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城市

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城市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次比赛前设立一个目标,完成目标的喜悦不亚于取得冠军。各地马拉松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景观,还拥有各异的民族和城市风情。一般城市马拉松为保证参赛者的安全,都要封锁赛道附近的其他道路。为了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最小化,马拉松比赛设有一定的关门时间,超过时间,道路就会解封,马拉松选手也将失去跑步成绩。让人感到首尔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运动城市。

城市马拉松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与奥运会的竞技马拉松不同,它以市民为主体,只要身体健康,经过适当的训练都可以参与进来,不需要特殊的装备和场地。而且参与比赛并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每次比赛前设立一个目标,完成目标的喜悦不亚于取得冠军。即使没有完成目标,待到完赛时拿到自己的成绩记录和纪念牌,一切不甘也释然了。而且总有些东西让你怀念,驱动着你去期待下一场比赛。


文/王志辉


我的马拉松之路

在全球七块大陆数百个国家和地区,有数千场大大小小的各色马拉松赛事。从最北端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马拉松,到最南端福克兰群岛的史坦利马拉松;从参与人数最多——完赛人数超过45000人——的纽约马拉松,到参赛人数不足130人的英国特雷斯科岛马拉松;从举办在奢华的欧洲城市的巴黎马拉松到贫穷动荡的埃塞俄比亚海勒•格布雷塞拉西马拉松……各地马拉松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景观,还拥有各异的民族和城市风情。在马拉松爱好者圈里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衷于到世界各个城市去跑马拉松,由此也催生出了一种以马拉松为主题的旅行方式。

很多没有参加过马拉松的人很难理解马拉松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持续奔跑40多公里,挑战自己的极限,跑完之后又是持续几天的疲劳和困顿。我每次跑完马拉松回来,还会有很多朋友问我取得了什么名次。明知道自己肯定拿不到奖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花几个小时累死累活地奔跑?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初次接触马拉松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和北大山鹰社的朋友组织起来一起报名参加北京马拉松。首个马拉松准备得很仓促,暑假从西藏登山回来,凭借高原适应下来的优势,在操场上跑了两次二十公里;又在跑步前买了一双廉价的多威跑鞋,记不得听哪个跑友的建议还买了小自己平时鞋码2号的。结果成绩还不错,第一次跑就进了四小时,但是由于鞋不合适,右脚脚指甲盖顶紫了。学生时代的马拉松可以说更像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虽然完成的过程很艰苦,但是完赛后的成就与喜悦在我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时隔四年之后,或许是受到了曾经的跑友的鼓舞,或许是下定决心重新拾起曾经顽强的意志,我决定再次报名北京马拉松。四年来由于经过几次手术,中断了日常的训练,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为了再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我进行了半年的跑步针对训练。

2010年十月份那场北京马拉松赛,可以说是历年来参赛环境最恶劣的,从比赛开始就飘起了小雨,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很多人赛前准备不足,中途由于失温而退出。我依靠半年系统的训练和赛前充分的准备顺利完成了比赛,成绩竟然跟四年前不相上下。这让我找到自信,决定将马拉松作为自己的爱好进行下去。同样也是这场比赛,让我也认识到了北京马拉松赛事组织的混乱。在一些气温比较低的城市参加比赛,及时领到寄存衣物尤为重要。但在这次北马比赛中,由于工作人员协调不当,终点存衣处的包裹码放混乱,跑过终点后大批参赛选手急于取包而挤成一团,工作人员却缺乏相应的疏导和组织。很多队员比赛结束后在风雨中等候了半个多小时都领不到衣物,实在有失金标马拉松赛事的水平。

对“北马”的失望,让我萌生了去参加国内其它赛事的想法。一年之内我辗转北京、厦门、大连、上海,参加了国内最著名的四大马拉松赛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厦门马拉松,也是除了北京以外我唯一参加过两次的城市马拉松。“厦马”也是一个老牌的IAAF金标赛事,虽然只举办了十届,但水准很高,市政府也较为重视。厦门临海,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马拉松赛道选择沿海的环岛路,全程将海景尽收眼底,有种奔跑在大海之中的感觉。厦门马拉松也是最友善的一场马拉松。一般城市马拉松为保证参赛者的安全,都要封锁赛道附近的其他道路。为了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最小化,马拉松比赛设有一定的关门时间,超过时间,道路就会解封,马拉松选手也将失去跑步成绩。一般马拉松比赛关门时间设为5~6小时。而厦门马拉松将时间延长到7小时,这样可以让更多的马拉松业余爱好者参与并且完赛。沿途也随时可见热情的厦门居民在声嘶力竭地鼓劲儿加油,更有饭馆老板拿出自家茶水和食物,免费招待马拉松选手。

