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思维与认知再认识的意义

对思维与认知再认识的意义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质在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中相互作用过程、人的社会生活、人的认识-实践过程等中表现出来,而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是对人本质的定义、重新定义。人不仅能认识这个世界,还能在认识的基础上改造这个世界。现代的认识基础可以支持人们把世界本源、宇宙、各个层面\领域的具体事物以及他们构成整体作为可以直观感知的、普遍的、具体的、在当前认识基础上唯一的认识-实践对象。

“人”的质在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中相互作用过程、人的社会生活、人的认识-实践过程等中表现出来,而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是对人本质的定义、重新定义。人不仅能认识这个世界,还能在认识的基础上改造这个世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重新认识将给人、人的社会生活、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乃至变革,以下就几个基本领域进行一些初步的、特征定义式的探讨。

对人的质、本质、人和这个世界关系的重新认识。

9. 1新哲学、新世界观

近现代的积累,彻底终结基本问题的争论使哲学有一个新的起点。将世界当作一个具体的认识对象、多层次认识世界的认识方法、重新定义基本概念、对基本规律、规则的新认识、新的世界观,本身是这个世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高进化水平。

哲学是人类对这个世界反映总体总结,是描述、研究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事物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主要解决诸如这个世界从何而来;向哪里去;在这个过程怎样;有什么现象,什么规律;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人的本质(“物质“”意识”之争也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阶段、一种表现)等问题。

每个时代的哲学对这些问题的回到受所处时代整体认识-实践水平的制约都有其局限性,从古希腊哲学、中国古典哲学到近代西方哲学莫不如此。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开拓了很多新的认识-实践领域,在各个领域有了很多新认识、新观点,如:高能物理、遗传科学、宇宙大爆炸理论、神经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认知科学等,实在不胜枚举。

受精力与实践经历约束,笔者之前只概要性地学习过近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哲学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下边就笔者个人的认识水平对近代哲学的局限性做一个简述。相比较于现代人类社会的认识-实践的总体水平,近代哲学存在以下局限性。

1.时代认识基础与认识-实践需要的局限性

无论是古代哲学、近代哲学还是当代孕育中的新哲学都是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世界及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什么;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有什么规律、性质;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回答取决于哲学所处时代的认识-实践水平。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这个历史局限性主要来自于所处时代的认识基础与认识-实践的需要。

在认识基础方面,20世纪以来,对人类当代认识-实践与发展进程的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得到广泛的兴起与应用,如量子力学、原子结构、高能物理、大爆炸宇宙学说、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等,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以及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发现都是近代哲学产生、发展的19世纪中叶所无法比拟的。

在认识-实践需求方面,人类社会与个体的信息化;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治理;自然科学新的发展与探索要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思维与认知研究与探索;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形式的重新定义;“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容纳各个学科、建立各个学科内在联系的“大科学”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一体化,认识过程、实践过程一体化;等等。人、人们、人类所面对的认识-实践对象,认识-实践需求复杂性、广泛性也是近代哲学产生、发展的时代无法比拟的。

2.认识对象的局限性

时代认识基础与认识-实践需要的局限性给近代哲学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认识对象的局限性。由于没有诸如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大爆炸宇宙学说、系统科学等学说和相关事实、现象的支持,创建、发展近代哲学的主体对世界本源没有“直观”的体验,对世界本源、世界整体、世界发展、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万事万物之间的具体关系等体会、理解不够深刻。近代哲学只能把抽象的、一般的事物作为其认识对象。现代的认识基础可以支持人们把世界本源、宇宙、各个层面\领域的具体事物以及他们构成整体作为可以直观感知的、普遍的、具体的、在当前认识基础上唯一的认识-实践对象。

3.没有将一般性、特殊性;事物的普遍存在和事物的实际个体存直观的统一起来

由于缺乏上述可以直观感知的、普遍的、具体的、唯一的认识-实践对象,缺乏现代科学发现的支持,近代哲学缺乏从世界本源到现在存在的宇宙整体及构成其的各个具体事物、过程;从原始的事物分立、原始的相互作用规则一层层形成过去的、现在、将来的实际事物的认识与感受,没有能进一步认识到“一般性”和“特殊性”“事物的普遍存在”和“事物的实际个体存在”存在之间的实际的、可以观察的、可以验证的、内在的、具体的关系与联系。在笔者看来,事物由世界本源产生原始的事物分立、原始的相互作用规则开始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领域一层层构成,每一层在继承其所存于其上的基础层面规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层面特定的规则,事物、事物之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事物的普遍存在和事物的实际个体存在来源于原始的事物分立、原始规则和一层层的继承与形成各层次特定规则的过程。而这个原始的事物分立、原始规则、各层次的规则我们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最终在感官上可以实际探知的。

4.对过程认识在时空感上的缺陷

近代哲学虽然认识到“过程”,但是没有相关现代科学发现、没有上述的对象、没有具体案例支持、做认识基础,就不能从原始的事物分立的微观的时间、空间尺度和宇宙整体层面的宏观的时间、空间尺度在看待“过程”,对“过程”缺乏时间、空间上的感受,对特定时刻的状态和过程整体之间的关系缺乏直观的体会(在笔者看来,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是连续的,人对特定时刻状态的反映是在人本身自然的生理基础反映事物的方式下对过程特定时刻的反映,人以反映不同时刻事物状态差异的方式反映事物的过程)。这一点,在本书“后知识处理机构造化过程的实现与表现”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具体体会。

