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界反应和看法

外界反应和看法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金的这些言论一出,举世哗然。话题之科幻,时间间隔之短,霍金身份之重,使它们立刻成为舆论与关注的中心。各同行的现身解读,宗教界的激烈反应,物理爱好者和UFO爱好者的推波助澜,将事情演绎得更加扑朔迷离。而有关专家表示,虽然时下全球气候呈现异常,地质灾害增多,但就此认为地球即将终结,是缺少科学依据的。纵观这几年,霍金并无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霍金的这些言论一出,举世哗然。话题之科幻,时间间隔之短,霍金身份之重,使它们立刻成为舆论与关注的中心。

我们如何看待霍金的言论?媒体的热炒,公众的关注,“霍金”一词炙手可热。各同行的现身解读,宗教界的激烈反应,物理爱好者和UFO爱好者的推波助澜,将事情演绎得更加扑朔迷离。

霍金警告:“不要主动和外星人打招呼。”而在这之前,美国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和其他一些组织已向深空发射了许多信息,试图与外星人取得联系。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协会资深天文学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表示,霍金的警告重新在一小部分寻找外星生命的天文学家中间激起了已进行3年的大讨论。为了避免引来危险的外星人,天文学家是否应该停止向宇宙发送目的性明确的信息呢?

美国宇航局资深天体生物学家玛丽·沃特克(Mary Voytek)谈到,天文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有些人认为,向宇宙发送信息“就像在森林中喊话,不一定是好主意”;另一些人则反问道,“难道我们要永远躲在石头下面吗?”

大约20年前,美国宇航局就这个问题专门召开过会议讨论。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re)前主任克里斯多弗·克拉夫特(Christopher Kraft)表示,当时,大多数专家就担心搜寻任务会引来危险的外星人。

不过,在过去20多年,许多组织故意向其他星球发送信号。最为著名的是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1974年发送的3分钟广播。而美国宇航局发射的4颗深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Pioneer 10)和11号(Pioneer 11)以及“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2号(Voyager 2),全部携带有录音,向外星文明致以问候,并提供到达地球的指南。

在英国,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领袖们居然“团结”了起来,因为霍金在《大设计》中说:“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

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Rowan Williams)反驳说,霍金混淆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神的信仰并不是为了填充宇宙各事物之间的空隙,而是相信有一智慧存在,万物的活动最终都是依赖其存在。”与之相反的是,“物理法则只能解释现实物质之间的关联,但无法解释‘为何是有而非无’这个问题”。

英国犹太教首席拉比萨克斯(Jonathan Sacks)也在《泰晤士报》(The Times)撰文说:“科学只是关于解释,宗教则有关诠释(Interpretation),《圣经》对宇宙如何生成并不感兴趣。”他认为两者不能混淆,霍金的观点犯了逻辑上“最基本的错误”。

罗马天主教领袖、威斯敏斯特大主教文森特·尼科尔斯(Vincent Nichols)立即表示,对大拉比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说法“完全赞成”。他亦准备下周在《泰晤士报》撰文反驳霍金言论。

英国穆斯林委员会主席、伊斯兰教长莫格拉(Ibrahim Mogra)也表明立场:宇宙和万物的存在本身,已令人知道有全能的创造者存在。

争论的波纹一直传到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的教授和物理学院的宇宙学家正在讨论举办一个研讨会,探讨关于现代宇宙学理论和宗教疑问等话题。

与此同时,无神论者却无不为这样的宣言欢欣鼓舞。英国知名无神论科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欢迎霍金的结论,“达尔文主义将上帝从生物学中赶了出去……(在物理学上)现在霍金给出了致命一击”。

就当他被宗教界人士集体“讨伐”时,霍金在9月10日接受CNN“拉里·金现场”(Larry King Live)采访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上帝可能存在,但是科学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不需要一个创世者。”

无论是不屑一顾者、漠视者、反对者,还是拥护者,霍金做到了这一点:成功吸引大众眼球。

美国探索频道、智囊网站、《大设计》《每日邮报》……从惊人言论的出处,我们发现这一事实:霍金借助的是大众媒体,选择宣告的对象是普通民众。

霍金所言其实也并非新论。外星人存在、时间旅行、末日论、宇宙起源这类信息早就铺天盖地,好莱坞也已经上演过多部大片。甚至连霍金本人也不是首次阐述这些观点。

“这只是一篇科普文章,在学术上并没有突破——他也许只是在吸引大众眼球。”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洲教授这样评价。这是他阅读霍金在《每日邮报》上发表的探讨时间旅行的文章后得出的结论。

