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1 测试结果
在各个方向上,未在不同测试之间发现稳定时间存在偏倚。在前后、内外和竖直方向上,稳定时间实验测量值之间差异的估计标准误差分别为369ms、576ms和472ms。大于95%的观察处于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723ms,±1129ms,±925ms)之内。因此,对于本研究中的稳定时间,不同测试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
如图2-3和24所示,未发现任意方向上的稳定时间在两性或两侧下肢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图2-5所示,随着陆高度的提高,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稳定时间显著减小,而竖直方向的稳定时间不受着陆高度变化的显著影响。任意两个因素或三个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叉性影响。
图2-3 两性着陆稳定时间比较
(TTS:稳定时间;AP:前后方向;ML:内外方向;V:竖直方向;□:男;■:女;三个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图2-4 双侧下肢着陆稳定时间比较
(TTS:稳定时间;AP:前后方向;ML:内外方向;V:竖直方向;□:偏利侧;■:非偏利侧;三个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图2-5 跳落高度对着陆稳定时间的影响
(TTS:稳定时间;AP:前后方向;ML:内外方向;V:竖直方向;□:低;■:中;■:高;*:显著性影响,P<0.05)
2.1.3.2 通过稳定时间评价着陆稳定性
或许会有人质疑,对于一个着陆动作,稳定时间依赖于三个独立的动态姿势稳定性分量,而不能据此给出一个唯一的评价指标。多重方向的地面反力有益于指出运动中的方向控制不足。实际上,稳定性系数的三维分量表示比其合成的动态姿势稳定性系数更有意义,主要因为三个分量在动态稳定性评价时具有不同的权重。竖直方向地面反力较大,因此,竖直方向稳定性系数要比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稳定性系数大得多。而合成的动态稳定性系数未考虑不同权重,因此其在数值上比较接近于竖直方向稳定性系数,而受另外两个方向的稳定性系数的影响很小。但是,水平地面反力是更重要的扰动因素,且被初始动能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水平方向的稳定性系数应该被更为关注。有些研究用三个不同分量分别表示,而不仅仅考虑竖直方向的影响,另外,有些研究使用前后和左右方向合成的参数来评价动态稳定性,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们给出三个方向上独立的稳定时间参数,来全面评价着陆动作的动态姿势稳定性。
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单足着陆中,男性比女性有显著较大的经水平面内的动能标准化后的前后方向稳定性系数,而有显著较小的经势能标准化后的竖直方向稳定性系数和改良的动态姿势稳定性系数。这显示了动态姿势稳定性系数及其前后方向分量的表现存在分歧,同时暗示动态姿势稳定性不是一个理想的动态稳定性评价参数。Lephart等人[9]发现,在单足着陆中两性的竖直方向稳定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个结论与本研究双足着陆所得结果一致。
Wikstrom等人[10]发现,在单足跳跃着陆中稳定性系数不存在显著的双侧差异性。但是,在单足着陆和双足着陆中进行双侧下肢比较本质的不同,前者比较的是两种运动——左足着陆和右足着陆,而后者比较的是同种运动中两侧肢体表现。本研究发现在双足着陆中稳定时间亦不存在显著的双侧差异性。虽然健康成人通常惯于右侧下肢灵巧活动,而左侧下肢惯于保持姿势稳定,但是本研究未体现两侧下肢的这种差别,原因可能在于双足着陆是一种非常稳定的运动形式,任意一侧肢体都无需发挥出其全部平衡能力,因此,特定一侧的相对优势未能有效体现出来。
这个解释亦可适用于跳落高度对着陆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可以想当然地认为,随着跳落高度的提高,稳定时间会延长,主要因为在着陆速度较高时,着陆者面对的风险更大,更加难以把握平衡。但是,与预想结果相反,本研究显示,随着跳落高度的提高,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稳定时间显著性降低。竖直方向稳定时间亦有此趋势,但未呈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采用的跳落高度增量较小。如上文所及,相对于人体所具有的动态姿势平衡能力来说,双足着陆运动所需要的这种能力有限,尚有较大一部分平衡能力作为潜力存在,尤其当跳落高度较低时,潜力更大。当跳落高度提高时,部分潜力即被开发出来,以抵消因此而增加的姿势不稳定程度。当被开发的平衡潜力大于因跳落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平衡能力需求时,稳定时间就会缩短。
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被开发的平衡潜力会大于因跳落高度增加而补充的平衡能力需求? 这可能归功于当跳落高度较高时受试者产生的较大的肌肉活动性。那让我们看看肌电图测试所得的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