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澳台地区

港澳台地区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岛及九龙半岛是香港地区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中心区域。香港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 商品、 资金进出自由, 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香港地区的保险公司数量列居亚洲第一位, 在香港地区经营业务的获授权保险公司共有197家, 其毛保费收入约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6%。对外贸易也是香港地区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5.6.1 香港地区

1. 香港地区概况

1) 地理位置

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 背靠中国内地, 面朝南海, 为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南中国的门户; 又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 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道要冲, 成为历来沟通日本、 东南亚、 大洋洲及西太平洋沿岸各国的重要商埠, 也是中国内地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门户。

香港地区是块典型的滨海丘陵地, 陆地部分呈菱形, 香港岛在菱形半岛南端。 香港地区陆地面积1103平方千米, 由香港岛、 九龙半岛、 新界及260多个离岛组成。 香港岛及九龙半岛是香港地区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中心区域。 香港地区全港人口密度为6350人/平方千米, 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2) 自然资源

香港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 同时带有温带气候性质。 香港地区土地贫瘠, 缺水多山, 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以群山作屏障的天然良港。 由于缺乏大河流和湖泊, 加上地下水不多, 香港的食用淡水60%以上依靠广东省供给。 香港的矿藏有少量铁、 铝、 锌、钨、 绿柱石、 石墨等。

香港地区邻近大陆架, 洋面广阔, 岛屿众多, 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生产的地理环境, 有超过150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海鱼, 主要是红衫鱼、 九棍鱼、 大眼鱼、 黄花鱼和鱿鱼。 香港土地资源有限, 林地占总面积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占49.8%, 荒地占4.1%, 沼泽和红树地占0.1%, 耕地占6.7%, 鱼塘占2%, 城郊区建设发展土地占16.8%。 香港农业主要经营少量的蔬菜、 花卉、 水果和水稻, 饲养猪、 牛、 家禽及淡水鱼, 农副产品近半数需内地供应。

2. 香港地区的经济

在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中, 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 1950年以前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 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工业化, 到1970年, 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 标志着香港地区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 实现了香港地区经济的第一次转型。 20世纪70年代初, 香港地区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 金融、 房地产、 贸易、 旅游业迅速发展,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香港地区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 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 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目前香港地区已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 第十二大银行中心、 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 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 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 香港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 商品、 资金进出自由, 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1) 香港地区的产业

香港地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 香港地区的制造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 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也使香港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转口贸易型经济走向出口加工型。 到20世纪60年代末, 制造业产值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 就业人数则几乎占了一半, 成为香港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香港地区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 在1987年之前, 制造业一直在香港地区的生产总值中占最大比例。 但此后制造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而商业、 金融等服务行业则迅速上升。香港地区制造业经历了诞生、 成长、 高峰, 然后比重日益下降的过程, 从第一大产业降为第六产业, 而且还存在着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 截至2003年年底,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11.4%的水平, 而以商业、 金融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则达到了88.5% (见图5-3)。 而且由图5-3可以看到从1983—2003年的21年间,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20.4%, 其下降的速度让人震惊。

图5-3 香港地区三级产业结构状况

(资料来源:2004年香港年报)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香港地区制造业在本地劳动力成本和厂房地价不断上涨、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外双重压力下, 自20世纪80年代起, 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纷纷迁移到内地或东南亚一些国家。 据统计, 目前已有80%的香港地区厂家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 从而导致香港地区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 但是目前香港地区制造业仍然是香港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且制造业出口成绩骄人。 香港地区仍然是全球首要的纺织品、 成衣、 钟表、 玩具和珠宝出口地之一, 2004年产品出口总值1260亿元。2004年香港地区产品出口总值的分项数字见图5-4。

香港地区有本地和外国银行以及存款机构224家, 其中外资银行达107家, 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90%在香港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或设有办事机构。 目前, 香港地区银行业的财务状况依然健全, 资本充足率为15.8%, 远高于国际8%的标准。

香港地区的外汇市场发展成熟, 交易活跃, 以成交额计算是全球第七大外汇市场。 由于没有外汇管制, 投资者在这里可以24小时与世界各地的外汇市场进行交易。

香港地区的保险公司数量列居亚洲第一位, 在香港地区经营业务的获授权保险公司共有197家, 其毛保费收入约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6%。

图5-4 2004年香港地区出口产品比重图

(资料来源:2004年香港年报)

香港地区债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 已成为亚洲区流通量最高的市场。 2007年的发债量超过1700亿港元, 不少海外机构包括世界银行, 都纷纷选择在香港市场发行中长期债券。

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投资者, 累计投资额已超过2050亿美元, 约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46%。

中央政府为支持特区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2003年国家商务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签署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CEPA文本共23条, 包括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和贸易便利化三方面, 它给香港地区带来的机会是不言而喻的。

2) 对外贸易

香港地区是举世闻名的贸易港口, 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也是香港地区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香港地区对外贸易包括进口、 港制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三大部分。 进口产品原产地主要是中国内地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 其次为美国、 韩国、 新加坡、 德国和英国。 香港地区产品主要输往中国内地以及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加坡、荷兰、 瑞士、 法国。 转口商品主要输往中国内地、 澳门特区和台湾省, 以及美国、 新加坡、印尼、 日本、 韩国、 菲律宾、 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内地是香港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香港地区九成转口货物来自中国内地。 2002年,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占香港地区整体贸易总值的42%。 中国内地既是香港地区进口货物的最大供应地, 也是香港地区转口的最大市场及香港地区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 香港地区的转口货物有90%是来自中国内地或以中国内地为目的地。 香港地区也是中国内地(特别是广东省) 的主要服务中心, 为中国内地提供港口和机场等支援性的基建设施以及银行、 保险和其他商业服务。 多年来, 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内地主要转口港。

