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企业为单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1.加速环境保护模式的转变,加强工业生产“废弃物”的源头控制与管理
在推进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改变过去从废弃物的“末端治理”为主向以生产与消费的源头控制废弃物产生的“开端预防”为主。我们在处理废弃物的对策必须进行战略性的变化,紧紧抓住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在社会物质流动的全过程节省并循环利用资源、尽可能少或避免产生废弃物、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再将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化。只有这样,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工作以及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进步对资源的绿色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通过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或者将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低消耗的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以区域为单位,大力倡导绿色工业
1.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同类产业聚集向生态工业模式的转变
各地区政府应积极支持按照循环经济,生态学理念,在企业集群区或开发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做到少排放或“零排放”。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入对企业或绿色工业园区的技术指导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应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学思路,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生产流程的分析,设计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高新技术园区,提供相关技术支撑体系。
2.建立产业技术绿色支撑体系、开发废弃物资源化体系支撑生态工业发展
建立产业技术绿色支撑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化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通过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来推广扩散清洁生产技术。
(三)以政府为主体探索新的治理考核方式
政府在评价社会发展时,单纯地衡量经济收益不免扭曲了部分区域发展现状,使得部分地区出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两极化发展。
1.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建设,探索环保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方式
环境保护措施不能有效运作,不仅在投资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不能实现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不仅要加强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同时应注重其运营管理的改革。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许多省(市、 自治区)出台推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政策,并在一些省市,如北京、深圳,率先实施了环保设施的特许经营的发放。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三废的治理可以由企业本身、社会、群众、外资进行多方参与与管理,这就出现了企业、社会、群众、外资等多元之间的竞争,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2.构建绿色发展体制,建立绿色发展思路的GDP核算体系
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在实施宏观调控时需要对经济的真实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必要从社会层次上对社会成本进行补充核算。因此,仅依据传统的GDP指标是不够的,应该剔除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部分,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以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既可以有效约束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扩张冲动,又为经济增长提供绿色的内在动力。绿色GDP在宏观、微观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是实施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一理念的树立,绿色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3.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的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在绿色发展的一些实现路径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宣传发动方面缺乏力度,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还仅仅停留在污染治理,能源节约的阶段。当前,我国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不能承受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要宣传鼓励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全面实践,发展生态工业与生态经济,加大示范试点的扩展,推动典型企业的辐射作用,鼓励绿色消费,提高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