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前人的探索
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对整个大地的形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公元前6世纪亚那萨哥拉时代,希腊人开始把大地看成球体。公元前4世纪,阿里士多德(Arlistotle)在他的著作De Caelo中明确指出大地是球形,并估算了地球的圆周值(纬度变化1°时地面所对应的长度)。公元前3世纪,伊拉多生斯(Erato Sthenes)提出确定地球圆周值的测量方法:夏天在阿斯旺和亚历山大两处测量太阳顶点的高度差(其数值为360°的1/50),并测量了两地之间的地面距离,由此来计算地球的圆周值。而哥伦布(Columbus)的环球航行实证了地球是球体。在我国古代,生活在较平坦地区的人认为大地是平的,他们看蔚蓝的天空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罩在平坦的大地上,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有关地球形状及大小的观测和研究的几个重要事件有:公元1527年,菲涅尔(Fresnel)在巴黎利用四轮马车车轮的旋转来计算圆周值;1617年斯涅尔(Snell)提出三角测量的概念;1937年诺伍德(Nolwood)步测了伦敦到大约克的距离来确定圆周值;1669年,法国人比卡德(Picard)用望远镜测量角度,所得圆周值的精度达到0.1%。这些都成为整个地球物理学研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从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开始形成大地为球体的模糊认识,到19世纪牛顿建立精确的引力理论,使地球形状研究走上严格的道路,几乎长达25个世纪。
7.1.2 地球形状的定义
地球大体上是球形的,在不同的地方北极星离地平线的高度不同就反映了这一点。谈起地球形状,很容易理解为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即陆上的地势起伏与海底的地形变化等。由于地球自然表面形态相当复杂,从研究地球整体性质这一角度出发,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选择用全球静止海面来刻画地球的形状。
无风三尺浪,海面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静止海面只能是某海域在足够长时间区间内海面的平均,通过海面测点高程的平均运算,尽量消除海上的波浪、潮汐和洋流的影响。而全球性静止海面的形状,不但包括实际存在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海面,而且包括所有陆地底下的假想“海面”。这种假想“海面”是实际海面的自然延伸。两者总称大地水准面。这个面既是陆地高度的起算面,也是海底深度的起算面。通常说的海拔高度就是从这里起算的。
地球的表面有3/4是海洋,海水作为液体具有流动性,其表面在静止的情况下是一个处处与垂线垂直的曲面,在这个面上物体的移动,位能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小,故称为大地水准面(一个特殊的重力等位面)。既然占地球表面3/4的地区以海面形状作为地球形状,那么,对于陆地,很自然想到,应该取其重力位等于海平面重力位数值的那个几何面,就是那个假想“海面”。请注意,这个陆地底下的假想“海面”,并不是什么地质构造面,仅仅是重力位在数值上等于海平面处重力值的虚构的几何面。这就是“自然延伸”的含义。
7.1.3 地球形状的物理含义
地球形状首先是几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物理问题。作为静止海面的性质及其自然延伸的物理基础,是重力等位面。这个几何面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但面上各处的重力位相等。因此,针对静止的海面,当一个轮船匀速从两极驶向赤道时,除抵抗摩擦力外,轮船没有动能消耗,也没有位能增加。由于重力位在垂向上的方向导数就是重力加速度,故重力位可理解为重力加速度与高度的乘积,所以相等的重力位意味着重力加速度与高度成反比。这样,在重力加速度较小的赤道,海面本身在几何上必定是较高的;相反,在重力加速度较大的两极,其海面本身在几何上必定是较低的。只有这样,海面才能是一个等位面。因此,在海平面为等位面的前提下,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赤道凸起的球体,有人称之为地球的赤道“凸腹”。
既然用重力等位面(海平面及其自然延伸)作为地球形状的标志,那么这个等位面的形状就应该反映地球的质量分布和转动惯性。质量分布决定重力中的引力部分,而转动惯性决定重力中的惯性力部分。质量分布和转动惯性,正是地球演化、地球自转和内部运动的综合结果。因此,地球形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几何问题,它是一个有着深刻内容的物理问题。地球作为一个正球体,是在自身吸积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作为一个扁球体,是地球长期自转作用的结果;地球作为一个三轴椭球体,可能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固体潮汐),其力学参数与地球内部结构有关。总之,地球形状既是引力、离心力和内部应力的平衡产物,也是地球演化、地球自转和内部运动的总体现。反之,从地球形状反推这三个方面,尤其是反推深部状态,自然成为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学术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