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菱鲆鱼养殖饲料

大菱鲆鱼养殖饲料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菱鲆的人工繁育技术与其他鲆鲽类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水温对大菱鲆性腺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利用深井海水循环流水培育亲鱼,水温基本保持恒定,培育效果较为理想。由于大菱鲆亲鱼性腺发育也与光照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按生产计划要求编制光照周期,逐渐延长其光照时间以使其提前性成熟和产卵。野生大菱鲆自然产卵期在每年5~8月。

大菱鲆的人工繁育技术与其他鲆鲽类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表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不能自行排卵受精,排卵节律特殊,最佳采卵“窗口”狭窄和日采优质卵率低等,而且苗种培育阶段水质要求条件高,成活率较低,与卵质有很大关系,因而人工繁殖育苗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理想的繁育效果,首先必须抓住亲鱼培育与采卵这一环节。

图5-4 大菱鲆人工育苗与养殖流程

一、亲鱼选择

对于亲鱼,2~3龄、体重达2 kg的雌鱼和1龄、体重达1 kg的雄鱼即可达性成熟,亲鱼每千克体重平均可产卵100万粒。国内一般应从体重达2 kg以上的养殖鱼中挑选生长速度快、健壮活泼、体形完整、色泽正常、体表光亮的个体作为亲鱼进行培育。由于大菱鲆人工采卵难度较大,应适量多培育些亲鱼,单茬育苗的亲鱼入池总量以100~200尾为宜。雌雄比例为2 :1或1.5 :1。

二、亲鱼培育

目前国内多采用光温调控技术培育亲鱼,通常可常年繁殖育苗。

(一) 培育密度

可采用20~60 m2圆形池、八角池或方形池,放养密度为1~3尾/平方米,按体重计算为2~6 kg/m2,具体要视水温、水质、水循环量而定(图5-5)。

图5-5 大菱鲆亲鱼

(二) 培育环境与管理

1. 循环流水

亲鱼最好采用循环流水培育。目前国内多采用自然海水和深井海水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亲鱼。可在10~11月抽取自然海水培育亲鱼,日循环量视亲鱼放养密度而定,一般维持在3~6个循环/日;12月至翌年2月,抽取深井海水,直接进入亲鱼池,循环流量冬春季为2~3个循环/日,夏季维持6个循环/日。从80~120 m井深抽取的深井海水,水温常年维持在10 ℃~15 ℃;20 m井深抽取的海水全年水温可保持在14 ℃~18 ℃。深井海水水质清澈,水温稳定,亲鱼适应良好,只要水质优良,完全可以用来培育亲鱼。既无井水又无工厂温排水可利用的地方,可用锅炉升温,此时尽管燃煤耗费较高,但起码要保证每天至少1个流量的最低要求。只要适温水供应允许,应尽可能增大水交换量以利亲鱼强化培育,促进性成熟。

2. 控温

培育水温以10 ℃~20 ℃为宜,10 ℃以下亲鱼摄食较差,超过24 ℃容易造成亲鱼的死亡。水温对大菱鲆性腺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利用深井海水循环流水培育亲鱼,水温基本保持恒定,培育效果较为理想。冬春季深井海水的温度,基本上保持在10 ℃~15 ℃,亲鱼培育全过程的生活和性腺发育,均表现正常。水温调节着鱼类的代谢过程,故调温对鱼类性成熟有重要的作用。可随自然水温下降至9 ℃~11 ℃,然后再逐渐升温至13 ℃~14 ℃并保持恒定。

3. 控光

大菱鲆亲鱼喜好较暗且较安静的环境,所以,亲鱼池四周一般用遮光率80%的黑色遮光帘遮光,既能防止对亲鱼的惊扰,又能避免亲鱼池中生长杂藻。由于大菱鲆亲鱼性腺发育也与光照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按生产计划要求编制光照周期,逐渐延长其光照时间以使其提前性成熟和产卵。光源采用白炽灯或日光灯均可,以控制水池表面光强为准,灯具可设置在亲鱼池上方离水面1~1.2 m处,水面光照度60~400 lx。为促使性腺成熟,应将光照时间先降到8~10小时,然后再延长为17~18小时,并维持到性成熟与产卵的全过程。亲鱼一般控光2个月后可产卵,产卵期可持续2个月左右。