3) 交通旅游

香港地区具有发达的立体式水、 陆、 空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十分发达。 维多利亚海港与美国的旧金山、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上三个最优良的天然深水港。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使香港地区成为亚洲水运中心, 其港口是世界最繁忙、 效率最高的港口, 同时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个港口有运输和贸易往来。 香港地区的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层式工业建筑物。

香港的机场是世界十大航空港之一, 新机场距离市区40千米, 由地铁交通和机场巴士相连。 铁路交通有从北京到九龙的京九铁路, 从上海到九龙的沪港铁路, 从九龙到广州、 肇庆的广九铁路三条线路。

香港地区拥有全球最完善快捷的公众运输系统, 交通道路全长1936千米, 有地下铁路、 轻便铁路、 九广东铁连接香港岛、 九龙和新界各处。

香港地区素称 “东方明珠”, 旅游资源丰富, 有缤纷繁华的购物街、 饮食热点、 殖民时期至现代时期的建筑、 大型主题公园, 传统中国风味的庙宇、 风景、 展览馆、 浴场等。 在香港地区旅游, 游客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又可以获得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享受; 既可以浸淫在摩登社会的物质享乐中, 同样也可以重温旧时代朴实的生活方式。

4) 房地产业

香港地区房地产业虽然几经起伏, 但一直是香港地区经济的支柱之一, 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 是香港地区经济的 “晴雨表”。

二战后至现在, 香港地区房地产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盛衰循环, 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 周期最短的约六七年, 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 历时19年。

香港地区人口1946年为60万,1949年增至186万, 到1959年超过了300万,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发表的数字显示, 到2010年年终, 香港地区人口为709.76万人 (临时数字), 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住房需求激增。 在利益驱动下, 20世纪50年代, 大量资本涌入香港, 香港地区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 到了1958年, 房地产市场开始供过于求, 房价、 地价下跌了70%。1959年开始, 香港地区经济出现转机, 加上来港的外国人、 国际商业机构增多, 对商业楼宇、 住宅的需求增加, 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 由于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贷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春, 香港地区爆发了银行信用危机, 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 许多房地产公司倒闭, 香港地区房地产业陷入了二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中, 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1969年香港地区房地产市场逐渐复苏, 香港于1972年制订了一项 “十年建屋计划”, 令投资者信心迅速恢复。 但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香港地区股市暴跌, 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 香港地区地价下跌40%, 楼价下跌了30% 40%。 1975年年底开始, 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1976年香港启动地铁修建计划, 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 1978年, 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 (即廉租屋计划), 解决了222.5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1977年香港地区人口超过450万人,1979年达到500万人。 需求增加, 令楼宇供不应求, 新兴市镇 (屯门、 沙田、 葵涌等) 逐步形成, 至1981年香港地区房地产市场达到高潮。 但随后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中英香港地区问题谈判, 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 1982年年底, 香港地区楼价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 直到1984年9月,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 市场才重新复苏。20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房地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0年, 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了一倍以上。 不过, 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升, 给香港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炒买香港地区房地产, 楼价、 地价飙升, 严重脱离居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场复苏算起, 到1997年时房价已上升了9 10倍。1997年, 香港地区房地产泡沫破灭, 楼价一路下跌, 至2003年, 下跌了70%左右, 给香港地区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 下跌过程达6年, 至2003年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3. 香港地区物流业

1) 香港地区物流发展概况

香港地区物流业是香港地区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占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的5.4%。 为6%的就业人口提供了19.84万个职位。 在海运方面, 与全球500多个港口和城市有着密切联系, 约80家国际集装箱航运公司每星期提供400条航线, 开往全球各地。 在空运方面, 66家国际航空公司每星期提供约3800班定期航机由香港地区飞往全球130多个目的地, 2002年货运量达220多万吨。 最具吸引力的是,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 凭着完善的国际网络、 优越的物流基础配套、 丰富的货运经验、 先进的资讯科技等优势, 提供高效、 快捷和完善的服务, 赢得了世界的称誉。

2) 香港地区物流发展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1) 优势与机遇。

①天然及自身发展的优势。 在地理位置上, 香港地区位于亚洲的心脏地带, 同时也是中国内地——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最多人口消费市场的主要国际门户, 便捷快速的航空服务使得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于以香港地区为中心的5小时飞行范围内。 这些都构成香港地区发展的有利因素。 多年来, 香港地区一直是最大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和世界最繁忙的货柜港口, 这都是建立在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和一站式的服务能力基础上的。

②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机遇。 根据CEPA承诺, 中国内地向香港地区开放的物流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 允许香港地区服务提供者以独资形式在中国内地提供相关的货运分拨和物流服务, 包括普通货物的运输、 仓储、 装卸、 加工、 包装、 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服务和有关咨询服务, 国内货运代理业务, 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和运作物流业务等。 CEPA实施之后, 香港地区的物流企业可以早于其他世贸成员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开拓业务, 尽享商机。 到2006年4月30日, 共有449个运输及物流业服务提供者向香港地区的工业贸易署申请 “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 当中有442个获得批准, 为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物流业合作提供机遇。 香港地区企业对物流业、 运输业的热情高居中国内地向香港地区开放的十八个行业之首。 香港地区政府看到了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合作发展物流的机遇, 首先与珠三角合作发展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市场的物流业枢纽, 并增加香港地区作为供应链基地的优势, 建设珠三角物流基地, 再向华南乃至全国、 全世界辐射; 其次分别成立了 “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及 “物流发展局”, 为公营及私营机构提供议事机制, 方便物流业者商讨及协调推进物流发展的事宜; 再次, 完善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平均每天有2.7万辆货车来往于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 2006年年底, 连接香港地区与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通道将正式启用, 每日跨境汽车流量提升3倍, 达8万辆次。 在铁路方面, 香港地区也与内地60个城市之间每天都有列车往返。 随着计划中的一地两检等改善服务措施的落实, 香港地区与内地之间的人流和物流会更流畅。

