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牯山组,系指出露在津市澄水南岸之黄牯山的泥砾层(图2-1)。黄第藩、杨世悼(1964)首次提出该类沉积物为冰碛物,嗣后,不少学者支持这一见解。张之洞对冰碛物提出异议,认为是残积层,并建议取消黄牯山组这一地层名称,陈长明等(1990)同意这一见解。
图2-1 津市黄牯山及澧县一带的砾石层堆积体
关于黄牯山组的争议很多。先看看有关黄牯山组的描述(见《湖南地层总结·第四系》,张国梁,1980)。本组分布不广,仅见于津市黄牯山、金云岭、大旗山一带,相当于鄱阳冰期的冰碛物,以黄牯山剖面描述如下:泥砾呈绛红色,砾石、漂砾成分主要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硅质岩,下部漂砾粗大,大于0.3m乃至1m的为数不少,其中最大的体积达2.2m×1.5m×1.3m,小于20cm的砾石较少,上部漂砾减少,15~30cm的砾石增多,无分选,大小漂砾杂乱排列,巨大漂砾横卧、斜躺的都可见,磨光面发育,个别漂砾可见楔形条痕。漂砾和粗大砾石的棱角多已磨圆,但其原始砾形仍清晰可辨,小砾石砾径2~3cm,其磨圆度差,主要为泥质胶结,砾石表面普遍被一层白色胶泥包裹,泥质富集处网纹发育,其中所含砾石具网纹印痕,呈花斑状,厚为60~70m。而在《湖南省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报告》(张国梁,皮建高,1990)中却认为,津市黄牯山地区的泥砾混杂堆积物位于白垩系砂砾岩、泥岩之上,其砾石成分、砾石表面特征、砾石的排列方向、砾石倾斜特征等与白垩系砂砾岩均具有一致性,所不同的是整体颜色较浅,为褐黄色,后者较深,为紫红色、棕红色,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为渐变过渡关系。据此,张国梁、皮建高(1990)认为黄牯山地区泥砾混杂堆积物是白垩系砂砾岩、泥岩原地或有少许搬运的风化堆积物。
在《湘西第四纪地质地貌研究报告》(周国棋等,1984)中认为,早更新世堆积物主要分布于上升河谷地段标高130m以上的Ⅶ级以上阶地,已丘陵化,遗存甚少。在滨湖地区,它们所处的地貌部位与阶地的关系往往不密切。津市黄牯山表面标高为125~250m的堆积物,称为黄牯山组。
现场考察认为黄牯山组为Qp1砾石层,其成因为泥石流堆积体,横向上过渡为河流相堆积,或者说,黄牯山组以泥石流堆积为主体,间以河流相堆积,局部河流相堆积厚度可能超过泥石流堆积。该堆积体并受河流改造,向东淹没于网纹红土之下(见3.2.1)。
江汉-洞庭盆地周缘砾石层中的泥石流堆积体过去常被认为是冰期堆积,并依据其分布的不同高程,归属于不同的冰期。实际上,泥石流堆积是江汉-洞庭盆地周缘砾石层中常见的成因类型之一,如津市黄牯山、长沙望麓桥、宁乡龙骨冲和咸宁开发区一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