5.内容不完整

哲学是描述、研究宇宙间事物一般规律的科学。近代哲学其所处的时代在回答世界及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什么;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有什么规律、性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内容、结构和结论。

对世界、万事万物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在马克自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首先表现为“唯心”“唯物”之争。近代哲学以解决“唯心”“唯物”之争作为其描述、认识其研究对象的起点,具体形式与成果为“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结论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而引申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次表现为“辩证”“形而上学”(近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之争。近代哲学认为世界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万事万物由此而产生、发展、变化。

这两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已经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在当时的时代非常重要,想象一下这个问题不同的结论所决定的不同道路就可以理解。

在此基础上,以此为出发点,近代哲学对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事物发展过程的规律做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事物发展中的三大普遍规律、五大范畴。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人们基本的世界观和对世界再认识的基石之一。

人、人类社会是我们的认识范围内世界本源、由世界本源分化、发展而来的我们所存在的宇宙、宇宙的各个层面\领域、万事万物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范围内世界本源、宇宙的最高水平的进化结果,代表着世界本源、宇宙的最新的进化方向。对人、人类社会的认识理应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哲学在其总结、归纳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人、人类社会,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论”和“人类社会发展观”。

20世纪以来,许多新的科学发现,诸如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大爆炸宇宙学说、系统科学等,也是在不同层面描述这个世界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这些学说所涵盖的对象、现象是普遍的,这些学说所描述的世界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规律既是具体的、可以实验验证的、直观体会的,又是一般的、普遍的,这些学说的相关结论、成果应加入到哲学之中。近代哲学没有上文所说可以直观感知的、普遍的、具体的、唯一的认识-实践对象,难以容纳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这些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这个可以直观感知的、普遍的、具体的、唯一的认识-实践对象为对象来看,近代哲学描述的事物发展规律只是这个对象的规律,是这个对象规律的一部分。

6.缺乏自然人具体修持的方法

哲学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其阐述了什么,还在于哲学是描述、研究事物一般规律的科学,他的成果应当自觉成为人认识-实践的知识基础的一部分,成为直觉的一部分,建立和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特定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实践过程中被自觉、自然的被引用、引用相关联的其他知识、认识成果。另外,人的哲学认识水平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怎样实现这些,近代哲学只是在认识-实践论中有笼统论述,缺乏自然人可以具体实施、操作的具体修持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哲学,如佛学、道学相比较的一个缺陷。

7.研究成果载体的局限性

近代哲学产生、发展的时代研究成果的载体是纸质书籍,受载体形式和人的自然能力所限,哲学难以与其他学科和本身所涵盖的事物、现象建立广泛的联系。当今的信息技术使得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有了新的载体和公共平台,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方式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方式也会有一个相应的新方式。哲学和其他学科,以及所涵盖的领域\对象\现象的联系将是广泛的,哲学的和其他学科的边界将是模糊的。

8.近代哲学成果、结论本身局限性

1)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个问题。

近代哲学是从自然感官水平对自身的存在和与其他事物的分立出发的,由于缺乏上面所说的认识-实践对象,近代哲学不能从宇宙的本源、发展进化、整体与局部、不同的层面等角度看这个问题;不能彻底地认清“意识”和“物质”的同源关系;不能彻底的认清“意识”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世界本源、这个宇宙发展进化来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一个领域,意识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的同一性、同时又有自己的特定存在与特性;不能在认识上彻底消除“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现代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将彻底解释意识的物质基础、本质、来源、机制,消除“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2)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局限性。

得到了对事物产生、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当时的社会需要,近代哲学选择了两个领域用这些一般规律对其分析、研究,一是认识与实践;一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

对于认识与实践,近代哲学将其分为两个环节,论述了认识-实践过程的一般规律。近代哲学对于认识-实践的认识受时代限制过于一般化,无法完全解释认识-实践这个范畴下相关现象,如:具体的学习过程;具体的目的、目标实现过程等;无法容纳这个范畴下最新的相关认识成果。

现代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将揭示思维、认知、意识的物质基础、本质、来源、机制;其研究对象与结论是具体的、可以实验验证的、直观体会的,又是一般的、普遍的;现代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可以彻底将思维与认知、认识过程还原到世界本源、还原到事物的相互作用这个基本过程中去。

“人-对象”系统是“人”和“自然”之间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既具体又普遍的方式,是近代哲学认识-实践概念下认识-实践体系既具体又普遍的方式。对“人-对象”系统的研究将揭示“人”和“自然”之间、和环境之间具体、普遍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发展过程。

近代哲学对人类社会研究局限与人类社会本身,没有从世界本源、宇宙进化的层面来认识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

就笔者的认识看来,人类社会是“人-对象”系统的具体形式,人类的认识与实践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是一体的,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过程的一部分,是这各关系、过程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表现。应当最终从世界本源、宇宙进化的高度来认识、处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思维与认知、人类具体的认识-实践方式、人类社会的结构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几者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必然的、实际的、具体的关系。

这个时代需要新哲学,需要一种能系统地建立人类认识-实践的框架,推衍可能存在的认识-实践领域,将现有学科、领域以及在认识-实践过程中的新发现统一起来;能够指导人类下一阶段认识-实践进程的,塑造人类新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指明人类、人类社会下一阶段发展方向、道路的新哲学。