(2) 威胁与挑战。 物流业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要行业, 随着各国物流业的发展, 香港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与威胁。

①来自中国内地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 香港地区作为中国内地进出口货物的中转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但由于香港地区货运收费高, 且港口场地规模有限, 加上中国内地出入口限制的取消, 上海、 深圳等港口都会参与竞争; 而且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必然与香港地区物流企业形成一种竞争格局; 香港地区的优势在于港口物流, 但在工业企业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方面则相对较弱; 中国内地物流业近年急起直追, 努力确立自己的地位, 积极参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这对香港地区物流企业而言, 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形势。

②香港地区物流业不仅要面对中国内地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冲击, 同时又需面对新加坡的竞争。

从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看到, 香港地区货柜吞吐量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危机, 原本稳居亚洲物流业第一的香港地区, 与新加坡、 上海及深圳的货柜码头处理货柜数量越来越拉近, 不论哪一个地方都将是香港地区的竞争者及威胁者, 其中尤以深圳对香港地区构成的威胁为最直接最严重。 亚洲几个主要的港口2010年吞吐量的情况如下: 新加坡为2841万个标准箱;香港地区为2370万个标准箱; 上海为2905万个标准箱; 深圳为2251万个标准箱; 釜山为1418万个标准箱。

为了保持香港地区物流业的优势, 香港地区将采取措施,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以面对周边的挑战。

3) 香港地区物流发展对策

香港地区将出台政策, 在基础设施、 资讯科技、 人力资源、 市场推广和扶助中小企业方面不断努力, 全力将香港地区打造成为世界性物流服务中心。

(1) 在基础设施方面, 香港国际机场采用最先进设备和双跑道设计, 以应付日益繁重的运输量; 在港口方面,9号码头第一期于2005年年终投入服务, 工程完工后, 该码头将拥有四个深水及两个驳船泊位, 容量将不少于260万个标准箱; 陆路建设方面, 香港地区正致力于加强连接机场及各港口到港内各区的公路建设。 此外, 特区政府还积极兴建后海湾通往深圳及蛇口的跨海大桥、 连接青衣岛至长沙湾工业区的9号干线等。

(2) 在促进信息联通方面, 香港地区推出了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 提供中立、 开放而且安全的电子平台, 使供应链内的参与者之间的资讯流通更加快捷、 可靠和便宜。

(3) 在促进综合服务方面, 香港地区推动兴建大屿山物流园项目, 提高香港地区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的能力。 物流园将为物流活动提供专用设施, 促进服务融合。 目前, 该项目已于2006年上半年完成可行性研究。 在改善跨境通道方面, 香港地区与广东省政府就提高货车运输效率以及降低跨境陆运成本问题商讨了相关措施, 包括放宽跨境货柜车的管理、 经营牌照的要求以及改善内地海关的服务, 目前双方的协商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4) 在港口竞争力方面, 根据香港地区港口规划总纲2020研究建议, 香港地区正在大屿山西北部水域进行生态研究, 以评估在此兴建10号码头的可行性, 同时更新香港地区港口货物量预测数据, 制订出兴建10号货柜码头的最适当的时间。 另外, 香港地区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措施简化进入香港地区港口的程序, 以及提升中流理货能力。

在发展香港地区物流业、 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 香港地区政府的角色是致力于营造有利的营商环境、 提供所需基建, 使市场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为使物流政策能够充分配合市场趋势和行业的实际需要, 香港地区专门成立了物流发展局, 其中40名成员中有36位是来自商界的非官方代表。

5.6.2 澳门地区

1. 澳门地区概况

1) 地理位置

澳门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 地处东经113°35′北纬22°14′, 与东北部偏东的香港地区相距约60千米。 澳门地区由澳门半岛以及氹仔和路环两个离岛组成, 总面积共29.2平方千米。澳门半岛与氹仔之间由两条分别长2.5千米及4.5千米的澳氹大桥连接;氹仔和路环之间也有一条约2.2千米的路氹连贯公路相连。 经澳门半岛最北面的关闸可到达中国的珠海市和中山市; 经位于路氹城的莲花大桥可到达珠海的横琴岛。

目前, 澳门地区人口约54.9万人, 其中大部分居民住在澳门半岛, 两个离岛人口较少。澳门地区居民以华人为主, 占总人口的95%, 葡萄牙人及其他外国人只占5%左右。

2) 澳门地区气候

澳门地区全年气候温和, 平均气温约 20℃ (68℉), 全年温差变化在 16℃(50℉) 25℃ (77℉) 之间; 湿度较高,75% 90%; 全年降雨量约1778毫米。 十月至十二月为澳门的秋季, 是旅游的理想季节, 气候温和, 湿度低。 冬季 (一月至三月) 虽较寒冷, 但阳光普照; 踏入四月, 温度逐渐上升; 五月至九月, 天气炎热, 有时有台风。

3) 旅游资源

澳门地区的名胜古迹多与宗教有关。 普济禅院、 妈祖阁、 蓬峰庙被称为澳门地区三大古刹, 丧权辱国的中美 «望厦条约» 就是于1844年在普济禅院内签订的。 天主教的玫瑰堂、望德堂、 大堂、 板樟堂等亦很有名, 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就是圣保罗教堂火灾后遗留下的前壁。 在澳门地区的闹市中, 设有不少幽静的公园供市民休憩, 二龙喉公园、 纪念孙中山市政公园、 白鸽巢公园、 石排湾郊野公园等都各有特色, 而卢廉若公园更以其苏州园林的特点而吸引无数游客。 松山灯塔、 大炮台以及路环的竹湾、 黑沙湾海滩也都是游客的好去处。

