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11所示为滑靴副油膜厚度场分布。当柱塞旋转到60°时,在柱塞腔压力作用下,滑靴底面油膜在圆周方向上出现小于4μm的较薄油膜区,表明滑靴受到的正向压紧力增加,油膜开始受到挤压作用。当柱塞转动到180°时,滑靴底面出现了3μm左右的极薄油膜区,此时油膜压力达到最大值,表明滑靴处于泵的吸排油过渡区时,滑靴的承载状态最危险。当滑靴处于泵的排油区时,受到的正向压紧力降低,油膜厚度逐步增大,但油膜动压效应增强,滑靴倾覆角度增加,导致油膜厚度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为显著。当滑靴处于泵的吸排油过渡区时,滑靴副出现承载的极限点,影响滑靴副的承载能力。
图6.12所示为滑靴副油膜厚度的理论与实验结果对比。从图6.12a可以看出,在相同工况(pp=10 MPa,n=1000 r/min)下,理论油膜厚度随缸体转角呈振荡衰减变化,与Ivantysynova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接近,数值相差0.5~1μm,这说明滑靴无法产生持续稳定的动压效应,促使油膜厚度剧烈变化,引起滑靴的承载特性不稳定。从图6.12b可以看出,Ivantysynova将滑靴分成光滑表面和磨损表面两种情况,分别测量滑靴底面的油膜厚度,发现滑靴在整个工作周期下的油膜厚度为4~5μm,与理论结果比较接近,且滑靴为磨损表面时的油膜厚度明显大于光滑表面时的油膜厚度。由此可见,适当的表面磨损轮廓有利于形成油膜动压效应,增加油膜厚度,尤其是滑靴处于泵的吸油区时,滑靴出现较大的倾覆角度,磨损轮廓可以抑制滑靴最小膜厚的降低,提高滑靴的承载能力。
图6.11 滑靴副油膜厚度场分布
图6.12 滑靴副油膜厚度的理论与实验结果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