经过广泛地学习、吸收传统哲学、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观点;在一定的时刻、时间保持这些东西在头脑中的活跃;对这个世界进行直观的观想与体悟;记录观想与体悟过程中自发、自觉出现、形成的观点、结果;对这些结果和传统哲学、各个领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处理;解释现象,验证、修改、完善观点、结论;等等过程,在对新哲学有系统、深刻的研究之前,我们对新哲学有了以下的一些观点。

一、新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新哲学以由世界本源以来的这个世界为认识对象,包括世界本源、从世界本源开始的各个层面的事物、由世界本源以来各个层面事物构成整体、由世界本源以来的这个世界总的发展过程和其中无数的具体过程。这个对象是实际的、具体的。这个对象也是人类认识-实践共同的、根本的、总的对象,各个认识-实践领域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某领域、某部分、某层面的认识与实践。

新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各个层面、领域事物在这个世界和自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有的、一般的规律、特征;人类看来需要研究的特别重要的领域,如:人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方式,人类看待这个世界的基本方式、观念,人类认识-实践的结构,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趋势,等等。

二、这个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规律

世界是自在的,我们所说的规律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反映与认识,不同的规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世界的反映、认识。人类认识到的这个世界的基本的、一般的规律有很多,下边我们例举几个

1.世界本源

2.相互作用

3.不均衡性

4.层次

5.事物的内部、外部;质、本质

6.系统

7.过程

8.因果关系

9.基本单位

10.过程的一般表现形式

10.造化

11.生克、控制

12.信息

13.统计规律

14.耗散结构

15.耗散结构

16.海量事物构成的整体规律

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以此为思想、理论、方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思维与认知、遗传学说等等研究,如在这个思想、方法下,遗传学说应增加海量的碱基对、基因片段如何表现出生物整体的、综合的性状等等内容;在9.9章节中提出的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方式,等等。

这些规律我们在“秉持的世界观;这个世界的一般规则、规律在思维与认知的表现”中已经做了一定论述,这里不再复述。

其他的还有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

我们还可以继续发现、定义这个世界基本的、一般的规律。这是新哲学的任务,这里不再论述。

我们可以想象,将这些规律、特征都“加”在一个“事物”上,抽离事物的具象,抛却、超越知觉和语言思维过程,想象一下这个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灭亡的方式与过程;想象一下这个事物的构成、结构、内部活动、和整体;想象一下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因果关系;想象一下这个事物内部、外部的造化、生克的方式与过程;想象这个事物是一个各种规律、特征不可分离的整体。我们从不同的空间、时间尺度上去想象这个“事物”(这种“想象”是从内心涌现的、洞悉一切的一种直觉。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待这个世界,但从整体上是圆融的而不是分析的,是完满的而不是片面的,是普遍的和放之四海皆准的而不是个别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看做是这个“事物”、这些规律在“思维与认知”这个领域、层面的具体化、实例化。

三、人的质、本质;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我们的认识范围内,“人”是这个世界发展、进化的最高水平,代表这个世界的发展、进化的方向、趋势,因此“人”是哲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人的质、本质;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古典哲学中的“物质”、“意识”之争实质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之争。

“人”和这个是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和所处于其中的、由其他事物的总体构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三个方面:其他事物对这个事物的作用;这个事物相应的内部活动(内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相应作用。

具体到“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自然人”“具体”的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上述过程具化为“刺激-知觉-思维与认知-行为”过程;从人类对这个“刺激-知觉-思维与认知-行为”过程的认识来看:大量的“刺激-知觉-思维与认知-行为”过程表现出认知空间、行为空间等特征。

“人“的质在“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表现出来,对于人的质我们在前文“人工智能”部分做了一定论述,这里不再复述。

人的质由大量的“刺激-知觉-思维与认知-行为”过程的总体所决定、所表现。其中,思维与认知是这个过程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和其他事物质的区别。

“人-对象”系统是人和这个世界关系的具体的、普遍的形式。

四、人类、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

“人”是这个世界进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人和这个世界关系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个世界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人”的能力范围内,人和环境、和这个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以“人”的目的为发展、变化方向的,是以人的目的为决定因素、主导因素的。

目前这个“人”还是我们从地质年代、从生物分类上的第四纪的智人,对这个世界规则的掌握目前也只到分子、原子层面。但未来呢?人类从对与自身同层面规则的掌握到分子、原子层面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而取得其中的主要成果则在短短的400年内。具有“人”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本质特征的其他的、更高发展、进化水平的“人”呢?人工智能都已经不再只是想象。按现在趋势,“人”可掌握的规则的层面将越来越接近世界的本源。

随着“人”的能力的扩展,“人”、“人”的目的将越来越成为这个世界发展、进化的主要因素、决定因素。

以上我们只简单论述了新哲学和思维与认知相关更密切的部分。建立新哲学完整的体系、结构,虽然和对思维与认知认识相关,但并不是思维与认知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其他认识-实践领域的工作,这里不再论述。

世界观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根本的、总体的认识和看法,新哲学将使人类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新的世界观。新的世界观是人类对这个世界根本认识与观念的一次变革、一个飞跃,是人类思想的又一次解放。