2. 澳门地区经济

20世纪60年代前, 澳门地区经济十分弱小。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澳门地区依靠工资低、 地价廉, 享有欧美市场的纺织品配额的优势, 吸引香港地区工业资本前来投资,逐渐形成以纺织、 电子玩具、 塑料花等为主的出口加工业, 并进而同旅游娱乐业、 建筑房地产业、 金融保险业一起, 逐步成为澳门地区的四大经济支柱。 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0多年中, 澳门地区经济以年均超过两位数的速度递增, 是亚洲地区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 澳门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 文化联系一直都十分紧密,澳门地区依赖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也利用澳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 澳门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由于回归, 澳门地区经济将越来越看好。 目前在澳中资公司200多家, 多分布在金融、 建筑、 旅游和贸易等行业。

1) 澳门地区工业

澳门地区历史上曾以铸造铜炮而著称, 神像、 火柴、 爆竹是其三大传统工业, 造船业曾名噪一时。 近些年来, 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兴工业。 制衣业是澳门地区工业的第一大支柱, 出口值位居首位; 玩具业是澳门地区出口中占第二位的行业, 主要为塑胶玩具、 合金玩具和搪胶玩具三大类。 澳门地区电子业才有20多年的历史, 但很有发展潜力。 彩瓷业近年来发展也较快, 高档艺术彩瓷手工精美, 质高款新。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澳门地区工业曾出现 “小阳春” 的景象。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成本上升, 周边地区全面开发等原因, 澳门地区工业竞争力下降, 出口加工业增长停滞, 甚至呈现萎缩现象。 为促进本地工业的发展, 澳门地区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税收简单、 税率较低的基础上规定, 只要在澳门地区设立的企业能够推动本地工业化者, 即可享受全部或部分豁免市区房屋税, 全部豁免营业税, 所得税头2年减半, 物业转让税全免或减半等一系列税务优惠, 有些工业项目, 主要指高新技术与高附加值工业, 还可申请最高期限达10年的减免税期。 而且澳门地区是对外高度开放的自由港, 生产设备及原料的进口以及产品的出口全部免关税; 不实行外汇管制, 外汇可以自由出入。 此外, 欧美许多国家还在配额及进口关税等方面给予澳门地区大量优惠。 由于以上一系列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使澳门地区工业进入国际市场渠道通畅, 融资方便, 具有内地不可企及的外向发展优势。

2) 澳门地区金融业

金融业是澳门地区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银行业和保险业作为澳门地区金融体系的两大主体, 即使过去数年以来经济放缓, 但比其他行业仍能保持平稳的发展。 目前, 澳门地区银行共有22家, 其中9家为本地银行, 其余为外来资本银行设在澳门地区的分行。 此外还有2家财务公司、1家邮政储蓄机构和7家货币找换店。

保险业方面, 澳门地区共有21家保险公司, 其中3家为澳门地区公司, 其余则来自8个国家及香港地区。 以业务类别区分,6家从事人寿保险业务,15家从事非人寿保险业务。

澳门地区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相对单一, 没有包括同业拆息的资金市场, 也没有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 澳门地区仅有单一的信用市场, 主要进行中、 短期资金存、 贷业务, 整个金融业基本上是银行一统天下, 企业和居民融资主要通过向银行信贷。同时, 金融资产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 人均存款额较低。 另外, 澳门地区金融业在信贷资产投向方向偏重于房地产业。 1995年统计显示, 澳门地区用于房地产开发和购置的贷款占总贷款的42.7%, 而且期限大多较长; 用于制造业的贷款只占9.7%。

澳门地区本地金融业不发达, 金融业对外依赖程度高。 从金融机构看, 澳门地区银行主要为外资银行, 占澳门地区银行总数的60%; 从货币流通看, 澳门地区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为港币, 占到澳门地区货币供应量的55%, 而澳门地区币所占的比重不到31%。 澳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香港地区, 港币与澳门币同时流通, 大宗交易一般以港币结算, 港币在澳门地区占主导地位。 在1986—1989年的澳门货币供应结构中, 港币占54.3%, 澳门币只占22.1%。1989年起, 澳门币正式在中、 葡两国挂牌兑换, 1991年澳门币在香港汇丰银行的下属机构按牌价兑换港币。 目前, 港币货款占银行贷款比重的60%左右, 澳门地区银行的黄金、 外汇、 股票、 基金投资等业务大部分通过香港地区市场操作, 银行境外资产也多集中在香港地区, 澳门地区银行利率也随香港地区的升降而调整。 1977年以前澳门币与葡萄牙货币埃斯库多挂钩, 从1977年起, 澳门币改与港币挂钩。 澳门币与港币挂钩的政策, 保证了澳门币的稳定, 有利于澳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 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险中, 澳门币能够免受冲击。

澳门地区金融业监督银行及保险公司运作的机构为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 (AMCM),该机构设立于1989年, 其前身为澳门发行机构。 主要职能是负责统筹和监管货币金融事务。由于澳门地区政府在金融体系监管方面一向采用不干预政策, 为达到不直接插手对金融业监管的目的, 现行的监管机构不纳入政府架构之内, 而是一个行政、 财政及资产自主的公共机构。 澳门地区还有些行业协会, 在协调澳门地区金融业中起有一定的作用。

3) 澳门地区对外贸易

澳门地区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是澳门地区经济的生命线。 对外贸易的兴衰, 是澳门地区经济发展的 “寒暑表”。

