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米歇尔·道格拉斯
人们总是赞美晴天下的大海是多么碧海万顷、金光浮动,但事实上,夜间的大海也非常神奇,那时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特别的现象。
首先,生物体发光让夜晚的大海也变得波光粼粼。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夜里,你在一片遥远、寂静的海边漫步,浪涛拍岸,而海面上浮动着蓝色荧光,这就是让许多人都倍感惊艳的“夜光海滩”。这种现象来自沟鞭藻受到干扰后发出的蓝光。沟鞭藻极其微小,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构成了海洋食物链的重要基础部分,也是造成大海表面在夜间发光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人们最有机会在波多黎各、牙买加等国的海岸一睹“夜光海滩”的美景,但在任何地方,只要聚集了数量巨大的沟鞭藻,就可以欣赏到这种短暂的奇景。有时,沟鞭藻迅速繁殖,导致个体数量的瞬间爆发,它们的颜色在白天就会趋于暗褐色,有人便将这种现象称作“红潮”,其中有些红潮是有毒的。
还有一种更为罕见的由生物发光产生的“白色海洋”,人们只要在海岸上,目光所及之处都能看到这种闪闪发光的画面。1915年以来,人们所观测到的“白色海洋”现象屈指可数,多半发生在印度洋西北部和靠近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附近的海域。科学家普遍认为,这种现象是“生物发光体细菌在近海区域大量聚集产生的结果”。根据几百年来水手们的描述,“白色海洋”发生之际,夜间的大海就会闪烁着晶莹的白色光泽,就像下了一场雪似的。2005年,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卫星图集,发现人们可以在外太空观察到“白色海洋”,10年前,其中一颗卫星还通过连续三个夜晚不间断的观察,捕捉到了一大片呈现出这种奇光的海域。
许多海洋动物也在黑夜里发光。生物发光是一种由生物机体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的可见光现象,很常见,比如鱼、乌贼和软体动物等——深海里面大多数物种都会发光,这也是深海的主要光源,而在浅海处,大多数发光的鱼类也在夜晚展示光亮。这些鱼类(比如鲾科类)的眼袋或者皮肤里面藏着一种发光细菌,它们游动时,透明的肌肉组织就会释放出细菌制造的光,这有助于它们在漆黑的环境里猎食和交流,同时还兼有伪装和防御等功能。比如,短尾章鱼就很懂得灵巧地使用光亮,这种夜行性动物与发光的费氏弧菌有一种互惠共生关系。一般来说,这些发光细菌藏在章鱼身体下面的外套膜里,当它们在夜晚用糖和氨基酸溶液喂养这种细菌后,后者就会产生一种跟月光相似的光亮,从而有效地遮住鱿鱼的身体,起到一种神奇的防护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明月之夜”是一个浪漫的词汇,这对于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虫来说尤其如此。每年春天(南半球)的某个夜晚,在月亮女神的照耀下,地球上都会发生一场最盛大的狂欢。这时,超过130种珊瑚虫在30~60分钟内会同时向海水释放出卵子和精子,这就是自然界中规模最大的生物体同步行为。当颜色各异的卵子和精细胞结合并在海上漂荡时,海水表面就会呈现出各种鲜艳的色彩。此后,卵子和精子混在一起,随着潮汐而四散游开,在沉入海底之前还会产生一场暴风雪般的奇景。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11月满月出现后3~5天的夜里,与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迹象息息相关,比如日落时间、海水温度和潮汐等。这种年复一年在同一夜的同一个小时里发生的自然奇观,就像一场精神仪式,向人们完美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
夜里的大海,很多罕见的生物会浮到水面觅食,其中的代表是海洋动物中最耀眼的明星美洲大赤鱿。美洲大赤鱿在白天总是潜伏在东太平洋的暗礁里,直到夜晚降临才出来活动觅食,因此,要想看到它们的身影很不容易。大赤鱿的主食是灯笼鱼,而灯笼鱼又喜欢浮游生物,这意味着浮游生物的活动规律主导了包括这两种生物在内的众多海洋生物群体的生活轨迹。每天晚上,海洋都会发生大规模的生物群移动,美洲大赤鱿为了食物会移动超过1000米的距离。这种大鱿鱼长达1.5米,善于变幻身体的色彩,受到威胁时就会变成鲜红色,由此得名“红色魔鬼”。不过,在夜间进行群体移动的众多海洋生物当中,稀奇少见的“红魔鬼”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