(三) 饵料强化投喂

亲鱼饲育用饵料为新鲜玉筋鱼、鲐鱼、小黄鱼、沙丁鱼、鳕鱼及其他杂鱼等。英国主要以含脂量低的冰鲜鳕鱼为主要饲料培育亲鱼。最好不要偏于单一饵料。大鱼可切成大小适口的肉块投喂,也可投喂自行配制的冷冻软颗粒饵料。可在饵料中添加亲鱼性腺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E、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鱼油和诱食剂等物质。每天的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1%~3%。日投喂2次,8:00和16:00。秋冬季控温控光育苗时,10~11月为亲鱼营养贮存期,利用20 ℃~15 ℃的自然水温条件,强化饵料投喂,促进亲鱼积极摄食以积累营养。在12月至翌年2月的产卵期内,亲鱼摄食量会明显下降,但对产卵不会造成影响。此时可减少投饵量,每日投饵1次,按亲鱼体重的1%~1.5%投喂。

三、亲鱼成熟与采卵

(一) 亲鱼的成熟

野生大菱鲆自然产卵期在每年5~8月。人工培养的亲鱼,在控光、控温条件下—年四季均可获得成熟的卵子。野生大菱鲆喜群栖生活,人工培育的亲鱼亦然。亲鱼在人工控温、控光培育条件下表现极为安静,群体互相依存。但亲鱼对温、光和声响的反应敏感,如遇突然刺激,容易引起不安骚动或集群游动。雄性成熟较早,成熟个体腹部不突出;雌性成熟稍晚,腹部突出程度会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增高。达性成熟的亲鱼并无其他明显的副性征和生殖行为,一般也不能在池中自行产卵受精。因此,人工采卵授精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大菱鲆的排卵节律较为特殊,获取恰到好处的成熟卵并不十分容易,需要密切注视亲鱼的发育动态,推算下一次采卵的适宜时间,准确把握采卵时机,及时采卵人工授精。否则卵巢中排出的卵子会很快过熟而不能受精。

(二) 人工采卵

若10月开始控光,亲鱼12月即可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翌年2月底。人工采卵期2个多月,开始卵量较少,卵质较差;而临近产卵末期,虽产卵量尚多,但大多数卵子过熟,浮卵率低,质量差,产卵间隙拉长,最后产卵陡然消失。其中较为稳定的产卵高峰期约为1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内可多次产卵,一般每尾鱼能产2~8次不等,每次排卵间隔为2~4天,每尾鱼的排卵量因鱼体大小和成熟度而异,一般每次能采卵100 g左右,成熟好的可采200~300 g。人工挤卵授精的方法为:选择发育完全成熟的亲鱼,用手顺生殖腺由后向前分别挤成熟卵和精液。挤精、卵时用力要适度均匀。当卵子达到一定数量时(200~300 g),将精子加入少许海水稀释,然后倒入成熟的卵中,边倒边搅拌,并不断加入海水,静置10~15分钟,用80目筛绢过滤出,用过滤海水冲洗受精卵以洗去污物和多余的精液。将滤出的受精卵放入盛有干净海水的2 000 m L量筒中,静置20分钟左右,然后将上浮的成熟卵计数后倒入孵化容器中孵化,一般每毫升大菱鲆鱼卵为1 000粒左右(见彩页图15)。若按重量法计数,每克卵为1 200~1 300粒。

四、受精卵孵化

(一) 孵化容器

可用小型玻璃钢水槽,或在大型水泥池内吊挂0.5~1 m3网箱,或孵化后期直接在水泥育苗池中进行。

(二) 放卵密度

放卵密度应根据水质条件和换水状况确定,如能流水孵化,密度可以适当高些,如静水充气孵化,密度需适当低些。一般可在1 m3水体中放置受精卵50万粒左右。

(三) 水环境要求与管理

孵化应使用砂滤水,水质要好,最好先经过紫外线消毒。所用海水如重金属含量高,用EDTA加以络合。孵化适宜水温为13 ℃~15 ℃,不同水温条件下所需孵化时间不同,当水温为13 ℃时,约需要116小时孵化,而15 ℃时需经约96小时;溶氧量要求达到6~9 mg/L以上;pH要求在8.0~8.6;孵化时水槽上方要遮光,防止太阳光直射。

孵化期间要微流水、微充气,孵化期间每日还要数次虹吸出下沉的死卵以确保水质清洁,虹吸出的卵放在水中静置,将其中上浮卵再捞回继续孵化;若是静水孵化,可每天换水,且须换入等温新水。

