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堡旧石器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县城迁建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3′41″,北纬29°52′18″,由三峡旧石器考古工作队于1994年3月发现。在1994-1998年期间,共发掘四次。遗址位于长江右岸的第Ⅳ级阶地前缘。石制品分布在基座阶地底部的砾石层中,海拔高度210-220米。遗址剖面由上而下共分为耕土层、粉砂质黏土层、黏土质粉砂层和似网纹红土层等4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纪砂岩夹紫色页岩。第4层即底部的似网纹红土层是石制品的原生层位,在900多平方米内共出土石制品1341件及少量陶片(二次搬运堆积时混入原生旧石器文化层)。该遗址的年代推测为中更新世早期,属文化分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可能距今73万年左右,是三峡库区长江沿岸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旧石器遗址。该遗址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烟墩堡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的特征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旧石器文化在类型和技术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板块:大致以秦岭和淮河为分界的南方文化区和北方文化区。烟墩堡的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普遍特征。这些砾石工业地点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东部、汉水流域、百色盆地和长江中、下游的砖红壤地区,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而且器物数量可观,文化面貌比较一致。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以粗大的砾石和大石片为原料,石器组合以砍砸器、大尖状器等大型石器为主体,因此许多学者也称其为“砾石工业传统”、“砍砸器传统”、“南方的主工业”等。该工业的发展趋势似乎是从早到晚石片石器增加,石制品沿着长宽等比小型化发展。烟墩堡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这一文化传统的特征、分布区域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零台面石片在烟墩堡旧石器遗址的出现是个有意义的发现,为“摔碰法”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零台面石片代表一种生产石片的独特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得到过充分发展,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目前关于这一技术方法还存在着争议。卫奇研究员通过观察和实验认为,三峡地区的零台面石片是“摔碰技术”产生的,而且通常采用扁平的砾石作为石核原料。
烟墩堡旧石器遗址位于长江岸边,背面为低山丘陵,适宜于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人类的生产方式可能更多地以采集植物根茎和果实为主,从而制作和使用大型的用于采集的工具。长江流水带来的磨圆度较高的砾石在河漫滩堆积,为古人类工具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石料来源,可以说是“随用随取”。石料来源的丰富使得人类很少对石制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造成了石制品类型和技术较为单一、简单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