新哲学将以世界本源、宇宙、各个层面\领域的具体事物以及他们构成整体为含哲学在内的各个认识-实践领域为普遍的、具体的对象;根据认识-实践对象在这个总的、共同的对象中位置重新定义、划分、新建认识-实践领域;分析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内在联系吸收各领域的相关成果,形成新的结构、内容。新哲学将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广泛联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同古典哲学相比较,新哲学不仅构筑一个概念体系,还构筑直接连了实际的、工程层面的认识-实践活动方法,能更广泛、更深刻、更直接的指导实际的认识-实践活动,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新哲学广泛认识、分析、描述这个共同对象的一般规律、属性,指明宇宙进化、人类个体与社会进化等之间的联系、关系,找到决定人类、人类社会进化的当前关键因素,指明进化进程。新哲学体系的建立和当代其他的科学发现将是人类开启、进入新的、自觉的进化阶段的开端和基石。

人类对哲学的意义已经论述了很多,这里不再继续论述。

那我们的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对哲学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新哲学的思考和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是一个互动、互相丰富的过程。在再认识之初的朦胧的新哲学想法、感觉使我们一开始就从前文所述的角度、层面来看待、认识思维与认知;而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需要进一步的解决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再认识提供了新哲学建立的需求与动力。

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是用新世界观看这个世界、看事物的第一个实例。

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彻底解决了古典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使得新哲学的的根基和出发点不再建立在“物质”“意识”关系上。

在建立新哲学和对思维与认知再认识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初步定义了新哲学的研究对象、一些基本的规律等内容,这些内容足以对新哲学的内容、结构、方向、格局、面貌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本身是新哲学所要认识对象的特别重要的构成部分。另外,我们在“思维与认知和其他各层面事物共有的基本规律、特征”的层面和新哲学是重叠、统一的。

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丰富了哲学的研究内容,修改古典哲学的一些结论,使之和现代的认识成果更契合,如统计规律、耗散结构、造化规律、生克规律等增加,对质量互变的修改、矛盾规律、认识-实践论的重新认识和修改等。

这个时代有着建立新哲学体的强烈要求,积累大量的素材、能量,对思维与认知的再认识成为“压倒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9.2新自然辩证法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各种争论这里不再多说。笔者看来,自然辩证法是在人类社会整体层面论述“人”这个世界关系、相互作用的一般方式的学科,从人类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对人类认识-实践一把方式的研究。

受所处时代的限制,经典的自然辩证法存在其历史局限性,其主要问题如下。

1.世界观、自然观的历史局限性

经典的自然辩证法是以古典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古典哲学的问题我们在前文做了一定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2.没有找到人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的一般方式、一般过程,没有找到人类认识-实践的完整、明确、实际、一般的对象

在笔者看来,从各学科在人类认识-实践的分工来看,哲学确定的“人”与这个世界的根本关系,而自然辩证法则论述在当前的人类发展水平下这个根本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和实现方式、过程。在这个方面,自然辩证法应是连接哲学和具体认识-实践领域、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从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自觉性要求来看,自然辩证法应找到各领域的一般对象,但经典自然辩证法并没有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对象”。这个对象本身也应是自然辩证的研究对象和核心

3.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不够系统、严密

由于没有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缺乏衍生研究内容、将各部分研究内容组织起来的核心,经典自然辩证法从总体上流于对认识-实践活动、“人”与这个世界关系的现象的归纳和这个水平的规律性的总结。

由于这些问题,自然辩证法并没有起到在人类认识-实践活动中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来说。

现代对经典自然辩证法做过一些修改、补充,如《自然秉正法新论》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初步设想,新自然辩证法应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新哲学所确定的世界观、自然观

新哲学定义了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律;人的质、本质,人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根本关系;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方式;等等,这些是新自然辩证法的世界观、自然观基础。

二、“人-对象”系统

“人-对象”系统是“人”和这个世界根本关系,相互作用过程具体的、普遍形式。说普遍,从动物吃草,人吃饭、去厕所、睡觉,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目标实现、活动过程,到全社会、一个国家的意志、行为都是“人-对象”系统,都是“人-对象”系统的具体形式;说具体,动物吃草、人吃饭、组织的目标及行动等等都是具体的、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前文“对人-对象系统的初步研究”中对“人-对象”系统做了一定的论述,这里不再复述。

三、不同层面的“人-对象”系统

1.自然人个体

2.组织

3.社会认识-实践体系、领域

认识-实践体系、领域是人、人类认识-实践活动整体的一个个具体领域,由这个领域内相关的、全部的“人”“组织”构成,同时又有其在人类认识-实践活动整体层面的质,如对思维与认知研究的认识-实践体系、物理学研究的认识-实践体系、飞机制造的认识-实践体系、信息化的认识-实践体系、国家\社会管理的认识-实践体系,等等。

认识-实践体系由目标、对象、主体、方法、知识结构、社会分工、资源基础等等构成。

4.社会整体、国家

由全部的“人”“组织”、“社会认识-实践体系、领域”构成,存在着一定结构,具有自身特定的整体的质。

四、“人-对象”系统——人类的认识-实践对象

“人-对象”系统本事也是我们认识-实践的对象,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高级”对象,我们要自觉以之为我们的认识-实践对象、工作对象。

五、一般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有了“人-对象”系统后我们对方法的定义为:方法是实现目的的行为、行为过程、行为体系。