霍金的同行更是这样评论他的新书《大设计》:“霍金教授在书中所说的,其实在科学界并不是什么新理论。其实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加上量子力学。”马里兰大学物理系教授克沃尔基·阿巴扎居安(Kevork Abazajian)向美国之音(VOA)解释。

末日言论早已泛滥,霍金的“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不过是“冷饭热炒”。对这一言论的反映也分为两派:反思的人认为霍金的预言给了人类警示,人类必须停止过度开发、停止争斗、共同合作;嗤之以鼻的人认为,地球在200年内毁灭只是小说家娱乐的产物,霍金干这事实在有点无聊。而有关专家表示,虽然时下全球气候呈现异常,地质灾害增多,但就此认为地球即将终结,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霍金是要靠这些吓人预言来维持自己的声望吗?纵观这几年,霍金并无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奇怪的是,霍金就同样的段子老调重弹,却威力无穷,影响颇大,警示效果甚至超过以往。声名显赫的霍金选择这些“好莱坞式”话题,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吗?

作为当今的科学偶像,霍金此番的种种说法立即引发公众追问:科学家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了吗?我们已经探寻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确实证据了吗?制造时间机器的梦想与现实更近了吗?地球真的就要灭亡了吗?

霍金的一生都颇富浪漫色彩。有人说,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近乎全身瘫痪,1985年还因肺炎而渐渐丧失说话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却谱写出浪漫的诗篇:学术上,他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生活上,他结婚2次,子女3人。这也成为学界公认的霍金式的浪漫。

霍金这几次的言论,更是极富浪漫气息。霍金想象中的外星生物充满着理想和浪漫的色彩:体积庞大,造型奇特,生活更是奇趣无比;而他所作的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的预言,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学色彩,公众猜想,霍金并不是不知道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实事求是的作风,而是通过这种描述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让人乐于接受;霍金提出的时间旅行的三种路径,虫洞、黑洞、光速,甚至时间旅行本身也都是一种大胆而又乐观的想象……

霍金的浪漫色彩继续保持着。在同年9月12日接受《美国大观》(Parade Magazine)杂志采访时,霍金又表示,探索太空和时间旅行的主角应该是人类,而不是机器人,哪怕仅仅是出于追求浪漫的前提。霍金说:“科学是真理的信徒,这话没错,但科学还是浪漫和激情的忠实拥趸。虽然机器人很擅长收集数据,但是在太空里它们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因此他建议:“由人类继续进行太空探索,仅是宇航员漂浮在深色太空背景中的场面,就会令人振奋,而人们需要这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霍金甚至还和女儿合写过一本儿童科幻小说,名为《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2007年4月,在美国零重力公司(Zero Gravity)策划下,霍金体验了总时间近4分钟的失重之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体验零重力飞行的残障人士。

霍金体验零重力飞行。

2010年4月,霍金畅谈外星人和时间旅行。

2010年8月,霍金预言地球将要毁灭。

2010年9月,霍金的新书《大设计》发行。

霍金的高调、频繁出镜,再联系到同年9月份上市的新书,也难怪一些人因此质疑他不过是借机炒作,好推销他的新书罢了。“霍金的书想必已没什么新意,他的声称不过是哗众取宠,想提高销量而已。”

霍金的系列言论不但重新引发末日情绪,掀起外星热、时间旅行热,也重新引起各界对他的关注,称赞者有之,怀疑、贬低者有之,无可厚非地,霍金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如果从这些来看,霍金卖书的热身运动做得相当不错。

然而,我们还需要看看相关数据。有资料显示,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全球销量已经超过2500万册,被译为65种文字。《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时间简史续编》(A Brief History of Time: a Reader's Companion)、《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时空本性》(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时空的未来》(The Future of Spacetime)等著作也销量颇丰。而霍金本人1973年即出任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卢卡斯教授(Lucasian Professor)这一荣誉职位,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有着如此广泛影响力的物理学家,曾撰写过多本畅销书的科普作家,需要借这些言论炒作自己,借此推销新书吗?那么,霍金又是为什么说这些话,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