五、苗种前期培育

将大菱鲆由2.5 mm初孵仔鱼培育到20 mm变态伏底稚鱼的过程,需30天左右。

(一) 育苗设施

大菱鲆工厂化苗种培育设施,据养殖单位条件可选择不同规格水泥池或大型玻璃钢水槽为容器,但以水交换、控温、供气条件易于调节管理为前提。

1. 育苗池(槽)

仔、稚鱼培育池有圆形、八角形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水深一般在60~120 cm,底部向排水口处有一定的坡度,可达3%左右,以利排水。为了确保仔鱼获得良好的培育环境和便于操作管理,一般使用10~20 m3中小型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比较适宜,但也有用50~100 m3的大型水池。

2. 水处理设施

目前育苗多采用开放式的水循环系统,常用的水处理设备仅包括沉淀池、砂滤池(罐)、高效滤芯装置、紫外线消毒器等。

3. 充气设施

充气设备主要用罗茨鼓风机,一般水深在1.5 m以下,要选用风压0.30~0.35 kg/cm2的风机,对1 000 m3水体以下车间,风量可选用7~10 m3/m in;1 500 ~2 000 m3水体,可选15~20 m3/m in风量的鼓风机。与鼓风机相连的是送气主管道,通往各池分支送气管道和塑料软管、散气石及控气阀门等形成的通气网络。散气石多是由100~140号金刚砂铸制成的圆柱状,以调节成雾状小气泡增氧,也可采用纳米气石充纯氧,提高充氧效率。

4. 加温设施

北方地区,大多数育苗池和卤虫冬卵的孵化池及饵料培养池均需加温设备。另外,秋季或转季节育苗亦需加温。加温包括空气加温和水体加温。

空气加温多使用锅炉暖气或暖风机,目前水体加温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燃煤或燃油锅炉加温,一般1 000 m3水体育苗车间配1吨锅炉即可;另一种是电加热器升温,多用于卤虫孵化,以前者较为经济。用锅炉加温的方法是在池内架设加温盘管,管径一般为5.08~7.62 cm的无缝钢管,外涂以无毒防锈涂料或用无毒塑料薄膜(如PE)缠绕,也可用钛金属管,因其热交换效率高。锅炉蒸汽或热水通过盘管使池内水温上升,但育苗室内的孵化池、仔、稚鱼培育池最好不用盘管,以免损伤苗种,并会造成吸污及苗种出池不便,故一般需设预热调温池,可设置两个或多个,以便轮换使用。

(二) 布池密度

初孵仔鱼的布池密度高者可达1.0万尾/立方米,目前以0.5万尾/立方米左右为宜。可一直培育到变态伏底,若前期成活率高,密度过大,可在伏底前分苗。

(三) 培育环境及管理

1. 环境要求

培育用水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最好经紫外线消毒。

(1) 水质。水中的溶解氧要求在6~9 mg/L。pH的安全范围为5~9,最适pH为7.8~8.2。其他有害物的安全范围是COD<2 mg/L、NH3<0.01 mg/L、NO2<0.1 mg/L、NO3<100 mg/L。还需注意水的浊度,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如果高于15 mg/L,就很容易引起鱼苗窒息而死亡。

(2)水温。仔鱼适应最高的水温是24 ℃~25 ℃,培苗水温为13 ℃~22 ℃,一般初孵仔鱼水温为13 ℃左右,然后逐渐升温至18 ℃~20 ℃,以后一直保持在18 ℃~20 ℃。

(3)盐度。所用海水盐度要稳定,在20~40的盐度范围内鱼苗较为适应,最佳的生长盐度为20~25。

(4)光照。光照影响食物的摄入,从而影响培苗的成活率。延长光周期,能使仔鱼的生长速度加快。培苗初期对光照要求不高,即使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摄食,而从变态早期开始,则需要较强的光照,可使用日光灯提供人工光源。前期饲育时光照强度以500~2 000 lx为宜,光照太强时,尤其是在直射光下,仔鱼会变得很虚弱,且藻类在池中易过量繁殖,水池上方需要用遮光帘遮光。

2. 培育管理

(1)水交换。5日龄之内的仔鱼,水体的交换量不足,对其成活率不致产生影响;5日龄之后,则应加大换水量或尽早进行流水培育。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的流失情况、水温及水质状况而定。以前育苗的做法,一般静水饲育5~10天,开始只加半池水,以后几天加水,加满池水后要根据水质情况每天换水1/5~4/5,每天换水1~2次,以后逐渐加大换水量。而后开始流水饲育,水交换率前半期0.5~1个流量/天,后半期逐渐增加为2~4个流量/天。现在多采用全程流水培育法。