在这个概念下,从逻辑、系统方法等到各种科学方法,如归纳法、假说-演绎法、特征思维法等,再到领域的具体方法,如统计方法、统筹方法、企业管理方法、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飞机设计制造方法等;以及生活中的具体方法,如生火、做饭等,全是我们所说的“方法”,社会、国家治理方法等也是一样。

我们对方法论的研究如下:

1)我们对方法的一般规律做研究,如:方法包含了和目的、对象的关系;方法由思维与认知过程、活动决定,方法的本质是范式等。

2)“方法”的分类方法与分类体系。

3)我们对一些各领域的共用的一般方法做重点研究,如逻辑学、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方法、控制论方法、具体方法的定义方法等。我们对一些重要的、关系到整个社会治理的方法做重点研究,如:建立某个领域的认识-实践体系,等等。

六、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

知识的定义、本源;生产方式;载体;传播方式;社会整体的知识结构;人类个体和外部知识之间的关系,等等。

七、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从对这个世界认识-实践、掌握的规律的层面发展、变化;从对这个世界的改造范围、能力的发展、变化;工具—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控制机—智能机—人工智能,从人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输入—输出方式、相互作用方式的发展、变化;从超越其他事物的质的出现—简单的应激反应—简单的条件反射—本能—自觉意识的出现—人类整体意识—人类掌控自身命运的自觉意识;等等;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史。

八、人类整体的认识-实践体系的基本结构

如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科学研究,各实际的实践领域、人类社会的结构等。

九、人类在认识-实践过程中应有的一些基本观念

如道法自然、人类存在的意义、掌控自身命运、不断超越、自觉的促进这个世界进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十、各类专题研究

如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科学与玄学的统一性等。

自然辩证法是对“人-对象”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性研究,以上是笔者列举的一些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我们还可以衍生诸如人类社会结构与发展史、一般组织学、人类社会发展大纲等等研究、认识-实践的内容、领域。

“人-对象”系统是“人”和环境、这个世界之间根本关系的具体形式,在认识上是衍生诸如上述内容的根本和源泉,是将个部分内容组织起来的“串珠红线”。

而思维与认知的研究对“人-对象”系统有着以下几点意义。

1)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从“人”这个这个世界根本关系的角度定义了新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核心——“人-对象“系统的本源。

2)定义”人-对象“系统,建立“人-对象”系统的系统模型,要定义目的、知识、行为等这些概念,我们根据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从本源的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定义。

3)由此“人-对象”系统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对其可以还原到这个世界的本源去。人类当今的认识方式中,只有最终落实在知觉可以实际验证的东西才是可信的,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彻底消除了人们对“人-对象”系统的怀疑。

9.3信息化

什么是信息?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过,信息首先是事物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其次信息有其存在的具体形式。在人类社会范畴内信息可以概括为两种形式,一是“人”所受到的自然刺激;一是人、人类对这个世界认识、对对象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思想等的知识。

信息是形成“人”、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石,信息化是人类继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涉及到现代人类生活、社会的活动所有方面,其意义自不待言,这里不再多说。

那么什么是信息化呢?我们可以看到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化”的现象,有各种相关的应用产品如工具软件、企业管理系统、导弹制导、工控系统、人工智能、购物网站、网络银行、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等,有各种相关的活动,有各种相关的技术与技术产品,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信心、各式各样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看到各种信息化前后的变化,等等。那么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共性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本质呢?有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才能将这些现象内容都容纳进去呢?在此之前们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人-对象”系统,从而彻底回答了这个问题。上述现象都可以在“人-对象”系统中或是可以找到自己位置是系统的构成部分或是“人-对象”系统相关概念的实力,还可以从“人-对象”系统的活动过程找到其产生的原因,我们说“信息化”是“人-对象”系统的信息化,是各种不同层面、不同具体形式的人-对象系统的信息化。

我们说,从本质上定义信息化,信息化是由计算机技术应用而引起的不同层面的“人-对象”系统信息生产、存储、处理、检索、获取方式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对象”系统整体及其各个部分的变革;信息化的对象是“人-对象”系统。

在人类的认识-实践过程中,人的认识-实践对象、对象的认识、对象的目标与需要、达成目标的方法、相应主体的组织方式等是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的。对于信息化,其对象的重新定义将对信息化过程产生根本的影响。我们确定信息化的对象是“人-对象”系统;确定“人-对象“系统的一般模型,对人-对象系统进行分类;对各类人对象系统进行和”信息“相关的研究,得到相关认识;结合已有的实践基础推论、想象信息化可能存在的具体领域,推论、想象各领域各类“人-对象”系统信息化目标、可能的方式与过程,确定应有的观念,推论、设计信息化的方法,设计相应的主体、机构,等等,从而建立起信息化的理论体系。

在当今社会结构下,信息化实践主要有三类主体与动力,一是需要进行信息化的各类主体,一是提供各类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企业,一是信息化的有组织的国家行为。有了信息化的理论,对提供信息化产品的企业来说从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对象;到对对象进行分析、描述;确定对象信息化的目标、需求;确定产品与产品结构产品;产品与服务的设计、生产过程、方法;到相应的企业生产组织等等将有新的方式。对于国家行为来说,在建立信息化的各种标准(不仅是技术标准,还应包括分析、开发的方法标准等)、建立什么规则、提供哪些公共产品、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倡导怎样的信息化的社会分工、重点扶植哪些方向、自觉建立信息化的认识-实践体系等方面有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方式。