优美的赛道环境,热情好客的市民和的人性化的比赛设置,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前来厦门参赛,2012年参赛人数达到了8万人。但这也带来了超负荷的问题。起点处拥挤的人群缺乏组织和疏导,导致草坪植被遭到踩踏,垃圾随地可见。比赛沿途运动员饮料和食物的补给不及时,落在后面的选手拿不到组织方准备的补给等。这反映出了组织者一味地追求规模和影响力,而忽视了自身的组织能力。

参与了国内几大马拉松赛事之后,我面临着两个选择:去重复参加几大著名城市的马拉松,还是去参加一些缺乏经验的城市举办的小型马拉松。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启了我出国跑马拉松的旅程,让我对马拉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跑吧”是国内最有名气的马拉松论坛,上面有国内各个马拉松赛事的比赛信息。偶尔也有身在国外的跑友分享在国外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经历。这些国外的马拉松赛充满了异域的神秘和新奇感,深深吸引了我。

对当时从未出过国的我来说,这些马拉松赛事似乎都遥不可及。直到有一天,我在论坛上看到一条消息,一个在韩国旅行社工作的中国人召集国内跑友参加首尔东亚马拉松赛。

我对首尔这个城市充满了好感。一下飞机就呼吸到了湿润清新的空气,虽然同样多雾,却显得十分透亮。机场大巴座位相当宽敞,每个座位两旁都有宽大的扶手,不会出现与邻座手臂接触的尴尬。街道上各种体育健身设施林立。甚至在城市主干道两旁人行道上专门铺设了塑胶的跑道。让人感到首尔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运动城市。

到了马拉松赛场,组织的高效性和有序性以及参赛人员表现出来的高素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为IAAF金标的赛事首尔马拉松参赛不足三万人,虽然不及厦门马拉松参赛人员的一半,但是含金量很高。因为厦门马拉松参赛人数宣称八万人,但其中参加全程的只有一万余人,而首尔马拉松赛只设有全程一个项目。因此三万人如何有序的起跑,以及饮料和食品补给的难度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场赛事。在起点处同样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丝毫没有北京马拉松赛场天安门广场上人们争相恐后赶往起点的慌乱。两万多名全程选手按以往比赛成绩分五个时间段分别开跑,前面一组运动员开跑前,后面的运动员或积极地做着准备活动或安静的坐在地上等候。没有国内马拉松开跑前大家越过一道道警戒线挤向起点。完赛后从交回计时芯片到领回存衣包十分迅速,当你走到存衣的地点时,志愿者已经同时将包裹塞到你手里。已经有八十几年历史的首尔东亚马拉松是韩国最高水准的马拉松赛事,从这场比赛我看到了国内马拉松赛的组织与国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也从中找到了去国外参加马拉松赛的乐趣,可以说这是以运动为视角的深度旅游。

在一些马拉松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专门的以马拉松为主题的旅行社,组织队员去国外参赛。以韩国那家旅行社为例,每次去海外参赛的人从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马拉松团由于安排行程饮食的特殊性,所收取的费用也是相当高,但通常都与全球各大赛事有密切联系能够获得一些著名马拉松赛的预留参赛名额。目前国内经常出国跑马拉松的人还难以成规模,普遍以散兵为主,这也增加了报名参赛的难度,但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样会使行程更有趣。当一个人十分热衷于一个爱好时,协调好爱好工作与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跑步圈子里的痴迷跑友有的因为跑步而与配偶分居甚至离婚,有的因为长期请假跑马而丢掉工作,也有的为了参加国际著名赛事而债台高筑。所以对于跑者来说能够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坚持参加各地马拉松,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门艺术。2011年是我马拉松运动刚起步的阶段,此时也正面临着我博士毕业找工作。因为想能更自由的挤出时间参加外省市甚至国外的马拉松比赛。我放弃了在工作时间相对固定的三甲医院工作的机会而选择了时间相对自由的门诊部工作以方便调班和倒休。

有些马拉松业余选手能够拿到企业的全额赞助去国外参加马拉松,也有些像我们这样的狂热选手自掏腰包去国外参赛。为了节约成本和假期,有时候出去一次要在一两周之内连续跑数个马拉松,这样才比较够“本”。于是就有了今年年初,我和一个温州跑友的疯狂举动:五天之内在两个国家进行两场马拉松比赛——孟买马拉松和迪拜马拉松。这也让我发现,去国外参加马拉松最大的阻碍往往不是签证和语言,而是飞机航班延误和行程的不确定性。