(2)充气。小型水池平均1~2 m2池底一个气石,大中型池平均2~3 m2池底一个气石。开始充气要微弱,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一般第5~10天的仔鱼,每立方米水体,每小时最佳充气量为30 L,而后逐渐提高充气量,直至每立方米水体每小时充气60 L。

(3)池子清污与倒池。苗种培育时,池底会聚集很多污物残饵,水表面也会因投喂饵料而产生油膜,要及时清除,否则会影响到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池底清污的方法采用虹吸法,先停水、停气,在排水沟放一水槽,水槽内放一小网箱,用吸污器把污物等虹吸到小网箱中,同时须回收吸出的健康仔稚鱼。以前育苗的做法,通常在仔鱼孵化后第6或第7天开始,每天或隔天吸污一次,开始投喂配合饵料后需每天吸污1~2次。水表面的油膜则须随时刮除或舀出。现在一般25天之前不清底,25~30天将鱼苗一次性倒入新池中,便于鱼苗顺利伏底,倒池后应每天吸底。

(四) 饵料及投喂

1. 育苗的饵料系列

育苗的饵料一般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干性颗粒配合饲料。大菱鲆仔鱼在孵化后第3~4天开口,轮虫作为开口饵料,一般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投喂,可日投喂1~4次,开始投饵量以0.2~0.5个/毫升水体为佳,且下次投喂前水体中轮虫仍有剩余,可持续到孵化后20~25天鱼苗褪色前后。在投喂轮虫期间,育苗池中要添加适量的小球藻或金藻充当轮虫的饵料,并能改善水质,调节光线,也可使用商品浓缩藻液。第10~15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可日投喂1~4次,投喂量可由开始的0.1~0.2个/毫升,逐步增加至0.5~5个/毫升。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可持续到孵化后50~55天。从第20~25天开始驯化投喂干性颗粒配合饲料。孵化后第25天前颗粒饲料的粒径为250~400 μm;100~150 mg体重的仔稚鱼,饵料粒径应为400~600 μm;500 mg以上时,饵料粒径应达700~800 μm。微颗粒饲料容易被表层水流迅速分散,超量投喂只有少量被食,而大多数会沉底污染水质,并造成饲料浪费,所以一般都采用“少投勤投”的方法,即日投喂10~12次,在投喂生物饵料的间隙投喂。配合饵料可一直投喂至出池。另外也可在稚鱼伏底后投喂卤虫成体。

2. 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

到目前为止,生产上尚无完全使用微颗粒饲料喂养早期仔稚鱼的先例,一般初期饵料仍普遍使用活体动物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但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自身的营养不足,若长期单独投喂,会因ω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的缺乏造成鱼苗体弱多病,色素异常(如白化等),死亡率升高。为了提高仔鱼的活力,防止体色和形态异常,培育健全苗种,轮虫、卤虫幼体在投喂前需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高的单胞藻(如:金藻)进行营养强化或添加强化剂强化,以增高其EPA和DHA等ω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这对防止大菱鲆体色异常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使苗种的成活率得以提高。轮虫使用2 000万~3 000万细胞/毫升的小球藻液,再加入轮虫专用强化剂和适量抗菌药物进行充气强化,也可单用强化剂强化,强化密度一般为3亿~10亿轮虫/立方米水体;卤虫则使用卤虫专用强化剂充气强化,强化密度为1亿~3亿卤虫/立方米水体,常用强化剂有鱼油、康克A、A lgaMac-3050、A lgaMac-3080、裂壶藻Schizochytrium等,使用方法可参照产品说明。

六、苗种后期培育

苗种后期培育指鱼苗从底层生活全长20 mm开始至全长50 ~60 mm的饲育过程。

(一) 育苗池

后期饲育中,使用两种水池,一种是仍然使用前期饲育所用的水池,另一种是在稚鱼变态伏底阶段,移入后期培育水池。水池的选用也要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用30~40 m2水池为宜,大型水池也有100~200 m3。池子高度为0.6~1.0 m,水位为20~40 cm即可。