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国对中国的禁运和封锁, 使澳门地区对外贸易曾一度不景气。 20世纪60年代开始, 由于新型工业的兴起,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对外贸易出现转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一方面由于澳门地区拥有美欧给予的入口特惠待遇和较多的纺织品配额, 另一方面由于不少香港地区厂家转移至澳门地区发展, 澳门地区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20世纪90年代, 澳门地区出口增长放缓,1991—1996年间, 每年都有贸易逆差。 自1997年起,由于零售市场持续疲软而出口市场需求旺盛, 澳门地区对外贸易又出现盈余。

澳门地区进口商品是完全外向型的城市经济模式, 无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资料, 还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 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比例大约是1∶3。 按商品的种类划分, 进口最多的有10类, 即纺织品、 矿产品、 机械及电器、 动物及动物产品、 工业食品及饮品、 金属及金属制品、 化学工业品、 塑胶制品、造纸材料及纸、 纸制品、 交通运输工具等, 其中以纺织品为最大宗, 占全部进口的40%。澳门地区进口商品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 其中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以及日本的份额最大, 约占澳门地区进口商品总值的70% 90%。

澳门地区出口商品以加工业产品为主, 约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 加工业中, 又以纺织品及相关制品为主, 占7成左右。 澳门地区出口商品的市场分布于世界104个国家及地区。

澳门地区的转口贸易历史悠久, 明代中叶以后一直是东西方转口贸易的中转地, 起着中国对外贸易转口港的作用。 但自香港地区崛起后, 澳门地区转口港地位迅速为香港地区所取代。 澳门地区的直接转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及北美洲。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和澳门地区厂家把生产工序向中国内地转移,20世纪80年代澳门地区的转口贸易迅速上升。 20世纪90年代澳门地区直接转口数值亦不断增长, 主要表现为中国内地经澳门地区进口的数值不断增加。

自1997年10月爆发东南亚金融风暴后, 澳门地区进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 由于邻近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 在坚持联系汇率、 港元不贬值的情况下 (因为澳门货币与港元挂钩), 澳门地区产品出口价格失去了竞争力, 导致部分出口商品订单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东南亚经济衰退, 加上澳门地区治安情况有所恶化, 导致来澳游客减少。 与此同时, 澳门地区居民前往货币贬值的国家旅游数量却大幅增加, 因而令澳门地区本地经济需求减少, 导致进口下降。

面对未来, 澳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既有一定困难, 也有相当的机遇。 澳门地区基本法规定, 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自由港地位,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不征收关税; 澳门特别行政区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保障货物、 无形资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 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单独的关税地区, 可以以 “中国澳门” 的名义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协定, 包括优惠贸易安排; 澳门特别行政区取得的和以前取得仍继续有效的出口配额、 关税优惠和其他类似安排,全由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 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当时的产地规则, 可对产品签发产地来源证。

4) 澳门地区的旅游业

长期以来, 澳门地区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秀丽的自然风光, 舒适宜人的气候和独特的、 中西结合的、 华洋杂处的文化史迹和市井风情, 种类齐全、 内容丰富的博彩旅游, 人员和货币出入自由、 方便快捷的管理制度以及背靠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等有利条件, 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观光、 娱乐。 澳门地区也由此而名扬中外, 使这个弹丸小岛在亚洲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澳门地区旅游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面兴起,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澳门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 博彩业是吸引大批游客到澳门地区的重要原因。 澳门地区号称世界三大赌城之一, 被称为 “东方蒙特卡洛”, 来澳的游客有八九成是为 “博彩” 而来, 博彩旅游与观光旅游的比例为7∶3, 可以说赌博带动了澳门地区的旅游业, 使澳门地区成为一个多姿多彩的旅游胜地。 其次,400多年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给澳门地区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另外, 澳门地区是自由港, 大多数进口物品可获免税, 价格低廉, 是游客的购物天堂; 澳门地区众多的酒店也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港澳地区之间每天有水翼船和直升机往来, 交通便利, 发达的香港地区旅游业也为澳门地区招来大批游客。同时, 澳门地区还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它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缘, 距香港地区仅60千米,离东南亚各国及日本也都不太远。 1995年正式启用的澳门国际机场改变了澳门地区过去以水路、 陆路为主的交通状况, 对外交往和联系的能力大大加强。 已先后开通澳门地区至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省, 以及到韩国、 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葡萄牙、 瑞士等地的许多条航线, 使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不再绕道香港地区而直接来澳, 更促进了澳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而游客的增加, 也使得澳门地区的餐饮业、 娱乐业、 交通和宾馆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澳门地区的游客来源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省以及韩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日本、 葡萄牙之外, 来自中国内地和欧美等地的游客也逐年呈上升趋势。 1965年来澳旅客人次率先冲破100万大关,1972年及1979年分别达200万和300万人次, 进入1980年即突破400万人次, 1987年达500万人次, 1991年达600万人次, 1994年增至700万人次, 1996年首次突破800万大关,2006年澳门地区入境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 自回归后7年间入境旅客增加一倍多。

近年来,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着重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澳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澳门地区兴建了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 像郊野公园、 黑沙公园、 竹湾公园、 澳门博物馆、 澳门文化中心、 大型的海洋公园、 会议展览中心的建造,阿婆井的重修、 路环石排湾公园计划, 还推出了澳门国际音乐节、 澳门艺术节、 国际烟花会演、 龙舟赛、 车赛等文化活动。 同时在澳门地区举行各类大型的国际及地区性会议, 以增加因参加会议来澳的旅客人数。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澳门地区还经常举办 “澳门旅游” 等宣传活动, 介绍澳门地区的历史、 文化和风土人情, 使澳门地区的旅游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5) 澳门地区博彩业

