫雷提到了贝多芬与蕾哈娜的关系。BBC主持人苏西·克莱恩比喻莫扎特和贝多芬就是美女与野兽。作曲家斯文·赫尔比希称贝九体现了从启蒙时代跨入未来的理智与冲突。合唱指挥西蒙·哈尔西直言《欢乐颂》的演唱有时需要“作弊”。指挥家加德纳判定贝九的本质即变化多端的情绪。作为加德纳同行的杜达梅尔从音乐教育的角度认为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象征。小提琴家斯坦利·多兹猜想,正是由于贝多芬的耳聋导致某些乐谱标记出现争议,想象与实际的差距同时制造了音乐的魅力。指挥家伯恩斯坦谈到贝九,自认为有些失态,他联想到了地球上存在那么多的前线、护照、边界、障碍、墙壁,但贝多芬在所有作品中为此抗争并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聆听他,才值得被称为人类。相信每一个听众,你也会有对贝九的领悟。
贝九APP中文版的主角当然是这首非凡的交响曲,我们能听到四个版本,分别是50年代末的弗里恰伊、60年代初的卡拉扬、70年代末的伯恩斯坦直到90年代中期的加德纳留下的录音或录像,基本上代表了立体声时代的贝九诠释之路。弗里恰伊与柏林爱乐录制于1957年的贝九是最早的立体声版本,很具有书生气质,音乐的叙述沉稳、清晰,各声部鲜明,富于韵味;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突出流畅的表达,凝聚力很强,锋芒毕露,具有大江大河的气势;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的现场录像展示了一位浪漫主义指挥家兴奋的灵魂,弹性、活跃,时常具有突然的爆发;加德纳率领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使用贝多芬时代的乐器演奏,音响单纯朴实、迅猛有力,当年首发时可谓一鸣惊人,迄今已是古乐演奏贝多芬的里程碑。四个版本的贝九演奏可以随时切换,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版本比较的效果,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乐表情反映出指挥家诠释的重大差异,无疑也是音乐生命力的绝佳证明,此之谓历久弥新。
贝九APP除了提供看和听,更重要的是以音乐、图形和乐谱的交互,使得我们准确地感受到管弦乐队的工作和作曲家创作是一项何等复杂的工程。不同颜色的圆点按照管弦乐队不同乐器的位置分布,随着音乐响起,相应颜色的圆点会以与音乐相同的频率闪烁,并以放大程度显示强弱变化。此举也便于耳疾患者以视觉方式理解——交响乐各乐器组交汇的特点。在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中,男主角、音乐教师霍兰先生就是以舞台上与乐队同频率闪烁的彩灯,向耳聋的儿子传递了音乐的震撼。如果竖着看屏幕,则同时显示出乐谱的行进,可以看五线谱总谱、缩略总谱,也可以看贝多芬的手稿。虽然不是很多人能看懂,但保罗·莫雷说过,这些各种各样的记号就是音乐家的思想。配合乐谱左上方滚动的文字解说,每个人都可以想象,这一处弦乐或者铜管可能表示着什么样的情绪。
贝九APP蕴含的丰富信息让贝九和贝多芬“说话”了,它标志着古典音乐进入移动信息化时代,关键是“信息化”三个字,所以它不同于流媒体或者下载,其目的仅是服务于看和听,信息化的目的更接近音乐教育,面对所有人。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形式开枝散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