(二) 放养密度

饲育密度与水的交换量有密切关系。

全长1.8~2 cm稚鱼  0.4万~0.6万/米 2,流水3~4个循环/天

全长2.1~3 cm稚鱼  0.3万~0.5万/米 2,流水4~5个循环/天

全长3.1~5 cm稚鱼  0.1万~0.2万/米 2,流水 6~7个循环/天

具体放养密度要根据水质、换水能力、使用饵料种类等来确定。

(三) 培育环境与管理

1. 环境要求

一般使用砂滤水,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水质。投饵量要适宜,尽量不要有残饵,以免败坏水质。水中的氨氮浓度<0.1 mg/L。溶解氧>5 mg/L。水温在14 ℃~20 ℃范围内稚鱼生长存活良好,一般保持18 ℃~20 ℃为宜。其他环境因子与前期培育基本相同。

2. 培育管理

循环流水培育,循环量见前述;保持持续较大充气;池底残饵、排污物等沉积物需要及时清除。倒池后需每天用吸污器清底,后期水流量较大时可不用清底,但每池需配备长杆捞网以清除死鱼。

(四) 饵料及投喂

稚鱼变态伏底后,除继续投喂一段时间卤虫幼体外,主要以配合饵料为主,每天投喂8~6次不等。随着稚鱼的生长应及时更换饵料的粒径,并掌握好投饵时间和投饵量。这样可以缩小鱼苗个体大小的差异,提高稚鱼的生长速度。

(五) 鱼苗分选

3 cm的鱼苗,可进行第一次分选,4~5 cm可再分选一次。可在浅玻璃钢水槽上放置网框,进行流水手工分选,剔除畸形、病鱼,挑出白化个体,并将鱼种分为大、小或大、中、小三种规格分池培育。分选作业前要停食,且最好在20 ℃以下进行,高温不宜分选、倒池,且应注意分选后及时药浴。

鱼苗在18 ℃~20 ℃,经过2.5~3个月的培育,全长可达5~6 cm (体重2.2 g~3.7 g),即可作为商品苗出售或直接进入养成阶段。

七、大菱鲆苗种培育的几个问题

(一) 大菱鲆优质受精卵的获得

大菱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够达到性成熟,但是,很难在人工条件下达到自行产卵受精,只能采取人工挤卵授精的方法,这给育苗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制约了育苗量和成活率的提高。目前多采用人工催产的方式获得优质受精卵。

(二) 大菱鲆体色异常

大菱鲆与牙鲆等鲆鲽类一样,在人工育苗中常出现高比例的体色异常鱼,主要是有眼侧色素发育不良出现变白现象,称为“白化”。有时无眼侧出现黑褐色色素,称为“黑化”。两者有时同时发生。决定“白化”发生的阶段为仔鱼全长8~10 mm。大菱鲆“白化”的致因,营养是主要因素,即饵料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A的含量不足是引起白化的主要原因。当饵料中缺乏这三种物质时,在仔鱼变态期间,成体色素细胞不能在表面正常形成。

防除方法:可以在仔鱼全长8~10 mm时投喂天然浮游动物、配合饵料等有预防白化效果的饵料,轮虫、卤虫幼体投喂量充足,且须充分营养强化后再投喂,水温保持稳定,保证充足的换水率。

(三) 大菱鲆的“危险期”与鳔器官的发育

大菱鲆育苗的成活率一般要低于其他经济鱼类,从初孵仔鱼至50毫米鱼苗,以前只有5%~10%,近年有所提高,但通常也仅在20%~30%,个别高者能达到60%~70%,盖因为大菱鲆仔稚鱼存在5个“危险期”:

(1)开口初期:死亡率为10%~20%。与初孵仔鱼质量和操作有关。

(2)孵化后第8~12天:死亡率为60%~80%,有时几乎100%死亡。与开鳔是否正常、环境条件和饵料质量有关。

(3)孵化后第16~18天:死亡率为10%左右。可能正处于开始变态期,与饵料质量、环境条件以及操作等因素有关。

(4)孵化后第22~25天:死亡率有时很高。可能与变态深入发展、内部结构调整频繁或环境恶化有关。

(5)孵化后第33~35天:开始伏底,进入变态高峰期。

“危险期”成活率的高低除了与水质、饵料数量和质量、操作管理有一定关系外,还与受精卵质量及初孵仔鱼质量等有关,尤其是大菱鲆苗死亡的最高峰期在孵化后第8天左右的开鳔期,死亡率有时高达60%~80%。