目前旅游博彩业为澳门地区第一大产业, 约占生产总值的42%。

澳门向有 “赌埠” 之称, 博彩业在澳门地区历史悠久, 已有150多年历史。 澳门地区起初也是禁赌的, 但后来澳葡当局为解贸易急剧衰落、 收入拮据之窘, 实行公开招商设赌,向赌场征收 “赌饷”, 以开赌抽饷来增加收入。19世纪60年代中期, 澳葡当局主要靠着赌饷和鸦片烟税, 而使得每年的财政收入增加到20多万元, 并有约4万元的结余上交葡萄牙国库。 1847年, 澳门地区政府颁布法令, 宣告赌博业合法化, 揭开了赌业合法化的序幕。

随着博彩业的蓬勃发展和博彩收入的不断增长, 澳门地区政府的博彩税收逐年增加。1975年仅有690万元,1976年就达到2000万元,1981年超过1亿元,1983年超过3亿元, 1984年超过4亿元,1988年超过9亿元,1989年超过14亿元, 1990年超过19亿元, 1991年超过25亿元,1992年超过34亿元,1993年超过42亿元。

自2001年澳门地区政府结束了对博彩业的垄断, 并允许外国经营者进入以来, 澳门地区的博彩业疯狂发展。 昔日毫不起眼的小城, 逐渐在世界博彩业的版图中崭露头角。 现在, 澳门地区的赌台数量已从几年前的不足400张暴增到3000多张, 未来几年还将增加到5 000张。 博彩业在澳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24%上升到2005年的50%左右。 博彩业贡献的税收在几年之内更是实现了3倍的增长, 2005年占了政府税收的78.8%。

有得必有失, 由于澳门地区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都非常有限, 澳门地区博彩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 澳门地区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很大的冲击。 由于博彩业对员工文化要求不高, 但待遇却很好, 澳门地区打工一族的平均工资为5700元, 而博彩业的平均工资却多出一倍, 达1.12万元。 这使很多年轻人不重视学习, 中学没毕业就去赌场赚快钱。 这对于澳门地区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整体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外资队伍的扩大, 澳门人很可能会陷于被别人 “统治” 的状况。

其次, 博彩业的一枝独秀, 虽然给澳门地区带来了繁荣, 也对其他行业造成了冲击, 特别是与博彩业关系不大的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 在澳门地区的八大产业中, 博彩业一直占到38%以上, 而其他七个行业, 仅有占5.1%的制造业与博彩关系较小。 在澳门地区本地27万人才资源中, 目前有3.5万人从事与博彩相关的工作。 由于博彩业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资源和设施, 其他中小企业由于招不到人, 经营异常艰难。

3. 澳门地区交通

澳门地区的交通运输, 主要是指陆路交通与水上交通两大类, 由于没有深水港, 故水上交通仅限于沿海运输与内河运输。 水路运输经港澳地区航线最为密切, 客货运方便, 尤以客运为主。 每日有定期班船从澳门地区新口岸开出, 航班次数很多, 航程仅需1 1.5小时,故港澳地区居民往返或经港抵澳外国人人数众多。 澳门地区对外陆路运输的唯一通道是澳门关闸—中山 (石岐) —广州, 再由广州接驳内地其他城镇。 澳门国际机场位于氹仔, 于1989年11月15日正式动工兴建, 机场跑道长3800米, 机位16个, 可升降各种大型飞机,有10多家航空公司的航线, 来往于澳门地区与中国内地、 菲律宾、 泰国等地之间。 澳门国际机场离澳门客运码头乘车需15分钟, 到关闸需20分钟, 到路氹边境需5分钟。 另外, 直升机也是往来港澳地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4. 澳门地区物流业

1) 澳门地区物流业发展概况

目前澳门地区物流管理仍属起步阶段, 但澳门地区绝对有条件发展物流业, 在陆路方面, 除了历史最悠久的陆路边检与内地连接外, 现在还有莲花大桥连接珠海横琴; 在海路方面, 有九澳货柜码头和内港货运码头。 关于内地轻铁延伸到澳门地区的问题, 澳门特区政府一直都有就跨境项目与内地政府交换意见, 有关计划目前仍处研究阶段, 并会在适当时候磋商。 特区政府的策略是首先主力发展空运。 在航空方面, 特区政府与中国民航总局已达成了多项共识, 澳门地区可以开辟更多内地的新航点, 航点由16个增至31个。 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在2007年陆续使用澳门国际机场, 开通航线及提供包机服务, 目的地包括青岛、 杭州、黄山、 曼谷、 首尔等; 澳门地区亦与捷克签订了航空协议, 与印尼、 法国、 斯里兰卡亦草签了航空协议。

澳门国际机场自1995年开通以来, 除了1999年因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不景气影响, 出现过下跌以外, 其余每年处理的航空货物均有两位数增长。 所处理的货物总量由1996年的2.5万多吨, 大幅增至2004年的7.6万多吨, 增长势头强劲。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货运有八成以上是经香港地区出口的, 香港地区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澳门地区政府希望能分担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物流。 设于机场旁的物流中心已于2001年年底动工兴建, 总面积22万平方米。特区政府同时着手修改法律, 实行软硬设施同时进行, 为物流业铺路。

目前, 澳门地区机场大部分的货物是集中走台湾地区路线, 澳门地区航空公司首条全货运航线2005年10月正式开通, 每周飞6天, 每天提供两班经澳门地区往返台北和深圳之间的航班。 澳航第一阶段的全货运航线, 将以对货运时间要求较高的快件运输为主要货源, 而第二阶段货运服务正在筹备中。 澳门地区货运航线开通后, 两岸间的航空货物在运抵澳门地区后, 不仅不必卸下机舱, 且航机落地后1小时内就能立即起飞到目的地, 中转时间最少比在香港地区中转节省1小时以上, 具有竞争力。

