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差动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当动极板处于中间位置时,d2=d1=d0,由式可知,此时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输出电压为零。这些特点都是其他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无法比拟的,因此,差动脉宽调制电路在电容式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类测量电路是根据不同容量的电容器(在充电电流相同的情况下)充放电时间不同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大电容充放电时间长,小电容充放电时间短),通常用于差动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其电路原理如图7.16所示。该电路主要由两个参数相同的电压比较器A1和A2、双稳态触发器、差动电容C1和C2、两个充电电阻R1=R2=R、放电二极管VD1和VD2、低通滤波器A3组成。要求双稳态触发器的电源电压US高于参考电压Ur

图7.16 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设电源接通时,双稳态触发器的A端为高电平,B端为低电平,因此A点通过R1缓慢向C1充电(此时VD1处于截止状态,其电阻近似为无穷大),当充电至M点的电压高于参考电压Ur时,电压比较器A1的输出端(即双稳态触发器的R端)电压翻转,产生一个脉冲,触发双稳态触发器的输出状态也发生翻转,使A端变为低电平,B端变为高电平。此时VD1处于导通状态,其电阻近似为零,因此C1通过VD1快速放电使M点电压迅速从Ur降低为零,而同时B点通过R2缓慢向C2充电(此时VD2处于截止状态,其电阻近似为无穷大),使N点的电位由零缓慢上升,当N点电位上升至Ur时,电压比较器A2的输出电压翻转,产生脉冲,使双稳态触发器的输出状态再一次发生翻转,又一次使A端为高电平,B端为低电平。如此周而复始,从而在双稳态触发器的A、B两个输出端各自产生一个宽度受C1和C2调制的脉冲方波。下面讨论输出电压Uo与差动电容C1和C2的关系。

当C1=C2时,因两者的充电时间相同,因此A、B两端产生的脉冲宽度相同,电路上各点的电压波形如图7.17(a)所示。从图中可知,滤波器A3的输入电压uAB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为零,使得滤波器的输出电压Uo=0。

当C1>C2时,因C1的充电时间大于C2的充电时间,因此A端产生的脉冲要比B端的脉冲宽度长(即uA的占空比大于uB的占空比),电路上各点的电压波形如图7.17(b)所示。从图中可知,滤波器A3的输入电压uAB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大于零,使得滤波器输出的直流电压Uo>0。

当C1<C2时,同理可知,滤波器A3的输入电压uAB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小于零,使得滤波器输出的直流电压Uo<0。

由电路原理可知,滤波器的输出直流电压Uo为uA的平均值UAP与uB的平均值UBP之差,即

式中 T1——C1的充电时间;

T2——C2的充电时间。

图7.17 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电压波形图

将式(7.40)代入式(7.39)可得

将差动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公式代入式(7.41)可得

式中 d1——C1的极距;

d2——C2的极距。

对于差动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当动极板处于中间位置时,d2=d1=d0,由式(7.42)可知,此时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输出电压为零。当动极板向上移动Δd时,d1=d-Δd0,而d2=d+Δd0,由式(7.42)可知,此时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输出电压为

同理,当动极板向下移动Δd时,输出电压为

由式(7.43)和式(7.44)可知,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输出电压不仅能反映位移的大小,而且能反映位移的方向。

对于差动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将其电容公式代入式(7.41)可得

式中 A1——C1的极板遮盖面积;

A2——C2的极板遮盖面积。

当动极板左右移动导致C1和C2的面积变化ΔA时,输出电压为

式中 A0——动极板处于中间位置时C1和C2的极板遮盖面积。

综上所述,除此之外,差动脉宽调制电路具有如下优点:

①对于差动脉宽调制电路,不论是变极距型还是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电容的变化量与输出电压都呈线性关系。

②不需要像调幅电路那样对器件提出线性要求;脉宽调制电路的电源为精度要求不高的直流电源,不像谐振电路那样需要一个精度很高的高频振荡源。

③效率高,信号只要经过低通滤波器就有较大的直流输出,不像调频电路和运算放大器式电路那样需要高输入阻抗的放大器。

④脉宽调制电路输出电压的极性反映了电容变化的方向,因此不需要解调器。

⑤由于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对输出信号波形(矩形波)的纯度要求不高。

这些特点都是其他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无法比拟的,因此,差动脉宽调制电路在电容式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