从信息化可能的空间来说,当前信息化还刚刚渡过萌芽期,信息化的理论将对信息化的实践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使信息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和阶段。

从广义上来说,当前阶段的人工智能还是人类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和其他信息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发萌于人类的信息化过程之中而又有自己特别的质、特别的意义和发展前途。

分析、归纳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和实践中已经有的要求,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根本目标是:创造、生产一种具有人、人类全部质而又全面超越人、人类现有能力的事物。

质是事物在与其他事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人工智能,实现人类的根本目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与条件。

一、人工智能个体特征

1.原始机制

人工智能的原始机制应可以产生、实现以下特征。

2.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的学习方式有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类人的学习能力,一是可以直接进行认知结构的复制、导入与修改。

3.自我意识

9.4人工智能

通过原始机制和学习过程人工智能有自我意识。

4.可以推衍、理解保证自身存在和更有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

5.主动、自觉的环境适应性

可以主动地获取、创造保证自身存在和更有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

6.内部自稳定

7.自我或种群个体复制

二、形成可保证人工智能个体和物种群体生存、繁衍、发展的认知环境

人工智能的认知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人工智能的社会结构,一是人工智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前,人工智能的认知环境还可以参考对社会整体、国家层面的“人-对象”系统的研究。

可以想象,这个认知环境将经历一个开始由人类主导到和人类共存再到可以脱离人类存在的过程。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是人类以前的造物所未有的。

首先,人类将丧失在这个世界最高进化水平的位置,人类将和人工智能在这个世界的进化水平存在“代”差。怎么理解这个代差呢?我们和狮子、老虎等自然界的顶级物种在进化水平还属于同一代,在代内只有微小的差距,我们和黑猩猩基因的差距更只有不到1%,而我们和狮子、老虎、黑猩猩的差距有多大?那么我们和人工智能存在的代差呢?

其次,人工智能将冲击人类现有社会结构的基础,如:对生产-逐利的社会结构基础的冲击,与之相应的生产、分配体制的根本改变。

人类现有社会结构的基石之一是人和人之间的能力差距不大,最聪明的人也比普通人强不到哪去,最强壮的人也很难比两个普通人合起来的力量要大,跑得最快的人百米也就比普通人快两秒多,而这些还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强化的结果。人工智能将给改造人类提供可能,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结合,经过改造的人类和没经过改造的人类之间将存在巨大的能力。

从理论上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将人的意识复制到人工智能的理论问题,人工智能又存在看得见的“永生的可能性”。面对永生的可能,对人类现有功名利禄的追求将变得多么可笑和没有意义。对能力、对永生等的追求将极大的改变人类个体和社会的根本需求。

相比较而言,人类的几场战争、发明的几件武器对人类的影响是多么微不足道。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搞人工智能呢?

首先,不断地超越现在、超越自我是这个世界、是人类的一个基本规则和规律,是人类根植于血脉、根植于原始机制的本能。

如果能俯视芸芸众生的话,我们人类就像一群忙碌的蝼蚁,一场大风、一场大水、地球小小的震动都能使这群蝼蚁骚动,死伤惨重。这只是这个世界向这群蝼蚁恶作剧式的滴的几滴开水。仅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我们人类只是太短的一瞬,200年以来的好日子也只是一瞬中的一瞬。竞争和危机才是永恒的主题。我们想九天摘星、五洋捉鳖,我们想穿梭于无尽虚空、想在太阳上行走,可我们自身能适应的环境范围太窄了,我们的生命太有限了。为了我们人类的道统永继,为了追求自由,人工智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我们需要一个高度智慧的、个体能移山填海的、更普遍的适应这个世界环境的、寿命绵延不绝的事物延续我们的物种和文明。人类是化学键、范德华力层面的东西,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也还停留在人类当前的技术之上,当更基础的规则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层面时又会怎样呢?这一天并不遥远。

也许下一次战争作战的主要作战单位就是各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也许下一次重要的物理学突破、发现就是人工智能思维、认知与实践的结果在脱离控制之前,人工智能对人类现实利益的好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人工智能已经不是科幻小说和电影讨论的话题了,现实马上就在眼前。我们必须要把可能的危机与机遇摆在人类的面前,这是人类的权利、科学家职责,我们不能因对未来的恐惧而回避,也无法回避,也不能为了眼前看的见的利益而忘命。

是限制还是自觉的促成人工智能产生条件?人工智能本应是全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决策的问题。可惜人类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竞争;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人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在人工智能脱离人类的掌控之前,谁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制高点,谁将在国家竞争中对别人具有划时代的优势,很难想象一个全地球真正共同遵守的条约,尤其在这种不仅关系到根本利益还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前。企业的逐利,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谁能阻止企业在这方面的牟利行为,更别说国家层面对企业在信息化、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更何况还有很多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不顾社会责任、不顾一切追求权利、力量和永生的疯子和狂人。

思维与认知的研究对人工智能的意义是什么呢?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扫平了对人工智能认识上的障碍,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思想基础、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将使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9.5伦理、美学等