澳门地区要发展现代物流, 就要提升传统运输业, 并利用澳门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 联合澳门地区的周边地区, 汇合成一个全立体的运输网络, 创造整体经济效益。 莲花大桥、 横琴口岸、 国际机场为澳门地区物流发展打下基础, 与欧盟和中国台湾省的贸易关系及自由港优势可以开辟特定市场, 澳门地区物流发展将独辟蹊径。

2) 澳门地区物流业发展前景

(1) 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前景广阔。 为建立两岸物流发展的长期合作和协调机制, 推动两岸物流交流与合作向更紧密、 更广阔、 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香港地区物流协会、 台湾地区物流协会、 澳门地区物流货运联合商会已就两岸物流的合作与发展举办了五届大会, 这足可见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前景广阔。 而且, 2006年10月连接珠澳跨境工业区澳门地区园区和珠海园区的口岸通道开通, 实行24小时通关, 使内地生产的产品原本3天现在当天即可进入澳门地区, 这极大促进了澳门地区经济和物流的发展。

(2) 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具备条件。 澳门特区政府自回归以来, 欲将构建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首先,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可为澳门地区的物流业提供充足的货物来源。 其次是澳门地区拥有枢纽性的地理位置, 京珠高速公路、 粤西快速道路网、 高栏港、 茂名港、 湛江港、 澳门国际机场以及即将兴建的港珠澳大桥等都为澳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齐备的硬件基础设施。 而且, 澳门地区土地仓库及厂房的成本相对比香港地区便宜, 预计将会吸引港商、 台商和外商在澳门地区发展物流业。

5.6.3 台湾地区

1. 台湾地区概况

1) 地理位置

台湾地区简称台, 地处我国东南海域, 北滨东海, 与琉球群岛中的冲绳岛相隔600千米, 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南缘巴士海峡, 与菲律宾相距350千米, 东临广阔的太平洋, 在区位上是太平洋西缘地区的南北与东西连接的枢纽, 也是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 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 并与庙岛群岛、 舟山群岛、 海南岛, 构成一条海上 “长城”, 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 素有 “东南锁钥” “七省藩篱” 之称, 位置十分重要。

台湾地区包括台湾岛、 澎湖列岛、 钓鱼岛、 赤尾屿、 兰屿、 绿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88个, 为中国的 “多岛之省”。 全省总面积为35989.76平方千米,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地区多山, 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 “高山之岛”, 全岛2/3以上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 最著名的是阿里山, 为台湾地区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 中央山脉绵亘南北, 将全岛分成不对称的东西两部分, 东部和中部为山地, 西部为平原, 二者之间为丘陵地带。 全岛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4。

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 被称为 “蓬莱” “贷舆”“员峤” “瀛洲” “岛夷” “夷洲” “琉球” 等。 从三国时代开始, 台湾地区便逐渐被开拓、经营, 到1885年 (清光绪十一年) 正式建立为省。

2) 气候

台湾地区横跨北回归线, 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长夏无冬, 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

3) 自然资源与物产

台湾地区盛产木材, 现有森林2970万亩, 森林覆盖面积达55%, 树种繁多, 有14000多种, 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木本植物种类的2/3, 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 主要木材有铁杉、 台湾杉、 红松、 肖楠等, 经济树种有樟、 油桐、 橡胶、 漆树等, 此外还有柠檬胺、 肉豆蔻、 金鸡纳霜等药材植物和芒香油料作物香茅草。 台湾地区海产丰富, 盛产鲷、 鲔、 鲨、 鳗等鱼类, 还出产石花菜、 龙须菜、 鹿角菜、 珊瑚、 珍珠等。 台湾省已知矿产110多种, 以煤最丰富, 还有石油、 天然气、 金、 银、 铜、 硫黄、 盐等。 此外, 台湾省有129条河流, 河多流急, 水力资源丰富。

4) 旅游资源

台湾地区四周沧海环绕, 境内山川秀丽, 到处是绿色的森林和田野, 加上日照充足, 四季如春,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 “美丽宝岛” 的美誉, 早在清代就有 “八景十二胜” 之说。 作为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 台湾岛上的风光, 可概括为 “山高、 林密、 瀑多、 岸奇” 等几个特征。

台湾地区山峻崖直, 河短水丰, 瀑布极多, 且各种形态, 应有尽有, 十分壮观。 除了瀑布, 岛上更是温泉磺溪密布, 具有很高的疗养治病之功效, 吸引着众多游客。 关仔岭温泉还有 “水火同源” 的胜迹; 而宜兰苏澳冷泉, 更是世之稀有。 西部平原海岸, 宽广笔直, 水清沙白, 柳林成群; 北部海岸被台风、 海浪冲蚀的海蚀地貌, 鬼斧神工、 千奇百怪, 构成一幅幅天然奇境, 具有 “海上龙宫” 的雅号; 澎湖列岛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的连接“跳板”, 是拓台先民足迹最先到达之处, 马公天后宫、 澎湖大桥、 七美人冢等为其著名古迹。

2. 台湾地区的经济

1) 工业

台湾地区早期工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轻工加工工业比较发达, 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了轻化工工业。 目前, 台湾地区制造业种类较多, 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 工业产品包括汽车、 飞机、 轮船、 石油化工产品、 钢铁、 机械、 电器、 计算机与电子消费品、 纺织品与服装、 体育用品、 鞋、 玩具、 加工食品及手工艺品等, 大部分用于出口。 台湾地区的经济目标是在继续发展传统工业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通信、 资讯、 消费性电子、 半导体、 精密器械与自动化、 航空、 高级材料、 专用化工品与制药、 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工业, 以及光电、 半导体、 工业自动化、 材料应用、 高级感测、 生物技术、 资源开发、 能源节约八大关键技术。