大菱鲆的鳔器官只存在于仔、稚、幼鱼期。鳔器官发育的成功与否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鳔器官可以看作大菱鲆的仔稚鱼的脊柱和胃之间的一个气垫,提供了向背部和向腹部的压力,确保仔鱼的正常发育。鳔器官发育异常可导致仔稚鱼死亡。发育早期,如仔鱼的开鳔率低,则死亡率高达90%以上,甚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异常鳔器官的发育有两种情况:一是鳔泡不充气,鳔内无气体;二是鳔过量充气,造成鳔的过度膨胀。前者仔鱼不能继续发育,后者容易引发脊柱弯曲等畸形症状。所以在大菱鲆育苗中,鳔器官的发育和消失显得异常重要。要提高育苗成活率,必须提高开鳔率。

1. 鳔器官的发育和退化

在水温14 ℃以下,大菱鲆初孵仔鱼的消化管呈直管状,鳔原基不能辨别。孵化后第2天鳔的形成开始,孵化后第5天,可观察到鳔管,开口于贲门部。第8天鳔器官首先充气,至第19天大部分仔鱼鳔中充满气体,气腺最发达。孵化后第25天,鳔前端的气腺上皮细胞退化,只余腹部的气腺上皮。孵化后第47天,气腺上皮完全消失,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至第63天,鳔器官完全消失,幼鱼开始转入底栖生活。大菱鲆仔稚鱼发育异常的鳔器官通常比较小。在未充气的鳔器官中还发现有中等程度的炎症。

2. 提高开鳔期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1)控制充气量和水流量。可以在开鳔期,采取微弱充气,充气量控制在100 m L/min以下,控制水流的强度和换水率,保持环境稳定,保证仔鱼能够顺利开鳔。

(2)加强亲鱼的强化培育,提高卵子的质量。

(3)保证仔鱼饵料的营养价值。目前海水鱼类仔稚鱼的饵料,主要为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其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很低,易造成仔鱼活力下降,鳔的开腔率降低。因此我们可以采用EPA和DHA含量高的单胞藻或鱼油来强化培养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使EPA和DHA含量增高。

(4)清除水表面的油膜。投喂鱼油强化后的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以及全价配合饲料,在水的表面往往形成一层油膜,因此,可采用水面油膜清除装置去除水表面油膜,也可用水舀撇去水面油膜或用泡沫块刮除。

(5)采用激素处理。给亲鱼注射或服用甲状腺素,可以提高后代仔鱼鳔的开腔率和成活率。另外亦可采取用甲状腺素溶液浸泡受精卵,提高卵中甲状腺素含量,而使仔鱼鳔的开腔率和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

(四) 大菱鲆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整个育苗期间可定期使用抗生素结合微生态制剂防病,一旦出现鱼病需及时对症治疗。

1. 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由指状拟舟虫感染引起,病鱼感染初期腹部发白,后期头部及腹部充血发红,失去活力,该病发展很快,2~3天可致整池鱼苗死亡。可用100 3 1026~200 3 1026甲醛浸浴治疗。

2. 腹水病

腹水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症状为腹腔内有腹水,腹水呈胶水状。肝、脾、肾肿大且褪色,肠炎、眼球白浊、肾脏出现许多白点,慢性感染个体呈黑白两截,死亡率不高,可用四环素或强力霉素治疗。另一种由未知弧菌感染引起,发病早期鱼体灰白,胃肠内无食物,后期腹腔内充满血水,传染性很强且死亡率极高,很难控制,经常导致发病池鱼苗全军覆没,用链霉素加双氧水治疗有一定效果。

3. 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由链球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是眼球突出发红,继而发白坏死,吻端及鳃盖发红。大菱鲆育苗期患此病通常不会大量死亡。可用红霉素或强力霉素治疗。

4. 屈挠杆菌病(滑走细菌病)

其由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多由于鱼苗倒池或分选后受伤而发病。病鱼通常表现为尾鳍和胸鳍发红溃烂,死亡率不高。治疗方法是用尼富酸钠或抑菌净药浴,同时投喂土霉素或恩诺沙星药饵。

5. 弧菌病

弧菌病一般侵袭5~6 cm以上的商品苗种,由弧菌感染引起,病鱼表现为鳍边和肌肉溃烂出血发红,疾病传染性很强,死亡率较高。可使用甲醛加抑菌净药浴,同时投喂恩诺沙星药饵进行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