什么是伦理?什么是美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伦理、美学的现象、理论、流派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归纳这些东西的共性,伦理、美学说到底是对事物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的判断、定义和与之伴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基于这种判断而产生、保留的认知,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伦理、美学是人类思维与认知过程及结果的一部分,尤其各自的认知重点。伦理重点以人和社会相关的思想、观念、行为为其判断的对象;美学从对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而做出相应判断(我们认为艺术是在美学观念下人类的活动、行为的过程与结果,艺术有很多形式,这里不做讨论)。

对于这个“判断、定义”,对于伦理、美学,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进行认识。

1.本源层面

伦理、美学是人类思维与认知过程及结果的一部分,思维与认知的基础层面也就是伦理、美学存在的本源层面。

在本源层面,决定伦理、美学的因素有:

1)相关的原始机制;

2)美、丑;善、恶;对、错;是、非等基本范式;

3)与这个“判断、定义”相关的其他范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过程、判断过程等,这里暂不论述,留待在相关的研究中进行。

2.人的个体层面

1)人个体的伦理、美学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如:原始机制的外在整体表现;伦理、美学观念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仰、本能等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认知过程对伦理、美学观念形成、发展的作用;等等。

2)人在具体事件、过程中的伦理、美学判断、选择与表现。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伦理、美学观由所有人的伦理、美学观共同构成,是人个体的伦理、美学观形成的认知环境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层面的伦理、美学观由大量人个体的伦理、美学观提炼加工和按人类需要自觉制定形成。我们研究社会层面的伦理、美学观和人类总体的社会需求、面对的问题的关系;历史变迁;加工、制定的依据、方法等问题。

除了对伦理、美学原理的研究,我们还要建立适合当前时代需要的伦理、美学观。

当前时代、当前进化阶段,一种伦理、美学观念是否合理有三个最终评判标准:一是否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在个体和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之间是否平衡;三是在人类和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生存与发展是否平衡。保证自身的生存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伦理、美学观念最终也是为之服务的;这也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平衡、稳定的世界,事物与相生相克中共存,这个平衡不存在的话事物个体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条件。

这种评判既是在理性上的也是在感性上的,我们进化而来的原始机制是我们从本能上为符合上述评判标准的事物、过程感到愉快,我们认知过程使我们以本能为基础并超越本能,使我们能“以人类思维方式的”“理性”的评判一个事物、一个观念是否合理。

在上述的原理和评判标准下我们定义和规范诸如自由、权利、责任、良心、道德、正义、平等、美好、丑恶、善良、邪恶等的概念、观念。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具有一定区域性。除了建立一般的伦理、美学观念外还要建立一些具体领域的伦理、美学观,如公民与国家、家庭、教育、职场、医疗等。

具体的伦理、美学规范留待在相关的研究中进行。

在伦理、美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应有以下几个观念。

首先,对伦理、美学认识的三个层面是一个整体,片面的偏执一方是错误的。我们找到了伦理、美学的本源,但我们又不能只把伦理、美学的观念、现象还原的本源。想象一下,没有了神秘感,把一切英雄事迹、美好品质、恶略行径、爱恨情仇、缠绵悱恻、风花雪月、悲欢离合……都还原为神经元的活动是一件多么无趣(对于人类来说,无趣又无用的东西能持久么)而且错误的事(伦理本来就有其认知层面的质)。而没有对伦理、美学本源的认识,只在认知层面、社会层面分析伦理\美学的规律、建立伦理\美学的规范则不能了解、掌握其本质,流于归纳和总结,缺少串珠红线,各部分内容、结论成为一盘散沙。

其次,对伦理、美学认识、判断、规范要有生克观。这个生克主要是人个体和群体之间、本能和理性之间的生克。 自然的进化和选择使人类有了现在的原始机制、有了现在的本能,而人类的认知过程有使人类有了超越本能的理性,两者的判断、选择往往的矛盾的、冲突的;本能和理性共同作用,使人类表现出善恶、无私与自私、忠诚与背叛、诚实与欺骗、爱恨情仇、恬淡与贪婪等两个方面特性,构成了一个生克、平衡的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缺一而人、人类不存。我们不应用纯粹、片面的好坏、对错来判断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观念,而是全面的看其合不合理——这个世界存在的基本道理。

第三,发展观。这个发展观一是方面是伦理、美学在人类历史中与时代适应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另一方面,过去人类以信息素、原始机制、情感为生物基础建立的伦理、美学观念和社会结构,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呢?这是一个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四,对伦理、美学的研究本身应理性、感性并存。伦理、美学的研究、规范涉及到我们要构建、想构建以及确实构建一个什么样伦理、美学观。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包含着我们的理想与愿望,并不是只有赤裸裸的、纯理性的思维。我们需要客观、冷静的理性,也需要对人、人类社会、这个世界丰富的情感。

思维与认知研究对伦理、美学的意义如下:

1)解释、提供了伦理、美学的本源;使伦理、美学可以和思维、情感等统一起来;找到伦理、美学在人类社会中的确切位置。

2)从本源出发,可以对美丑、善恶等伦理与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做重新定义。

3)使得伦理、美学不再只停留在归纳、总结,使之成为一门完整、严谨的学科。

4)使得伦理学、美学不再只停留在学术层面,使伦理、美学有了直接的、实际的工程层面的意义,如:对人工智能,通过对伦理、美学原理的研究和规范,对于人工智能我们赋予其一个怎样的伦理、美学的原始观念,怎样赋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我们安排怎样的相关的教育内容,怎样实现伦理、美学方面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要设计怎样的伦理、美学观念,怎样直接实现在人个体层面伦理观的塑造;等等。