因为航班延误,我从北京赶到孟买时已是凌晨,距离比赛开始不足两个小时,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参赛。孟买是我见过的安检最严格的马拉松赛事。由于08年比赛时发生过一起爆炸案,运动员检录之前要经过几次的安全门检查;起点设立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或许就是为了防止成为爆炸袭击者的目标。从马拉松体验的角度来看,孟买马拉松并不是一次愉快的体验,赛前发放了各种印度汤料冲剂还有胃药等无用之物,却没有发放有纪念意义的马拉松纪念衫,城市街道脏乱超出想象,工业污染的空气让人有窒息之感。难怪赛事开始的一个月前,孟买马拉松被摘掉了金标赛事的冠名。但比赛中也存在着惊喜,在孟买大桥上我见到了第一个马拉松日出——远处遮盖在老工业化园区浓雾背景下的一轮红日升起——这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关于孟买马拉松的记忆中。

孟买马拉松完赛后,我们要在3天之内赶到新德里坐飞机去迪拜,结果到火车站才发现,原来印度的火车票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在网上都售光了。印度车站公务员的懒散冷漠与周围骗子们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得不买高价长途汽车票一路颠簸着到了德里,还好顺路去阿格拉看了一眼泰姬陵,没有完全荒废此次印度之旅。回国才得知去印度旅行需要先托旅行社买好火车票。这次不充分的旅行准备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因此在国外参加马拉松除了进行马拉松的准备之外,还要做周密的旅行计划,对当地的交通状况有所了解,因为马拉松比赛的时间是严格固定的任何路途的耽搁都有可能导致耽搁比赛而失去了这次旅行的意义。

每个城市的马拉松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札幌马拉松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内敛,街道两旁给马拉松选手加油的观众不像热情的厦门人那样红着脸高声呐喊,而是面带微笑为选手们鼓掌。但日本人的坚持与拼搏更让人感动。在马拉松终点的医疗帐篷里抬进来的都是跑到终点力竭倒地的选手。而迪拜马拉松由于地处沙漠阳光强烈,赛事方启用了造雾机,隔绝了炙热的阳光为马拉松运动员解暑降温,奔跑在迷幻般的沙漠之都,仿佛置身一千零一夜的童话故事里。奔跑在不同的城市能够帮助我更深刻的体会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了解另一个民族的多彩生活。因此可以说马拉松式旅行为奔跑增加了游历的色彩,为旅行平添了健身的意义。

马拉松中的科学

现代人逐渐在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人变得越来越“宅”,蜗居于大都市,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另一部分人变得越来越“野”,热衷于回归自然,在徒步、攀岩、登山、跑步中享受着一种原始的快乐。这样看似矛盾的现代人类却是有着进化上的根 源。

首先人类是从不爱运动的生物进化而来。猿人进化为人类之前和黑猩猩类似,每天只需要走两三公里,因为它们的食物主要在树上。而原始的人类在捕猎采集社会中需要平均每天走路或者奔跑十几公里。可以说人类从头到脚充满了适合长距离奔跑的特征:短脚趾让我们能更轻易地稳定身体、减少颠簸,跟腱使我们能更合理地释放和储存能量,强壮的臀大肌帮助我们稳定躯干,头部的稳定性同样也帮助我们适应长跑。而现代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同样没有规律的劳动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疾病,例如心脏病和癌症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减少此类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现在人类的身体机能还没有适应劳动的急剧减少,体育锻炼正是平衡这两个矛盾的因素。但同时人类也不是天生就喜好运动的生物,而是由于后天环境压力导致身体适应了繁重劳动的需要。因此一部分人顺应了人类懒惰的天性,另一部分人则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了祖先留下来的狂野本性。跑步作为一种最原始的狩猎的需要,最能激发出人类的狂野本性,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如此热衷于马拉松的人。

有很多人包括跑步爱好者在内都有一个误区,觉得马拉松是一项伤害身体的运动,甚至不少临床大夫都认为,长时间的跑步,特别是在硬质地面如公路上跑步容易引发膝关节骨关节病。但实际上有很多马拉松业余选手参加过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马拉松,他们并没有因为膝盖受伤而不能继续进行比赛。一些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在马拉松比赛中相当抢眼,跑步的速度绝不亚于年轻的小伙子。我今年在孟买马拉松上遇到了一位101岁高龄、堪称世界上年纪最大的马拉松选手。

斯坦福大学对运动生涯超过20年的长跑运动员群体的研究发现,长距离的跑步与后期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病没有相关性。但如果本身已经有骨关节病,那么跑步会加重膝关节骨关节病。所以对于没有骨关节病的年轻人坚持进行跑步健身,随着年纪的增长不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得膝关节骨关节病,反而由于大腿肌肉的强化而减少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风险。但对于那些由于遗传或者旧伤导致膝盖骨关节病的人不应该选择跑步作为健身的方式。

