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有植物淀粉(starch),还有少量蔗糖(sucrose)、乳糖(lactose)、动物糖原(glycogen)等,都需在消化道消化成单糖——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然后被吸收。
淀粉在口腔和小肠内受到多种酶的作用转变为葡萄糖。由于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唾液和胰液中都有α-淀粉酶(α-amylase),可水解淀粉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物为不分支或分支的寡糖。不分支的寡糖主要是麦芽糖、麦芽三糖及含有4~9个葡萄糖残基的麦芽寡糖;分支的寡糖主要是异麦芽糖及由4~9个葡萄糖残基构成的α-极限糊精(α-limit dextrin)。在小肠黏膜刷状缘有α-糖苷酶(包括麦芽糖酶)继续水解没有分支的麦芽糖和麦芽寡糖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α-极限糊精酶(包括异麦芽糖酶)可水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将α-极限糊精和异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肠黏膜细胞还含有乳糖酶,水解乳糖成半乳糖和葡萄糖。有些人由于先天缺乏乳糖酶,在食用牛奶制品后发生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消化后生成的单糖,主要在小肠上部被吸收。小肠黏膜细胞依赖特定载体摄入葡萄糖,是一个耗能的主动过程。即Na+伴随葡萄糖与肠黏膜细胞刷状缘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引起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把葡萄糖和Na+同时转运到黏膜细胞内。Na+靠消耗ATP转运出细胞。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主要存在于小肠黏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葡萄糖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后,通过浆膜面细胞膜上载体的促进扩散,经门静脉进入血循环,供身体各组织利用。
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纤维素(cellulose),由于人体内无β-糖苷酶故不能对其分解利用,但纤维素能起到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糖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