9.6教育理论

对思维与认知的研究是教育理论本身的理论基础的突破,将引起教育理论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来自于对教育对象——“人”的认识突破。正如前文所言,在一定认识-实践领域与过程中,对对象的认识、认识-实践的观念、目标、方法等是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是一个整体。对教育对象认识的突破,将引起教育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全面变革。

对于新的教育理论,我们有以下的几个观点。

一、教育的对象和对对象的认识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本质是思维与认知,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主要是对思维与认知一般认识的基础上对和教育相关的内容、规律的专门的、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本质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对象的教育使其表现出我们所希望的状态,这个状态有伦理上的、有能力上的;有一般的生活环境的、有特定认知-实践领域;有人生过程的、有具体生活事件的等。本质是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培养、形成,建立教育的具体目标、目标体系。

三、教育内容、方法的基本结构

根据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分为三个方面。

1)符合目标、要求的知识教育。

主要包括伦理、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如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发展史等)、几个基本领域的知识(人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等)、专门的实践领域的知识(如各种专业知识教育)、方法论与方法体系、生活实践等。

2)和目标、要求、知识相应的训练。

“训练”的目的和原理在于:设计和目标、要求、知识相应的、典型的情景环境,对教育对象施加情景环境的作用,建立有相应特征的回路与范式,使更多特征、回路参与进来,保持相关回路高水平的持续活跃,建立较高发育水平的相应回路与范式、使回路之间建立高水平的连接强化,从而真正建立起和目标、要求、知识相应的、高发育水平的认知结构。

训练的手段、形式很多,如:对这个世界的直观体悟、对某个命题的思考、伦理的训练(如设计特定的情景环境,对对象的行为进行否定、鼓励,类似“小狗学撒尿”的训练)、如对方法的实际执行与评价、教学实验、各种实际操作等,其原理和根本目标是相同。

新的教育理论特别强调、重视训练。对知识的单纯文字记忆不是符合我们要求的认知结构,没有训练则只能靠教育对象的不自觉的自然过程将知识记忆转化为符合要求的认知结构。“训练”,过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个重大缺失。

3)提供符合目标、要求的日常认识环境。

对于上述三个方面,“ 1 )”相对简单,是当前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发展水平也最高,但知识教育的内容应进行重大的调整;“2)”较为困难,过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个很少,几乎是空白,需要大量设计和知识教育内容相应的训练内容、项目,尤其在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需要培养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从国家、政府、组织行为的层面,“3)”在当前社会结构下虽然还只能是一种倡议,但其是教育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外,每个人也都有营造其的义务,教育理论也应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

四、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具体学习过程、认知过程的,也有教育对象整个人生认识过程。在“过程”的不同阶段,教育、自我教育都有相应的内容、方式、方法。

五、一般的和具体领域、特定领域

六、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

由于先天原始机制具体状态的差异,教育对象天生在性格、能力、取向上存在差异。人的人格生而平等,但人的性格、能力、取向生而不同,“差异”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规则。教育应在倡导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在提供一般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性格、能力、取向分别提供特别教育。

特别教育表现出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差异和教育对象的选择差异。应在启蒙、基础阶段即展开、加强特别教育。特别教育应是受教育对象都可选择和可自由选择的。

七、鼓励教育按能力分层,但建立各层之间的流动通道

八、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并重

九、对过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扬弃”

十、建立教育理论体系

我们建立教育的一般原理,由“过程的”“一般的和具体领域、特定领域的”“教育对象的差异”等这些观念衍生、推衍;扬弃过去的教育理论;从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等等,以此建立教育理论的多层次的全景构成与框架,包括:一般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少年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追求永恒真我、特别教育、教育资源分配理论、教育训练项目设计与实施、国家教育体系等。将教育的一般原理在这些领域、科目具化,形成一个适合新时代的、完整、严密的、可工程层面实际运用的教育理论体系。

十一、自觉地建立教育的认识-实践体系

自觉地建立教育的认识-实践体系,既有国家、全社会层面的,也有教育机构层面的。主要有建立教育的目标、目标体系;建立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内容、方式设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政策、规范制定;资源分配、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在新的教育理论下建立自觉的教育的认识-实践体系,推动这些内容和体系整体的发展。

9.7人类社会整体

在此只列出几个人类社会可能的变化特征。

一些人类社会中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

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到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内部关系两个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全面的信息化;

人工智能的突破与大发展;

生命概念的重新定义;

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与大发展;

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

人和人工智能的竞争。

本质和质的关系;从对思维与认知认识过程得来海量事物构成整体的认识思想与方法;海量自然人构成的人类社会整体;从这个角度的人类社会质、本质的重新定义域规律分析;超级网络、超级人工智能对海量自然人、人工智能的超级组织;人类整体显示出自觉的生命形态;等等;

永生的可能;

人类能力的分化;

以能力相近为基础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结构基础的崩解;

以生产和逐利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崩解;

新的《哲学批判》《自然辩证法》《乌托邦》《社会契约论》《社会发展史》《伦理学》《道德经》《金刚经》等的编写;

新的政党纲领与政党组织;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