我是学医出身,因此对跑步损伤防护十分重视,还特地讨教了几位研究运动医学与骨科的朋友,同时也通过医院的资源查阅了国内外关于跑步损伤的相关文献资料。非专业性的以跑步为主要健身方式的人群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37~56%,主要发生的部位是膝盖。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三大原因,首先是训练过度,即跑步的距离太长,时间太久或者速度太快。第二是膝盖解剖位置异常,这个因素通常是天生的,例如两个膝盖的内翻或者外翻导致跑步过程中下肢肌肉受力异常。第三点是因肌肉失衡而造成的膝盖损伤,例如膝盖部位的内股四头肌特别是股内侧斜肌无力不能抵消外侧肌肉群的力量。

最常见的跑步损伤有五类,包括髌骨关节疼痛综合症、髌胫束综合症、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跟腱炎和足底筋膜炎等。这五类疾病占常见跑步损伤的90%,但还有很多其他更复杂的情况,所以如果遇到跑步损伤经过一段时间自我休息和调整仍不见好的话还是建议去寻求专业运动医学专家的帮助。

马拉松防护指南

手表

对于马拉松运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一方面手表最基础的计时功能能够帮助运动员记录比赛时间,并根据不同的配速来调整自己的节奏。另一方面一些手表的附加功能如监测心率、测定跑步距离甚至定位导航等在跑者日常训练中能够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服装

跑步的服装包括上衣、裤子、内裤、袜子、运动文胸以及一些衍生的运动短裤,背心,袖套和腿套等等,可选择的种类很多,好的服装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也很大。从舒适上来讲服装大小要适中,要具有良好的贴合性和快干性。否则在持续奔跑过程中像腋下、大腿内侧、乳头等部位会出现摩擦疼痛甚至出血的情况。有些跑者钟情于压缩衣裤,认为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力量,缓解乳酸堆积,促进运动后的身体恢复,另一方面能够具有很好的导汗性和透气性。个人认为服装的舒适性最为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跑步姿势和肌肉形态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衣物。压缩衣固然具有更多的好处,但是对于跑步的人来说不是必须的,只有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才能显示出这些高科技装备的优势。

跑鞋

相比一般运动鞋,专业的跑鞋通过特殊的技术和材料增加鞋的缓冲和稳定性,可以减少跑步过程中反作用力对膝盖的冲击。但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跑鞋,反而会加重对膝盖的伤害。专业的跑鞋会根据不同的脚型和跑步环境做出不同设计,所以需要去专业的门店测量自己的脚型来选择合适的跑鞋。此外鞋的宽窄、长短也会根据跑步距离的不同而有特殊要求。在长距离的跑步过程中,脚会因为水肿而变大,所以在马拉松比赛中要选择稍宽松的跑鞋。

关于赤足跑步的问题:现代的专业跑鞋能够给腿和脚提供全方位保护,但同时也会让腿部的肌肉缺乏刺激而变得乏力,反而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诱发跑步损伤。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非洲的长跑运动员较少发生跑步损伤可能跟他们从小赤足走路奔跑有关系,因此国外一些专业的长跑运动员在训练时常增加一部分赤足训练的内容,当然也需要逐渐的适应这种训练方式。

运动眼镜

我一向认为运动眼镜和帽子并不是马拉松所必须的装备,但是在经过几次烈日下的马拉松比赛之后我更倾向于把这两个装备列为烈日马拉松的必须装备。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在无树荫遮挡的马拉松赛道上奔跑数个小时,如果没有帽子和眼镜的遮挡,很容易出现由于刺眼光导致的眩晕和过度脱水而出现中暑的现象。此外,五颜六色时尚的运动眼镜和帽子也是一些运动员彰显个性的手段。

护膝

护膝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固定髌骨的内外侧韧带,避免侧向的扭力导致髌骨的损伤。尤其适用于平时训练强度不够的情况下进行马拉松比赛的情况。以我的经验为例,以前不穿护膝跑一次马拉松膝盖要疼痛一周左右,在穿戴护膝之后一天就可以恢复过来。但是护膝也有相应的缺点,因为护膝比较厚重,在奔跑过程中会感觉不适,甚至会导致周围的皮肤摩擦起水泡。所以现在也有替代性的更先进的装备,比如肌肉贴和专业的压胶紧身衣等能一定程度上达到固定关节和运动舒适的目的,但是却不能取代护膝的保护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