台湾地区工业分布比较集中, 主要在西部平原, 基本上以台北、 高雄、 台中为中心, 形成了三个工业区: 北部工业区以台北市为中心, 包括桃园县、 台北县和基隆市, 集中了全地区工商业企业总数的1/3以上, 资产总值占全地区的3/4以上, 纺织、 食品、 电子机械等工业多在这一区, 是全地区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南部工业区以高雄市为中心, 包括高雄县、 台南市、 台南县、 屏东县, 共有工商企业10万多家, 占全地区总数的1/4以上, 大型钢铁、造船、 石化等重化工业多在这一区; 中部工业区以台中市为中心, 包括台中、 彰化、 南投等县, 工商企业约占全地区总数的1/5, 是全地区第三大工业基地。

2) 农业

台湾地区传统上是农业地区, 但最近几年农业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 台湾地区只有25%的土地适于耕种, 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 台湾地区出口高质量的猪肉、 蔬菜、糖、 茶叶和大米。 台湾地区渔业发达, 出口多种海产品, 如鳗鱼、 金枪鱼、 虾和深海鱼类。

3) 对外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台湾有关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刺激私人资本投入 “进口替代”工业部门, 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的 “进口替代” 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 台湾地区将整个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 “出口加工” 工业。 为使这一工业部门加速发展, 台湾地区建立了一些专门的出口加工区, 并用各类经济刺激把国内及外国资本引向该部门。 “出口加工” 工业的发展使台湾地区的对外贸易及整个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台湾地区对外贸易自1976年起一直维持顺差, 1987年顺差达到187亿美元, 创历史最高峰。 随后, 由于台湾地区市场的逐渐开放, 进口增长速度加快, 贸易顺差开始减少。 20世纪90年代, 除1991年与1996年外贸顺差超过130亿美元外, 一般在90亿美元以下。1998年,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贸易顺差降至59亿美元, 创历史新低。 此后, 由于岛内投资与消费的下降, 进口减少, 外贸顺差增加,2002年达到181亿美元, 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纪录。

台湾地区主要贸易伙伴为美洲、 亚洲与欧洲: 在美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 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为祖国大陆、 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 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较为广泛, 包括德国、 法国、 英国、 荷兰与意大利等。 其中, 美国、 日本、 祖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3. 台湾地区交通运输

台湾地区一直有着相对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 台湾地区铁路已形成环岛网, 里程达1300多千米, 环岛公路里程3万余千米, 海运航线四通八达, 有至美国、 日本、 中南美、中东、 欧洲等地的10多条航线, 空中航线也直达世界各地, 定期班机航线93条, 岛内主航线也有10多条。 台湾地区不仅形成陆上四通八达的铁路、 公路网络与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空运路线, 而且交通工具日益现代化与高速化。

4. 台湾地区物流业

1) 台湾地区物流业发展概况

台湾地区物流业一直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不断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 台湾地区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原材料、 零配件供应地,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物流配送的发展, 其现代物流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总体而言, 台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地政府大力推动 “十大” 建设, 进行高速公路、 机场与港口的建设, 连接了台北、 高雄两市的交通, 使台湾地区一下子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枢纽, 商贸活动开始频繁起来, 许多企业也开始重视物流的重要性。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完成工业化之后, 台湾当局经济部商业司紧接着推动流通自动化, 将自动化扩展到资金流、 信息流、 商流与物流四大领域之中, 至此物流正式成为台湾地区发展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

2) 台湾地区物流企业

台湾地区最早的物流企业, 是在1975年由声宝和新力两家公司为配送旗下家电而共同投资成立的东源储运公司。 时至今日, 台湾地区物流企业百家争鸣, 由传统多层次而复杂的配送通路, 包括大批发商、 大盘商、 中盘商、 小盘商、 中间经销商等, 转化成今日由供货商直接透过物流中心将商品运送到各零售卖场据点或是个别消费者手中的形式。

我国台湾地区物流企业依其发展特性的不同, 可以分为四种:

①由制造商向下整合发展的物流中心。 由于制造商为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增加商品的竞争能力, 便自行出资设立物流中心, 这类由制造商发展的物流中心, 包括统一集团的捷盟物流、 泰山集团的彬泰物流、 味全集团的康国物流、 联强物流等。

②由经销商或代理商向上整合所成立的物流中心, 如德记洋行、 农林集团的侨泰物流等, 其供货商品广泛, 包括食品、 日用品、 冷冻等, 且供应对象不拘, 包括全省便利商店、超级市场、 零售商、 量贩店等各种零售通路。

③由零售企业向上整合发展的物流中心, 如顶好惠康超市的惠康物流、 全台物流等,前者便是负责提供顶好惠康超市的各种食品及日用品。

④由货运业者发展的物流中心, 如大荣货运、 新竹货运、 中连货运等。 其主要客户囊括全地区便利商店、 超级市场、 零售商、 量贩店等, 提供其低温及常温商品。 这种由货运业者发展的物流中心, 相较于其他物流中心而言, 先天就具备专业、 熟练的物流技术、 区域性配送能力, 以及广布全地区的配送网络等优势。

物流企业除了因其发展特性不同而有所区别之外, 有些物流中心因其提供特别的机能而与一般功能型物流中心有所区别, 例如转运型物流中心、 中继站或转运站, 生鲜处理型物流中心, 区域型物流中心, 贩卖商成立的物流中心等。

思考题

1. 中国内地分为哪八个经济区?

2. 我国各经济区物流发展的优势、 劣势各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